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莞市农业技术推广的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9838 日期:2024-06-15 来源:论文网
摘要分析了东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结合东莞市实际,提出完善东莞市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问题;措施;广东东莞
  
  1东莞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农技推广体制滞后
  2001年改革后的农技推广机构,属市镇2级多头管理,容易产生政出多门,用人制度不够民主,分配制度不够合理,指标式任务管理明显,管理混乱的局面。存在挤编占编现象,把农技推广机构的编制用于安置其他部门人员。在人员编制过程中,市级农业推广机构的在职农业技术人员为161人,在职在编有127人,占78.9%;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842人,在职在编有390人,仅占46.3%。此外,一些农业技术人员无心专于工作,而是将工作重心放到与政府相关的社会事务的管理上,形成了在其位不谋其职的尴尬局面。
  1.2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不高
  从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构成看,整体上还不够稳定、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技术专门人才数量相对较少。2007年平均1万hm2 72名农业技术人员,相比发达国家如日本270名,美国330名,东莞市农业技术人才还是比较缺的。二是专门人才职称结构比例失调,人才分布不均。主要是中高级人才所占比例少,2008年,中高级职称人数仅约占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职人员的9.4%。市级与镇级中高级农业技术人才分布不均匀,市级持高级职称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13人,而镇区无一人。从学历层次来看,2008年市镇2级大专以上的的农业技术人员有300人,仅占总数的29.9%。
  1.3农业技术市场发育不全
  近年来,虽然市级农业科研领域的大批农业科技成果先后被鉴定,但农业科研推广与应用仍然较低,农业科研成果绝大部分被闲置于科研机构而没有转化为生产力,科技进步对全市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55%,略高于全国农业技术1/3的推广率,但相比发达国家高达70%以上的推广率,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还有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只是争取研究经费的陪衬。科研过分依赖土地生存,依靠财政吃饭,科研力量不足,科技研发能力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效益不高。科技与经济效益不成比例。
  1.4农业生产规模小,推广对象即劳动者的素质低下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农业从业者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程度的占65%。而且多是一些农业知识缺乏、传统思想相对保守的老一代农民,或是来自其他省市以谋生为主的代耕农。以农业重镇洪梅镇为例,全镇2个较大蔬菜生产基地的40多名种植户中,99%以上是来自其他省市的代耕农[1]。在许多镇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小打小闹式以户为单位的传统农业耕种所占比例较高。农业生产还没有形成理想中的产业化与园区化。
  1.5总体投入经费不足
  近年来,东莞市财政对农业科技专项投入的比例约占对农业投入的2.5%,约为500万元左右。按国际惯例计算农业研究经费占农业GDP的份额,即为农业科研投资强度(ARI)[2],2007年东莞市的ARI约为0.23,与20世纪90年代的低收入国家的农业科研强度相当,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ARI为2.42相差甚远。
  2原因分析
  2.1农业基础地位意识淡化
  2.1.1农业经济性质决定了人们的意识。农业生产周期相对较长,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调,回报率低,相对于工业及金融投资,农业存在明显弱势,这是决定人们农业基础意识淡化的主因之一。随着改革开放与工业化的进程,东莞市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农业从业劳动力也在逐年下降,这与当地的农耕意识与快富思想有很大关系。一些村委会为了致富增收,不惜牺牲农田保护区搞招商引资,建厂房设工地,搞工业化生产,从而导致农业耕地急速递减[3]。
  2.1.2“耕田无用论”老套思想的左右。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耕田无用论”的老套思想,认为农业是没有出息、低贱的行业,这就产生了本地人不愿从事农业生产而以外来民工代耕的现象,即使是存在本地农业从业者,也是一些老弱病残者不得以而为之的选择。
  2.1.3政府的轻农思想。政府管理者也存在轻农思想。东莞市委、市政府曾以污染环境为由出台禁养生猪的政策令,曾一度引起了全国上下的热议。禁猪令的实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畜牲业给本市带来的环境压力,却大大制约了农牧业的发展与壮大[4-7]。
  2.2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职能弱化
  2.2.1农技推广主体职能意识薄弱。机构改革后的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职能被定位为: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动物防疫检疫、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业信息化和教育培训等工作。实际上这些职能并未充分发挥出来,一些农技推广机构对本身职能认识不够到位,通常是以完成上级任务或走过场的形式去开展推广工作,没有发挥真正的服务职能。
  2.2.2机构人员设置混乱,间接弱化农技推广职能。农技推广机构承担的政府事务与其本身职能相混淆,一些农技推广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并非农技推广事业的领军人而是行政事务的代表,其工作重点不是集中于如何提高农技推广水平,而是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党政工作上。农技推广机构占编、挤编现象严重,造成在位不在职或在其位不谋其事,也弱化了职能。
  2.3缺乏人才选拔、考核激与励机制
