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过对我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主要现状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促进社区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现状;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经济方便、综合性的基本卫生服务,是世界卫生保健服务发展的大趋势[1]。大力发展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卫生服务,对优化卫生资源,方便群众就医,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分析当前我院5 家社康中心的现状,探讨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开展社区健康服务工作具有促进作用。
1 当前我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现状
1.1 社康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医院管理者由于受医院传统思维的影响,往往重视把如何提高医院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和就医条件;而一般认为社康中心是医院经济效益不高、甚至是亏损主体的“边缘学科”,导致对社康中心工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影响了社康中心建设和发展。
1.2 卫生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
2009 年我院社康办资料显示:①在5 家社康健康服务中心81 人中,卫生技术人员 78 人占 96.3%、临床和中医医师 21 人占 25.9%、护理23 人占 28.4%、其他34 人占 42%、公共卫生人员 3 人占 3.7%。②学历职称。学大专以上占35.8%,中专以下占64.2%,学历整体上是低的;职称高级占8.6%、中级占18.5%、初级以下职称人员所占比例最大(72.8%)。由此可见,根据《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绩效评估操作手册》:“每1万服务人口配2名门诊全科医生,每个中心至少配备1 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至少有1 名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执业医师,医护比例为1:1”来看,公共卫生人员比例低 、医护比例失调、其他专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大,显然社康中心整体卫生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影响了社区健康服务功能的建设。
1.3 执业变更不畅致“超范围行医”
在中心工作的医生,虽然都已经过岗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由于各项配套政府制度,全科医生职称评定都在很多问题,变更职业注册范围对中心医生吸引力不大,导致中心出现“超范围行医”现象,给执业带来极大风险和隐忧。
1.4 双向转诊工作尚需完善
目前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医生整体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尚缺乏社区健康服务需要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不能适应“六位一体”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工作需要。另外,中心的基本设备设施与其功能不相匹配,使居民缺乏信任感,加之患者向下转出时,上级医院对中心技术水平的不太信任,双向转诊变为单方面行为。
2 建议
2.1 医院领导更新观念,提高社康工作的认同性
领导重视是做好社康中心工作建设的前提,社康中心工作是公益性、大众性的服务工作,需要投入大量人和物,没有医院领导的支持,其工作无法进行。一是医院领导要更新社区卫生服务观念,充分认识社康中心工作的重要性,真正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医院业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二是社康办主任必须加强与医院领导互相沟通。及时向领导汇报工作情况与沟通,通过沟通,更重要是可使医院领导对社康工作有一个更深层的了解、接受,获得对社康工作的支持和认同性。如同意拨付举办每季度督导工作例会经费等,从而确保社康工作顺利开展。 2.2 加强社康中心人员队伍的建设
由于历史原因,社区人员学历、职称及专业结构不尽合理[2]。专业职称是专业人员职业能力的标志,从现有学历和职称情况看,中专学历的和初级职称的占大多数,医务人员结构都不尽合理,反映出我社康中心的人员素质尚有一定差距,将会对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实现产生瓶颈,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提高一批”[3]是对现有的中心医务人员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有计划地进行岗位培训,采用进修、函授学习和短期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二是必须落实院部骨干医生或专家轮流到社康中心坐诊制度、人员准入制度、院内轮训制度等,进一步帮助提高其业务水平;三是尽快实施全科医学职称评定体系,同时加强变更职业注册范围的管理,既能解决社康中心人才流动的政策导向、职称晋升等问题,又能消除社康中心诊疗规程上“超范围行医”法律风险(尤其2010年7月1日出台的“侵权责任法”)和人才缺乏而影响社区健康服务的整体质量因素。
2.3 加大宣传,做好双向转诊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知晓率和参与率,整体改变和提高全社会对社区服务的认识[4]。一是社康中心积极主动走进居民生活中宣传自身,获得社区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无形之中得到与居民密切关系的“人际市场”,加强同居民合作,让每一个居民都应该知道其所居社区保健医生的姓名、联系方式,从而提高居民对双向转诊的认识度;二是社康中心和上级医院建立“无缝”链接[5]。学习我市宝安县观澜人民医院“社康中心——双向转诊服务台——医院”三点一线的转诊流程配套服务经验[6]基础上,为了促进深圳武警医院与我院社康中心之间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业务联动、疾病诊治连续化的管理机制,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结合实际情况,双方互相制定了中心双向转诊优先工作措施,对解决完善双向转诊工作问题,取得一定的成效。
2.4 坚持开展创新服务理念
服务创新必须坚持以患者满意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聚焦于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7]。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形式的创新不能脱离医疗服务的实质,否则难于有持久的生命力[8]。结合社康中心的工作特性和满足社区居民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做到“以病人为中心”,转变服务理念,多给病人一些人文关爱,重点在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务实创新。具体做法:一是建立医疗费用阳光制度,执行收费打出处方收费清单的工作制度,使患者“明明白白看病,实实惠惠付费”;二是展开“4个”亲情化服务[9](表情、语言、操作、沟通),以《规范文明礼貌用语手册》和“假如我是病人,我需要什么?”的活动为主题,从细节做起,帮助患者解决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简明方便快捷的就医程序、廉价优质高效的服务、良好的医患沟通渠道等方便措施,给病人以宾至如归的亲切感;三是转变观念,变“坐等病人上门”为“主动上门病人”,主动热情上门为不便行动的居民提供服务,在中心工作实践中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完善,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在今后的工作中,只要坚持政府的正确领导、社会的全面重视,进一步探索新的服务模式,提高社康中心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事业就会蓬勃发展,成为社会进步和社区文明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 周小军,袁兆康,万红.赣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状与对策[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298-299.
[2] 吴月华.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和存在问题[J].社区卫生,2008,10(1):24-25.
[3] 黄峻.可采取”三批”方式为基层培养人才[J].中国社区医师,2010,26(406):23.
[5] 杨丽.关于双向转诊问题的几点浅见[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4):65-66.
[6] 我市将先行尝试建立医院社区双向转诊制度,深圳特区报,2009,04:13.
[4] 何静,王琴,许庆珍.从某三甲医院门诊病人问卷调查看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社区医学杂志,2007,5(22):15-16.
[7] 何裕民.医学的哲学审定视.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116.
[8] 李淮涌,王燕燕,李金琴,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5):343-345.
[9] 文成,范从海,曹军华.医疗服务持续创新的策略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10,4(8):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