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空肠吻合术(Youx-Y 型与袢式吻合)是常用的胆汁内引流术[1、2],预防和治疗吻合口瘘的发生至关重要。自从2000 年3 月以来,我科共发生胆管吻合口瘘8 例。通过回顾性分析吻合口瘘发生的原因,就其病因及预防措施分析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 例患者,男5 例,女3 例,年龄32~71 岁,平均年龄51.3 岁。
1.2 瘘的原因
本组8 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胆道感染,胆道壁水肿。其中吻合技术差、胆管壁内翻缝合过多2 例;术中胆管分离范围过大、胆管壁薄者4 例,贫血、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衰弱患者2 例;1 例未放“T”管引流。
2 教训分析
2.1 营养支持
本组2 例瘘者因经济困难术前术后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未能全面纠正,可见营养支持是必须的防瘘措施之一。一般来说,需做胆管空肠吻合的患者多有黄疸及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的情况,术前应针对上述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对黄疸患者术前常规应用维生素K1,术前检查有明显凝血功能障碍者,还可以应用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等改善凝血功能,预防术前术后出血。贫血及低蛋白血症者可输注新鲜全血及白蛋白予以纠正。营养不良衰弱患者,可应用静脉内高营养(TPN)改善体质,提高对手术的耐力,增强对组织损伤的修复力。术前检查有心、肺、肾等功能障碍者及电解质紊乱者,同样应进行相应的恰当的处理,使患者平稳过渡到手术后期。
2.2 抗生素的应用
需行胆管空肠吻合的患者,术前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胆道感染,入院时白细胞计数升高,体温高于正常。
一般情况下胆道的血供是丰富的,发生感染时,胆道壁水肿压迫血管网,造成相对的缺血状态,如果术后胆道感染仍然存在,加上局部手术创伤,对吻合口的愈合极为不利,易发生吻合口瘘,故术前术后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至关重要。本组2 例术前胆道感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而急于手术,术后发生了吻合口瘘。 2.3 术中分离
我们认为,胆管空肠吻合口瘘的发生主要与胆道一方有关,故熟悉胆道的解剖及血供非常重要。正常情况下胆道血供是非常丰富的,其基本供血方式是来自十二指肠后动脉或十二指肠后上动脉的2~5 条分支,沿胆总管上行,相互吻合,最终与肝右动脉、胆囊动脉的分支吻合,构成胆管周围丰富的血管网[3]。若术中胆总管游离范围过大,会造成胆管局部缺血状态,在病理情况下剥离应更少,以免造成胆管局部缺血坏死,发生吻合口瘘。本组4 例瘘者与术中粘连严重,解剖不清楚,过多剥离胆总管有关。
2.4 吻合技术
切开胆总管壁时要边切边缝扎止血,不宜内翻缝合过多。游离空肠要有足够的长度以确保吻合口无张力。吻合时用3-0 可吸收线一层间断缝合,针距边距为0.3 cm,粘膜层少缝,浆膜层多缝,打结松紧适当,线结打在腔外。一层缝合内翻组织少,对胆管血供影响小,而两层缝合内翻组织多,影响胆管血供。如一层缝合不确实,可用附近的大网膜或肝圆韧带切断后拉下覆盖在吻合口周围,使包埋缝合满意,也是防止吻合口瘘发生的措施之一。
2.5 引流
胆管空肠吻合后,吻合口周围应常规放置引流管,双套管最为理想,如果术后胆汁渗漏,可以行局部腹腔冲洗,减少局部污染,促进瘘口闭合。吻合时,我们一般放置T 管引流胆汁,T 管横臂经吻合口放在胆总管或肝总管内,纵臂在吻合口下方引出肠腔外,并荷包缝包再间断缝合肠壁浆肌层固定。胆道感染水肿严重,吻合口缝合不确实时,我们认为,置T 管引流预防胆漏尤为重要。本组1 例术前感染未完全控制,术中未放T 管,结果术后发生胆瘘。
参考文献
[1] 黄志强,黎螯,张肇祥,主编.外科手术学[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046.
[2] 吴阶平,裘发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M].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95.
[3] 曹献廷,主编.手术解剖学[M].1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