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莉 马国贵 祁雁文 包建华 于宏君 斯迪
摘要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天气预报业务中的多种预报产品资料,对2008年4月21—23日通辽市一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通辽地区春季降水与东北冷涡密切相关。在天气过程前期,若有明显的气温偏高,后期随着东北冷涡的形成和发展,且有比较明显的高空锋区配合,渤海、黄海水汽输送也非常明显,使通辽地区易产生降水天气,在春季对土壤接墒、耕种大田十分有利。
关键词春季;透雨;过程分析;内蒙古通辽
2008年4月以后,特别是4月中旬,连续数日高温少雨。4月上旬平均气温比历史同期高2.9 ℃,中旬通辽市旬平均气温高达16.2 ℃,比历史同期高7.4 ℃,春季出现了高温少雨天气。4月21—23日,受东北冷涡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通辽地区普降中到大雨,其中北部地区霍林河市24 h降水量为105.5 mm,达到了大暴雨。这是入春以后的首场透雨。这次降水量与历年同旬相比较,已超过了历史旬平均值。现对此次降水过程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
1天气形式分析
1.1高度场分析
4月20日08:00,500 hPa形势图上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的形式,移动相对比较缓慢,这对未来产生降水非常有利,也是这次降水的一个着眼点。中层700 hPa通辽市处于暖高脊的影响范围之内,但上游有小槽移入,南压东移,等温线也较密集,温度梯度很大,在中低层已经形成了锋区。4月21日08:00,在中层,通辽市主要受偏南气流影响,偏南气流从渤海和黄海带来了充沛的水汽,为这次降水提供了必备条件。在低层,通辽市与上游之间有一明显的切变产生,切变在东经120°附近,由高到低整层系统配置都比较好,受其影响,偏北地区已开始产生降水。4月22日,700 hPa图上表现更为明显的槽前暖平流,槽后有冷平流,通辽市主要受槽前西南气流影响,槽前的风速加大,形成了西南低空急流。在暖性槽前的低空急流形成后,主要起输送水汽和能量的作用,而在冷空气的交汇过程中,还起到了抬升作用,促进了降水的形成。槽前西南、偏南气流的一致北上,且在槽区前部有暖舌配合,形成了此次降水的有利形势。
1.2地面海平面气压场
4月20日20:00地面图显示,新疆至贝湖为一整体大高压所控制,而海上高压与大陆高压打通将东北至西南的低压带截断,通辽市处于低压底部。由于系统较强,移动较缓慢,到了22日海上高压东退到朝鲜半岛以东,在其西南部黄海、渤海海域的上空形成了倒槽,倒槽是极有利的降水形式,通辽市处于倒槽的北侧,在高空引导气流的作用下,倒槽东北上,在通辽市产生降水。
2物理量分析
2.1700 hPa和850 hPa的流场
4月20日中低层700 hPa和850 hPa的风场,通辽市为一致的西南、偏南气流,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南北气流的辐合。到了22日02:00—08:00时通辽市处在风场辐合带内,偏西、偏北冷空气与西南低空急流汇合,使大气具有了较好的斜压性,这种斜压性造成大气的强烈上升运动,在这种冷暖空气的充分交汇下,就产生了此次较强的降水过程。
在此次降水过程中,从相对湿度、水汽通量场及比湿分析的逐日演变过程来看,中低层相对湿度、水汽通量值及比湿变化都比较明显,在降水过程前的4月20日20:00至21日14:00,700 hPa的相对湿度从35%增大至90%,850 hPa的相对湿度由40%增大至90%以上,大值中心由西南向东北推进,范围也在扩大,通辽市正处在相对湿度最大的区域内,700 hPa水汽通量也由2 g/(hPa·cm·s)增大至15~20 g/(hPa·cm·s),850 hPa比湿增大也非常明显,由20日20:00的3.5 g/kg增大至22日02:00的5.5 g/kg。水汽通量散度场上,从4月20日20:00至21日20:00(700~850 hPa),水汽由辐散转为辐合,水汽通量辐合提供了低层抬升和被抬升空气潮湿程度的度量,同时也为这次降水储积了水汽能量。这几项物理量都充分说明了这里有形成降水的充沛的水汽条件,在冷暖气流的触发下,形成了这次较大的降水。
2.3动力抬升条件
高层500 hPa为正涡度中心,并且正值在逐渐增大,说明未来低值系统会逐渐加强。中层垂直速度W<0,空气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具有一定的不稳定能量。由于上升运动的存在,将储存着的不稳定能量的气层抬升到自由对流高度以上,对产生对流性降水天气起到了触发作用。同时,空气的上升运动可使湿层变厚接近饱和。
3结语
降水过程与前期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背景有一定关系,前期大气环流造成少雨干旱,气温偏高,大气在低层形成了热量累积,具备了对降水有利的不稳定能量,当有环流形势转变时,不稳定能量会得到释放,降水就在此时产生[1-2]。高空有东北冷涡,低层有锋区,配合地面有倒槽形势,是此次降水的主要形势。春季东北冷涡的形成和发展,有利在通辽地区形成转折性天气,也是做好春季透雨预报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正涡度和正涡度平流在逐渐增强,促使地面低压系统发展及上升运动的发展,也促使了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为降水提供一定不稳定能量,并提供了大量的水汽条件[3-4]。用高于2.4°仰角降水模式VCP 21或VCP 22进行体扫,层状云降水具有明显的“零度层亮带”。径向速度(V)图像中有明显的低层反“S”型,高层“S”型,表明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对降水更为有利。
4
参考文献
[1]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3版.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2] 梁红,张绍勇,李洪海.2008年沈阳春季透雨过程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2):800-802.
[3] 俞小鼎,姚秀萍,熊廷南,等.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4] 韩仙桃,赵艳丽,杨彩云,等.呼市地区春季一次转折性降水的天气诊断分析[J].内蒙古气象,2006(B12):19-21.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