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病防治工作现状与对策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9854 日期:2024-06-15 来源:论文网

  摘要介绍了蚕病防治工作现状,分析了蚕病发生的原因,提出对策,以期达到蚕茧优质高产的目的。
  关键词蚕病;防治现状;发生原因;对策
  
  蚕病危害至今仍在困扰着养蚕生产,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蚕病危害仍是夺取蚕茧优质高产、巩固和稳步发展蚕业生产、提高整个蚕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增加蚕农收益的一个重要措施[1]。结合当前农村养蚕生产中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1蚕病防治现状
  
  随着我国蚕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地蚕业科技人员大力宣传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新蚕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蚕病防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伴随着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养蚕生产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转移,增加了一些新蚕区,蚕农缺乏养蚕新技术,蚕业科技的普及跟不上生产的发展,新蚕区蚕病危害也随之出现。根据在蚕业主产区的调查,家蚕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等病害各地都有发生,病毒病特别是血液型脓病呈流行趋势,真菌病和细菌病在个别地区危害也较为严重。最近几年来,农药、化工行业发展很快,乡镇工业的兴起使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氟污染中毒及工业废气中毒现象有所上升;加上近年来农林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上大量使用农药治虫,导致蚕中毒的恶性事件日益增多,给蚕作安全带来极大危害[2]。
  
  2发生原因
  2.1消毒防病使用蚕药不规范
  
  总的来说,农村养蚕蚕病防治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或放松“预防为主”的方针。由于茧价波动大、劳动力等方面的原因,许多蚕农不愿在消毒防病工作中投入,不消毒、少用药或不用药,对蚕病危害任其发生。同时,一些地区蚕药市场混乱,伪劣蚕药混迹于当地蚕药市场,而有一些蚕药经营者利用蚕农急于寻找“蚕有病一用就好的蚕药”的愿望,大量引进所谓对脓病等病毒病有效的治疗药剂和又治病又增丝的药剂,将蚕病防治工作导向歧途,致使蚕病危害得不到有效控制,蚕农蒙受经济损失。
  2.2病原严重污染养蚕环境
  养蚕过程中管理粗放,如密饲又不及时除沙、不提青不分批、不注意淘汰弱小蚕和病蚕等,增加蚕座内传染的机会,饲养室与贮桑室不分,桑叶贮放在养蚕室内,增加了病原污染桑叶给蚕食下反复感染的机会;不注意通风排湿,蚕在高温多湿的饲养环境中,造成蚕体虚弱,对疾病抵抗力和抗逆力下降。不及时定点处理好蚕沙和病蚕,乱堆放蚕沙,乱抛病蚕,有的甚至用来喂养家禽家畜,使各种病原进一步扩散,污染养蚕环境;采茧后旧草龙(蜈蚣簇)不及时烧毁,甚至有的养蚕户将旧草龙存放到下一蚕期或下一年再用;大部分使用方格簇的农户,用了多年也未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致使病原长期滞留在室内外养蚕环境中。有的地方养蚕用水被污染,从而更加剧了病原的反复传播。
  2.3桑园管理不善
  由于茧丝行业市场波动大,蚕茧价格大起大落,严重挫伤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弃桑不管现象普遍存在。由此造成叶质差,影响到蚕的体质,抗病力、抗逆力减弱。桑园虫害严重,得不到及时防治,增加了害虫与蚕之间的病原交叉传染的机会,蚕病发生增多。同时,由于自然环境遭受化学农药的污染,导致蚕中毒的现象呈上升趋势。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对策
  
