【关键词】自杀未遂;心理护理;心理分析
自杀是指主体有意识地故意地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未遂指已经采取自杀行为,但未造成死亡或被及时救治而存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存压力加剧,因社会竞争、家庭内部矛盾和自身因素等各种原因而使人们精神压力增大,导致心理失衡,使得自杀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2分钟就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自杀未遂者是自杀死亡人数的10~20倍[1]。
我院自2009年2月~2010年3月共收治自杀未遂患者120例,分析每个患者自杀原因及心理状态,并实施针对性、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0例自杀未遂患者为2009年2月~2010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收治的住院病人。本组男32例,女88例,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61岁,平均26岁,男女之比为1:2.8。年龄18岁以下17例,18-25岁21例,26-35岁42例,36-55岁31例,56岁以9例。文盲18例,小学34例,初中38例,高中15例,专科12例,本科3例。职业:国家干部3例,工人32例,在校学生47例,无固定职业、打工者及农民38例。服药65者例,割脉者32例,上吊自缢15例,吸煤气8例。
1.2自杀原因: 婚姻家庭问题:如失恋、夫妻感情不和、分居、离婚,婆媳关系不和,兄弟姐妹之间经济财产分配问题等,共86例,占71.7%。工作问题:失业、下岗、家庭经济困难、久病在床不愿拖累家人,孤寡老人无人照料等,共18例,占15%。人际关系:如上下级或同事之间关系紧张,邻居不和睦,与人争吵或打架,被人欺骗等,共9例,占7.5%。学业问题:如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成绩不好,家庭贫困无力完成学业等,共5例,占4.2%。精神疾病:精神抑郁症患者不愿连累家人,不愿面对世人,精神错乱,共2例,占1.7%。
2心理状态分析
绝望:由于各种人际关系失调,一些人心理失衡,悲观绝望,对挫折与打击,不能接受面对,无尽失望,无助与悲观可把一个人压垮,出现精神崩溃或形成忧郁症,便采取极端手段来渲泄愤怒绝望之情,为逃避现实,解脱自己,用自杀作为解脱手段,来逃避痛苦与绝望。
冷漠:患者因感情受挫或家庭变故而感到悲伤至极,沉默寡言、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虽没有欲望和眼泪,但内心的死结难以解开。
恐惧:生活的不幸与艰难,使一些人变得自卑惶恐,对未来丧失信心。患者在看到鲜血涌出后突然产生活的欲望,出现紧张恐惧心理而采取自觉求救。当看到一系列的急救措施时恐惧心理更加突出。
抑郁:本想自杀减轻家庭负担,自杀未遂还需要救治,反而增加了家庭负担和身体痛苦,事后感到后悔和内疚,无颜面对家人,并担心自杀后治疗效果,害怕留下残疾或后遗症而产生抑郁担忧。
3心理护理方法
作为一名急诊科护士,除了掌握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还要同时具备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宽阔的胸怀,能理解和体贴患者的感受。并且应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必要的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帮助他们彻底打消轻生自杀念头,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建立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状态[2]。从而降低患者再次自杀率。 3.1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自杀未遂患者心情烦闷、抑郁甚至悲观、恐惧,因此需要适当调整改善住院病房的环境。可适当播放一些轻快音乐。摆放一些富有生机的鲜花、盆景。窗帘不宜全部拉上,多让新鲜空气、阳光通过窗口进入患者的视、听、嗅觉范围内,尽量鼓励患者和家人朋友到户外多活动,让患者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亲人的关爱,从心里上点燃生活的希望。
3.2充分尊重患者: 充分尊重自杀患者的人格、情感,理解他们的痛苦,是做好一切心里护理工作的前提。护理人员应细心观察其心理反应,认真分析其心理状态,选择恰当适宜的谈话内容,用友好和蔼的语气和方式引导患者把心中的痛苦和郁闷倾吐出来,指导患者正确对待失败和各种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的抗压能力。劝慰患者人在一生中要面对无数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不可能事事如意,不出差错,出现一些矛盾和困难是在所难免的。
3.3消除负面情绪: 多数自杀患者入院时一般都拒绝抢救治疗,情绪暴躁,行为言语过激。此时实施心理护理的关键是及时使患者把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安慰患者,了解患者自杀的原因,充分利用语言沟通技巧,减轻患者心理矛盾所引起的负性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促进护患间情感的交流。自杀后有的患者表现为抑郁沉默,有的则表现为歇斯底里、大哭大闹等,要给予其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同时诱导其主动宣泄不良情绪。护士应鼓励患者诉说出心中的痛苦苦闷,使患者感到有人能理解和分担她的痛苦。同时,应根据患者不同的自杀原因对其进行宽慰劝导,帮助患者分析其导致自杀的原因并使其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后果和危害,使其重新树立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主动接受和配合治疗。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及时掌握病情,以便采取相应的医疗护理措施,避免意外发生。
3.4发挥社会家庭支持: 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患者家属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来自家庭的压力可使人产生情绪危机。良好的家庭关系也是医治各种心理疾病的良方。可以通过对患者家属施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家属对本病的认识程度,增强家属的配合,提高治疗信心和决心。使家属能主动调整家庭成员的关系,给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家人的体贴、关心、帮助和支持是患者转变病态思想的重要因素,也是患者在以后长期的生活中保持健康愉悦心理的保证[3]。
2结果
本组120例经抢救和心理护理后均康复出院,1年内电话随访,多数患者能以健康心态面对生活、社会,彻底放弃自杀念头。仅1例精神抑郁患者出院后再次自杀身亡。
3小结
自杀未遂者往往得到的社会关注往往比常人少,他们在思想上、感情上把自己封闭起来,社会交际较少。护理人员应当尽力向患者展示社会对他的关心和爱护,并为其寻找社会和家庭的积极帮助和支持。护理人员应根据自身的能力帮助患者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矛盾,做一些适当的调解工作,从而改善病人的社会与家庭环境,以帮助患者平安度过危险期。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也要善于发现自杀先兆,帮助有自杀意念的人解除心理矛盾,打消自杀的念头,引导其正确认识自己,建立信心,认可自己。
参考文献
[1]周郁秋.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
[2] 王长虹. 临床心理治疗学[M ].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 122- 123.
[3]李琦,闫素敏.自杀未遂患者的心理反应和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1,32(12): 2471-2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