  特别是镇级机构,对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选择、考核与激励缺乏一套完整的机制。在人才的选择上,还存在走关系、用人唯亲的现象,一些镇级机构成为了某些领导安置亲朋戚友的家族生意。由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共事业性,决定了对农业技术人员的管理体制,以完成任务或走过场的形式去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工作成效如何并不构成对他们业绩或收入影响。另外,农技推广人员之间缺乏竞争机制,这是所有农技推广机构存在的普遍现象。没有形成人才淘汰制度,一些农技推广人员一旦入了编就可以高枕无忧,因缺乏竞争而缺少动力,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全面有效地开展,也限制了优秀人才的晋升及发展空间,造成人才的流失,导致整个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够稳定。
  2.4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脱节
  农业科研项目没有较强的针对性,一些农业科研项目常常成为搏取经费的凭据。因为针对性不强,一些农业研究成果也成了与实际农业生产无关的摆设。同时,由于科研人才力量的欠缺,一些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科研问题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如一直困扰东莞市香蕉生产的“黄叶病”科研项目,历经数年试验,至今仍未找到最终的解决方案。农业科研机构与推广机构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各自为政”的现状影响了农业科研对农业生产的贡献,限制了农业科技市场的发育,造成农业技术市场发育不良。
  3完善东莞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
  3.1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多种农业组织并存的推广形式
  3.1.1发挥农技推广机构与其他协会组织的共同作用。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推广机构的作用,采取与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及农户挂钩的方式,增强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的作用,以培育专业户、科技示范户、“能人”为基础,推动农业技术、信息、生产资料供应,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提高合作组织的专业性与实用性。培育民间农产品市场,发挥经纪人的作用,将农业技术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结,充分发挥中介、延伸与示范作用。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1.2积极引用外源先进农技推广方式。主动加强与省市各农业院校的联结,积极引进外源农业技术推广,拓展本市农业技术平台。学习日本地域式、专业式两者并用的推广方式,按不同区域、不同类别向农户进行生产指导[8-9]。借助现代化媒体工具,广泛宣传农业技术知识,为农户提供农产品交易、农资供求等信息,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最新的农业生产、管理资讯。开通农业生产热线,及时有效地为农民解难释惑。
  3.2切实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3.2.1改善农技推广机构编制混乱局面。要彻底改变农技推广部门挤编占编的局面,杜绝在位不在岗的现象。提高农技推广部门的专业性,提高农技推广从业者的入职门槛,设定相关的学历或专业关卡,以职业测试或采取入门考试的形式吸纳高素质人才,提高农业技术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3.2.2完善农技推广人才引入机制。从国内外引入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及农技推广经验的农业人才,为其提供较好薪酬与福利待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引入人才的同时,注重人才的培育与管理,通过完善的晋升制度留住人才,通过严格的辞退制度优化人才,不断为农技术推广工作输入新力量,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得到质的优化。2010年即将启动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是广纳人才的好开局。
  3.2.3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教育体系。制定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计划,加强在职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完善考核制度,以农技推广绩效来评定从业者的工作实绩,促使从业者全身心投入到指导农业生产与推广农业技术工作中。打破农技人员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促进他们自觉增强与农民、农业生产者的联系,让其与农业生产者打成一片,形成紧密的技术与生产联结关系。
  3.2.4实行严格的职称评级制度。要以农技推广业绩作为职称评级的主要考评因素,避免以关系评职称的现象。设立奖励基金,对有真才实学、踏实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农业推广人员要给予适当激励,给予晋升机会,而对于在其位不谋其职者可实行严格的辞退制度。
  3.3开展教育培训,增强农技推广效力
  3.3.1增强农技推广法律法规及农科知识普及。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通过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农业从业者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对农业技术管理的接受能力与应用普及能力。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如实地演示、现场参观讲解等形式为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课程,开通科教互动热线,由专门技术人员随时为农户提供指导与帮助。将科技下乡活动转化为农业科技人员驻扎基层,将先进农业生产管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与农户一起发现与解决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与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农民的稻田变成“授课的黑板”[10-11]。
  3.3.2广泛使用信息网络,增强农技资讯共享与服务性质。运用现代信息化工具,完善农业信息网资讯服务功能,加强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的更新与推介。改善信息交流平台,设立在线咨询QQ群,建立为农业从业者提供释难解惑的网络通道。广泛传播使用农业信息网络的方法,提高农业从业者利用公共资讯的技能。完善农民获取农业资讯的硬件,如在各镇区设立免费的网络查询站、电子触摸屏,或直接进村入户、入企业建立成套的网络查询工具,使农技资讯深入千家万户,逐步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整体素质能力。
  3.4加大农技推广的资金支持
