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为临床提供正确数据,评价疗效,判断预后[1]。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曲线;肥胖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患者27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8±0.68岁,大于40岁占85%,男性占63%。
1.2 方法
诊断根据病史、家蔟史、B超、CT,24小时动态血压诊断标准:24小时动态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30/80mmhg,白昼均值<135/85mmhg,夜间<125/75mmhg,夜间血压比白昼均值低10%~15%。
1.3 结果
患者2例经过治疗前后复查24小时动态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均在正常范围,大于40岁患者23例肥胖,24例24小时动态血压曲线呈勺型,占26例,大于40岁收缩压舒张压升高占44%。老年人大于60岁2例为收缩压升高为主。
2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多呈非勺型变化,呈双峰双谷,双峰多出现7:00~10:00及16:00~21:00,双谷出现于23:00~4:00,12:00~15:00;血压的测量是高血压诊断评价其严重程度的主要手段[2]。特别是老年人具有明显波动性,24小时动态血压提供白昼与晚间时间段血压,敏感客观反映实际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24小时动态心率变化和高血压关系。有效减慢心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降低血压比偶测血压更准确。临床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运用单纯高血压、顽固高血压、发作性高血压或低血压、血压波动异常大患者。降压药持续有效24小时降压,其标志之一是降压谷峰比值50%,即给药后24小时仍保持50%以上的最大减压效应,应用降压药时药物应尽可能使24小时血压均得以控制,防止晨间血压过高,夜间血压过低,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27例: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曲线呈非勺型占大多数,其预后较24小时动态血压曲线呈勺型差,27例监测主要特征以男性为主,大于40岁以收缩压合并舒张压升高为明显特征,对靶器官损害(左室肥厚、冠心病、动脉夹层)更为严重。24小时白昼与晚间各时间段的平均值和离散度以24小时动态血压曲线呈非勺型较多,血压波动大更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24小时动态血压患者预后与肥胖、性别、年龄、24小时动态血压曲线类型等有关。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7版.2008:256.
[2] 胡晓芬.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同步分析[J].心电学杂志,2009,28:249-250.
动态血压记录原发性高血压27例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