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心肌梗塞的诊治水平,降低死亡率,现将十八站林业医院2001 年1 月至2010 年1 月记录完整的33 例病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1.1.1 性别与年龄
本组病例男性19 例。女性14 例,男:女=2.7:1,年龄最小38 岁,最大79 岁,51 岁以后病例占87.5%。
1.1.2 职业
机关职员14 人,轻体力劳动(工人)9 人,家庭妇女2 人,农民3 人,其他5 人。
1.1.3 有关病史
高血压史者20 人,占60.0%,吸烟20 年以上13 人,占39%,嗜酒15 人,占46%。
1.2 临床表现
1.2.1 诱因
剧烈运动后发病3 人,肺炎咳嗽剧烈休息差1人,饮酒后1 人,余无明显诱因。
1.2.2 前驱症状
有前驱症状者20 例,占60.0%,一般在梗塞症状出前7 天内开始。主要为胸前闷胀8 例,压榨感6 例,隐痛5 例,气促5 例,心悸4 例,头晕2 例,心前区绞痛2 例,刺痛1 例。
1.2.3 本组病例临床症状心前区疼痛30 例,占90%,其中压榨感17 例,绞痛6 例,隐痛1 例。其次为气短18 例,心悸3 例,恶心4 例。呕吐4例,大汗淋淋12 例。发热31 例,急性心肌梗有20 例发热。其持续4~7 天19 例,持续9 天1 例,体温均在37.4~38.5 ℃之间。第一心音减低17 例;心尖区收缩期杂音28 例,其中2 例是入院后出现,一般为Ⅰ~Ⅱ 级,有2 例为Ⅲ级。第三心音4 例,一过性第四心音4 例,心包摩擦音2 例。
1.3 化验检查
1.4 梗塞部位与并发症的关系
WBC 增高20 例,血沉增快11 例,33 例中有并发症3 例,下壁梗塞者并发症发生率最高。
1.5 休克发生的时间
第一天7 例,第二天2 例,第三天2 例,一般于5~7 天内发生。1~3 天多见。
1.6 陈旧性心肌梗塞的并发症9 例陈旧性心肌梗塞中,室壁瘤2 例,心衰4例,休克1 例,死亡3 例,其中2 例为猝死。
1.7 梗塞部位与预后
本文病例前间壁,前侧壁及二处以上梗塞死亡率高。
1.8 死亡时间及原因
本组4 例死亡,占12%,一周死亡2 例,二周内1 例,以后8 周死亡1 例,病程前二周占死亡数的50%,4 例死亡中急性2 例,为猝死。死于心衰合并心房纤颤或疑发性室早1 例,休克1例,(过早下床活动引起猝死1 例)。
2 讨论
本组病例死亡率为12%,高于国内心肌梗塞死亡率的平均水平,其原因是我林业局位于大兴安岭地区,由于卫生医疗设施和经济原因病人很少能就地急症处理转入医院,大多是乘车数小时,路途巅簸加重病情发展,延误有利的抢救时机。因此,加强山区、偏远地区医院的抢救的建设、提高基层医师业务水平,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另一方面,病人不宜过早活动,本组1 例于住院21 天的恢复期,自己下床活动过度,心肌梗塞复发而突然死亡。
因此一般病人4 周后下床活动比较安全,如病情较重,梗塞范围大,年龄60 岁以上。应6 周后下床活动较为稳妥。心跳骤停是心肌梗塞的常见原因,本组4 例死亡者中有2 例猝死。其中1 例有频发的室性早搏,1 例为室颤。据文献报道,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早较多。近十余来已将利多卡因作为常规应用,室早消失较好,使死亡现象得到有利控制,因此,及时正确治疗室性早搏可减少心跳骤停的发生,是明显减少心肌梗塞死亡的重要措施。
关于心肌梗塞33例临床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论文大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