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左房心律15例综合报告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9414 日期:2025-04-08 来源:论文网
【摘 要】 为探究左房心律的主要特征,对15 例左房心律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左房心律确实存在,根据P波形态可将其分为3 个类型,特异性PV1可作为诊断左房心律的主要条件之一。
【关键词】 左房心律;P波形态
  左房心律是异位起搏点位于左房所形成的心律,是一种心律规则,心律正常的较少见的房性心律失常,其P-R间期均在0.12~0.20 秒之间,心率50~100 次/分[1]。现将我们所遇到的15 例左房心律的特点,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性9 例,女性6 例,年龄13~60 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4 例,风湿性心脏病2 例,高血压心脏病4 例,病毒性心肌炎1 例,正常健康者4 例。心电图P波方向:I导联除3 例直立外均倒置,II、III aVF导联倒置;aVR、V1导联全部直立;V2导联除2 例倒置、1 例平坦外均为直立;V3导联除直立、平坦各2 例外均倒置;V4-V6导联全部倒置。Pv1导联有典型圆顶尖角特征性改变者10 例。1 例高血压心脏病左房心律伴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持续6 天转复为窦性心律。1 例房间隔缺损者伴一度房室传导阻滞17 天后消失,恢复为窦性心律。经X线胸片或超声心动描记术、心向量图证实为右心室肥大2 例,左心室肥大3 例,心室正常大小者8 例。3 例经追踪观察3 年8 个月,发现左房心律与窦性心律经常交替出现,但与体位改变、压迫颈动脉窦刺激迷走神经无关。有的在6 h内即可自然转换2、3 次,有的则持续时间较长,并未发现心律与病情变化有明确关系。
  2 讨论
  本症心电图有以下改变:①I、II、aVF、V6导联P波倒置,aVR导联P波直立;②起点位于左房后壁时,V1导联P波直立,呈特殊的圆顶尖角状,其前半部钝圆(左房除极波)后半部尖顶(右房除极波)V2-V3导联P波可直立,亦可双向或平坦;③起搏点位于左房前壁时V1-V6导联全部倒置,偶尔V1-V2导联P波直立;④左心房前壁或后壁如起搏在异位节奏点下方时,则Π、III aVF导联的P波倒置,如在上方时,则肢体导联的P波方向大致与窦性一致[2]。
  临床所见的左房心律根据P波形态分为3型。I型:I 、V6导联倒置,V1导联呈圆顶尖角型。Π型:I 、V6导联倒置,V1导联没有圆顶尖角型。III型:V6导联倒置,I导联直立或平坦。
  近年来国内外对左房心律的争论较大。我们根据本组15 例资料认为左房心律是确实存在的一种房性异位心律,本组心电图改变全部符合上述3 种类型,有11 例为I型、1 例为II型,3 例为III型。
  此外,在本组15例中有11例P波在V1导联上有圆顶尖角型,故我们认为这种特异性的Pv1可作为诊断左房心律的主要条件之一。
  左房心律的临床意义尚不明了,可见于健康人,也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及左心负荷增加的疾病,似与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苯妥英钠、普萘洛尔)无关。
  左房心律是不稳定的,无特殊治疗,有时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转为窦性心律,有时可自然地转复为窦性心律。本组有1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持续2 年心房颤动,突然转为左房心律,持续3天后又恢复至心房颤动;其余14例患者均为左房心律与窦性心律交替出现。

参考文献


[1] 杨钧国,李治安,主编.现代心电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768. 转贴于
[2] 陈清启,董殿阶,主编.简明心电图学及图谱[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