  3.4.1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田标准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争取全市所有耕地实现机械化与标准化。注重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加固防风防涝的抵御力,在完成镇街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前提下,加大对水利工程加固及管理费用的投入。
  3.4.2侧重加大对农业科技专项投入。从加大对农业科研投入入手,拓展多渠道的农业科研经费来源,以技术入股分红或赞助的方式,引导民间力量如个人或企业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与支持。以充足的资金研发更加适合本市农业生产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
  3.4.3加大农户发展商品农业的直接补贴力度。适当提高对种植水稻农民的直接补贴,保证农田耕地及粮食供应。为民间新型农产品试验与推广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农民引种新品种,引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对成功引种或试验的农户给予一定的奖励。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4.4提高用于开发性农业及农业产业化的投入。设法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借贷贴息、资金支持及设立创新基金的方式,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业产业园区的投入;或从资讯支持的角度,扶助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借鉴国内外比较先进的发展经验,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参观学习,为企业发展壮大搭建平台。同时,要鼓励企业对农业技术与先进管理方法的研发与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带动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3.5发挥科研院校的科技转化能力,提高农技推广的社会效用
  3.5.1加强与农业院校的科研及试验合作。加强与省农业高校合作,以科研项目对接、提供试验场所或资金支付的方式,与各农业高校形成合作领域;或直接与其形成对接关系,邀请农业院校的农业技术科研专家教授对东莞市的农业生产基地、产业园区、农户进行面对面的指导。
  3.5.2加强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与农业从业者的联结。加强农业科研机构与农业生产一线的联系。积极学习美国关于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有效途径,将农业科研转化成生产成果作为考核科研人员的重要指标之一,促进农业科研人员加强与农业从业者的沟通与合作,使农业科研人员在了解农村、掌握农业生产状况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并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农业生产的催化剂,使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管理形成紧密的链条,拉动农技推广应用。
  3.6改革与完善农技推广的配套政策措施
  3.6.1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制定扶持优惠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对龙头企业、加工企业的税收减免和信贷支持上,开一条宽松的通道。也可以建立奖励政策,对带动农业生产发展有功的企业给予奖励。同时,要促进农业加工企业与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为农业技术的提高拓宽新的渠道。
  3.6.2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创造公平竞争的农业发展环境。广泛宣传、普及保护知识产权基本知识,依法维护技术创新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技术市场健康发展;通过制定和落实保障农技推广的各项政策,为农技推广和投资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制定农业成果入股比例、职务成果奖励份额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技员到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第一线任职兼职,或以技术承包、入股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广泛宣传农产品品牌知识,使农业生产向优质化、品牌化与标准化转变,提高农业生产与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4

参考文献


  [1] 肖锦全,李洪君,漆志平,等.农民的嬗变:东莞亚市民现象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2] 郭剑雄.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 中共东莞市委政策研究室.东莞市农业产业园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谋事之基,成事之首:2007年东莞市重要调研成果[R].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8.
  [4] 朱振初,赖永超.试论经济全球化的东莞农业发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3(1):48-50.
  [5] 吴美良,赖柏森.提高东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对策探讨[J].东莞科技,2000(10):25-27.
  [6] 林育辉,刘宠杨,陈锡坤,等.加入WTO后东莞农业科技的发展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3(4):50-52.
  [7] 罗必良,胡荏光.以产业园区化推进农业产业化——东莞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南方农村,2007(5):4-10.
  [8] 秦富,王秀清,辛贤,等.国外农业支持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9] 叶少平.日本农技推广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农技推广,2002(6):18-19.
  [10] 朱鸿.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特点与职能[J].台湾农业探索,2006(3):62-64.
  [11] 诺曼·厄普霍夫著(美).成功之源:对第三世界国家农村发展经验的总结[M].江立华,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166.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