  3.1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染途径
  一是认真做好蚕室及其周围环境、贮桑室、蚕具的消毒工作[3]。在认真清洗的基础上,进行药物消毒。一定要选用高效广谱的消毒药物,如蚕用消毒净、消杀精、消特灵等。消毒时严格按使用方法进行操作。不仅要重视养蚕前消毒,而且对蚕期中消毒和蚕期后回山消毒也不能忽视,把消毒工作贯穿于养蚕生产全过程。饲养中严格分批提青,隔离与淘汰弱小蚕和病蚕。采用新鲜石灰粉、灭僵灵等按规范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减少蚕座内相互传染的机会,控制病毒病、真菌病的危害。二是认真处理好三大污染源病蚕、蚕沙、旧簇。发现病蚕应立即拾出,投入消毒缸中,严禁用病蚕或发病蚕喂养家禽家畜,防止病原体扩散。蚕沙要及时制成堆肥充分发酵,利用生物热杀灭病原,未经堆沤的蚕沙不能直接施入桑园或农田,更不能在蚕室或桑园附近摊晒蚕沙,防止病原体飞逸散播。旧簇具要视情况分别进行处理,旧草龙在采茧后应立即烧毁,不要将旧草龙随意放在室外,更不要将旧草龙留作下期蚕上簇之用;方格簇是多年使用的簇具,已经损坏不能使用的应立即烧毁,还可继续使用的应经熏烟消毒后,将其整理好集中保存在干燥室内。三是建立健全防病卫生制度。如给桑前、除沙后要洗手;桑叶筐和除沙筐要严格分开并定期消毒;蚕室门口要有浅的石灰坑,坑内石灰粉要经常保持新鲜,进出蚕室需经石灰坑消毒;蚕室内放置病蚕用的消毒缸;贮桑室要经常冲洗消毒等。四是防除桑园害虫,减少蚕与野外昆虫的病原交叉传染。采回的桑叶应放在专用的贮桑室内,切忌桑叶堆放在蚕室内。并可采用蚕用消毒净溶液或0.3%有效氯漂白粉液进行桑叶叶面消毒。
  3.2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蚕儿体质
  消毒工作虽然是目前蚕业生产中控制蚕病危害的有效的手段,但即使经过充分消毒,也只能把养蚕环境中的病原体降低至最低感染剂量以下,不可能将病原体完全消灭[4]。在消毒的当时或较短的时间内病原体很少,但随着养蚕操作活动的不断扩大以及其他原因,病原体可通过蚕体繁殖、蚕室外病原体通过养蚕生产活动或空气飘移进人蚕室污染桑叶。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增强蚕体抗病力和抗逆力,就显得极为重要。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养蚕布局,尽可能避开大田农业用药期;选用推广抗病力和抗逆力强的蚕品种;饲养中根据蚕的生理特征,创造适宜蚕生长发育的的条件,尽可能保持蚕室适温适湿,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蚕座干燥清洁;加强桑园培肥管理,提供适熟、新鲜、营养丰富、无污染的桑叶,做好眠起处理。在养蚕过程中,注意对症使用蚕药,如添食克蚕菌等抗生素类药防治细菌病,可以预防病毒病的发生;用灭蚕蝇防治蝇蛆病等。
  3.3准确诊断,对症治疗,正确选药
  病毒病如血液型脓病和中肠型脓病,无有效的治疗药剂,只能消毒预防,除做好蚕期前、蚕期中的正常消毒工作外,发现该病要及时拾出病蚕,每天用新鲜石灰粉或灭僵灵进行蚕座消毒,至该病得到控制为止。真菌病如白僵病、绿僵病和曲霉病,发现时要及时拾出病蚕,注意蚕室通风排湿,调节好养蚕环境的温湿度,每天撒灭僵灵等药剂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至该病得到控制为止。细菌病发生时及时拾出病蚕,选用克蚕菌等抗生素类药进行防治。蝇蛆病从4龄起蚕开始至上簇,规范使用灭蚕蝇防治。化学农药中毒症,要正确诊断、查清毒源,拾出中毒蚕,中毒轻者通过及时改善饲养环境,改饲无污染桑叶可减轻损失。如氟化物污染桑叶或有机磷农药污染桑叶,把被污染的桑叶经石灰浆处理后喂蚕,可减轻危害。目前养蚕生产中使用的蚕用药剂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消毒药剂,有甲醛制剂(如福尔马林)和氯制剂(如蚕用消毒净、消特灵、灭僵灵等)。福尔马林、消特灵等是高效广谱消毒剂,可用于蚕室蚕具或叶面消毒,灭僵灵用于蚕体蚕座消毒。二是治疗药剂,抗生素类药(如克蚕菌等)主要用于防治细菌病,灭蚕蝇用于防治蝇蛆病。三是生理调节剂药,如蚕用蜕皮激素溶液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蚕区选用蚕药,要根据蚕药的性能、当地蚕病发生情况、养蚕的技术水平、设备条件以及气候等因素综合考虑,以对症、安全、药效稳定、便于使用为原则。
  
  4

参考文献


  [1] 肖林珍,冯纪元.对安徽省农村蚕病防治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726-3727.
  [2] 胡文侠.当前农村蚕病防治中的存在问题及对策[J].江苏蚕业,2004,26(1):29-30.
  [3] 余建芳.蚕病防治策略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8):190,197.
  [4] 胡雯侠.睢宁县农村蚕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蚕桑茶叶通讯,2009(4):12-13.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