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住院待产时机的选择对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26例产妇临床资料,比较临产组与待产组剖宫产率的差异。结果 临产组、待产组剖宫产率分别为33.9%、60.9%。待产组明显高于临产组(p&<0.01)。结论 选择最佳住院待产时机为降低剖宫产率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剖宫产率 分娩方式 住院待产时机。
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升高,不少地方剖宫产率已达50%以上,我院也不例外。这样远远超过了WHO提出的剖宫产率不应超过15%的指标。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引起了医学界广泛的重视。目前公认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大致分为医学因素和社会因素,降低剖宫率与提高围产期保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率[1]密切相关,所以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途径成为大家很关心的问题。本文回顾分析我院126例产妇住院待产时机的选择与分娩方式之间的关系,探讨住院待产时机的选择对剖宫产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住院产妇126例,均为孕足月,头位初产,入院时有阴道分娩意愿,无阴道试产禁忌。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年龄为20-34岁,平均24.46岁。根据产妇入院时是否临产分为临产组和待产组,两组年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两组剖宫产率。
2 结果
待产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临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
表 两组剖宫产率比较
*与临产组比较P&<0.01
3 讨论
目前越来越多的产妇提前住入医院待产,一方面是社会经济条件的提高使得孕产妇有条件提前住院,另一方面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只允许生一胎”及现代都市人群“只愿意生一胎”的思想影响下。还有一部分孕产妇认为人生仅此一次的生育就选择黄道吉日要求医院为其做剖宫产手术。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使很多育龄妇女在婚前就有性生活,并且还有一部分妇女有不洁的性生活以及多个性伴侣,致使多次人工流产,导致生殖系统的炎症及宫外孕的发生。致使她们怀孕机率下降甚至不孕。有的经多方治疗后好不容易怀孕,就以“珍贵胎儿”要求医院行剖宫产手术,产妇就要求提前住院待产,目的无非为了要求母体及围产儿在医疗上的保障,产科医师也会建议临近预产期的产妇住院待产相对安全,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剖宫产率的升高,围产儿死亡率不再因剖宫产率的继续升高而下降,甚至有升高的危险[2]。为何有阴道分娩意愿并且有阴道分娩可能的产妇提前住院反而剖宫产率会增高?分析可能原因如下:
3.1 妊娠分娩虽然是生理过程和生理现象,但相当数量的初产妇心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和恐惧[3]。妊娠妇女体内肾上腺素及甲状腺素升高,雌激素与雄激素比例失调,引起焦虑、抑郁及紧张度增强,对外界敏感性增高。无手术指征提前入院只能增加产妇的焦虑紧张水平[4]。并且当焦虑的产妇住院后,更趋向接收负面事件的暗示。病房里其她的产妇生产过程中因产痛大声喊叫,痛苦表情,疲劳难耐,阴道试产失败转送手术室行剖宫产,听说阴道分娩的新生儿被抢救、病情严重的新生儿转儿科,都成为影响产妇的负面影响,并且住院时间越长负面影响越大。即使她接受了孕期宣教,这时也因心理上恐惧而就会主动要求剖宫产,成为无产科指征的剖宫产。另一方面,患者的法律观念及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在治疗开始前及开始中,在医学范围许可的情况下,患者有权对自己的治疗方案作出决定,有权反对或拒绝医生的建议。一旦她们提出剖宫产要求,医务人员也必须答应。
3.2 负面影响加强了产妇的焦虑、不安和恐惧、失眠,导致产妇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子宫血管收缩,胎盘血供减少,胎儿的氧供减少,容易出现胎儿宫内窘迫,出现胎儿宫内窘迫后,本可阴道分娩的产妇只好行剖宫产手术结束妊娠,本可阴道分娩转为产科指征的剖宫产后,也增加了剖宫产率。
3.3 随着各种监测方式及仪器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干预得以临床应用,监测的敏感性也大大增加。住院待产越早、住院待产时间越长、产妇接受医疗干预的机会和频率就会增加,一旦出现问题甚至假阳性的指征后,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医务人员也无奈的让产妇选择分娩方式的同时也放宽了剖宫产指征。
如此看来,把握好住院待产时机,避免过早住院待产,避免负面影响对产妇造成的心理恐惧,也要避免不必要的及过早过频的医疗干预,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剖宫产率。
参 考 文 献
[1]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汪练.剖宫产率上升与围产儿病死率的关系[J] .实用妇产科杂志,1995,(4):201-202.
[3]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 王建平.剖宫产的心理社会因素探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研讨降低剖宫产率与选择住院待产时机的关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