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伟东 李勇才 伍胜华 陈静
摘要通过落实各项政策和措施,龙川2009年产粮大县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建设工作的经验与作法做出总结,以为促进龙川县粮食生产发展提供参考。
关健词产粮大县;建设成效;做法;广东龙川;2009年
1建设工作主要成效
1.1粮食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2009年龙川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预计达4.41万hm2,比省下达目标增加了6.67 hm2,对比龙川县2007年粮食面积增加了146.67 hm2;粮食总产预计达26.75万t,比省下达目标产量26.74万t增加了0.01万t,对比2007年粮食总产增加了0.73万t;单产达6 060 kg/hm2,对比上年增加了60 kg/hm2。
1.2粮食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高
为更好地推进龙川产粮大县建设工作,龙川县积极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适种优质高产新品种,使全县粮食生产结构布局更加合理优化,粮食生产效益进一步得到提高。2009年引进4个示范超级稻品种为天优122、天优998、华优86、博优998,示范面积达2 200 hm2;玉米新品种为粤甜10号、广甜3号、金银粟2号、仲糯1号,示范面积达200 hm2;引进大豆新品种华春3号和华夏3号,示范面积达681.33 hm2。全年优质稻种植面积达3.32万hm2,优质率达83.80%。据调查,2009年优质谷价平均达2.40元/kg以上,最高售价达2.60元/kg,比早米山稻谷价高出0.80元/kg,许多农民从种植优质稻中受益。
1.3加大对标准农田整治力度,扩大高产稳产农田面积,全面提高粮食产出能力
全年完成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 020 hm2,完成中低产田改造面积达3 353.33 hm2,农家肥施用面积达7 053.33 hm2。通过农田整治,增加了土壤肥力,提高了龙川县粮食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4粮食生产机械化生产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2009年实现了全县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06%,对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0.01%,其中机耕面积达3.53万hm2,机耕水平达到80.02%,机收面积达2.65万hm2,机收水平达到60.04%,机插面积达2 333.33 hm2,机插水平达到5.30%,初步实现了县粮食生产机械化,有力地推动了龙川产粮大县建设工作发展。
1.5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
2009年县全年实现新增稻谷产量9 353 t,大豆产量313 t,新增经济效益2 357.6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1元。
2建设工作经验与做法
2.1成立领导机构,加强产粮大县建设组织和实施工作
为了全面推进龙川产粮大县建设工作,加强对建设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以主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及成员由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担任,全县各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县镇2级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监管机制,确保组织领导、工作督导和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2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建设目标任务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提出的产粮大县建设总目标和总任务,结合龙川县实际,制订了《龙川县建设产粮大县工作方案》(龙府办[2009]54号),明确提出了2009—2013年龙川县建设发展目标,即力争200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6.74万t,比2007年增加0.71万t,截至2013年粮食总产量达29.79万t,新增生产能力3.76万t,增加2.73%,其中水稻总产量27.22万t,新增生产能力3.44万t,增加13.22%。同时提出了“一稳定、五提高”的主要建设工作任务,把发展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镇、各村,并层层落实工作责任,确保产粮大县建设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1]。
2.3加强县镇2级政府领导,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全面落实粮食考评责任
(1)认真落实县、镇两级粮食工作考评制度,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完成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目标任务。
(2)加强耕地保护,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政策措施,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禁止基本农田内开挖鱼塘、种植果树等,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千方百计保护基本农田。
(3)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指导力度,每年都制订粮食生产计划,将粮食生产任务逐级分解下达到各镇、村,实行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
(4)大力抓好粮食生产创高产示范和优质粮基地建设工作,2009年全县共创办粮食高产示范点30个,其中国家级水稻万亩高产示范点2个,国家级大豆万亩高产示范点1个,全县24个镇镇长共创办24个千亩水稻高产示范点。3个国家级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点通过省、市、县专家组实割验收。其中,鹤市片“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点”,实割亩产,早稻达589.40 kg,晚稻达623.03 kg。通过抓粮食生产创高产示范点工作,以点带面,推动龙川县粮食单产的提高。
(5)县政府每年从县财政拨出600万元以上资金用于扶持发展优质粮生产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基地生产条件,提高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技推广经费也逐年提高,2009年达2 165万元,每年还拨出3万元专款用于召开全县春耕生产现场会,促进新技术、新农机具推广,进一步促进龙川县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通过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设置宣传专栏以及通过送技术下乡和进行技术指导等形式,向广大农民讲解相关技术,让广大农民真正熟知,从中得到实惠[2]。
(2)全面落实种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农民种粮信心,促进粮食生产进一步发展。
(3)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圆满完成年度粮食生产任务。
2.5积极做好粮食作物规划布局和品种安排工作
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进行布局安排。如2009年晚造水稻品种布局是:北部山区以深优97125、宜香3003、华优665、T78优2155为主导品种,东南部丘陵山地以早中熟优质杂交稻丰优998、天优998、华优665、宜香3003为主导品种,而中部地区则以博优903、博优998、华优665、博优双青为主导品种。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条件如光照、温度等,适时耕作以提高产量。
2.6积极开展引种、试验、示范工作
以县良种场、麻布岗镇、鹤市镇、龙母镇四个区试示范点为基地,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广东省种子总站、华南农业大学开展合作,开展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新品种的生产试验、示范、品比、培育工作,龙川县每年仅水稻供试品种达30多个。为龙川县粮食作物新品种的普及和推广奠定了基础[3]。
2.7抓好技术措施的落实工作
(1)适时早播、早插秧。早造要求在3月上旬为早稻播种适期,3月15日前要求播完;晚造杂交水稻的中迟熟品种如博优903、博优998等品种,要求在6月30日前播种,这样才能保证寒露风来临之前安全齐穗。
(2)抓好苗期田间管理,下足基肥,培育健壮(苗)秧。
(3)抓好大田肥水管理,实施配方施肥,不同作物在不同时期应实施相适宜的最佳配比的氮磷钾肥和有机质肥,同时进行科学排灌,适时露晒田,做到早够苗、促壮苗,为提高产量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4]。
(4)积极做好粮食作物病虫鼠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努力减少因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共发出《农作物病虫情报》20期以上,发放有关病虫害防治技术资料3 000多份,挽回粮食作物经济损失3 880多万元。
(5)巧施壮尾肥,保证粮食作物后期有充足的养分供应。
2.8积极开展抗灾救灾复产工作,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每年3—4月的低温阴雨天气,5—6月的龙舟水,7—9月的台风,10—11月的寒露风,12月及1—2月的低温霜冻天气,以及干旱气候等都会严重影响和制约龙川县粮食生产发展。为此,龙川县制订了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抗灾应急预案,灾害发生后可紧急启动应急预案。
2.9积极开展农资专项整治活动
每年举行春、秋2季农资专项整治活动。每年安排执法经费20多万元用于农资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检查化肥、种子、农药、农膜等农资的质量水平,在2009年的农资整治活动中,共立案查处各类违法经营农资案件21件,挽回经济损失66多万元。以使全县农民用上安全放心优质农资产品,维护全县农资市场正常秩序,确保全县粮食生产正常发展。
2.10积极开展以改低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09年龙川县共投入资金1 980万元,建成了一批高产稳产农田,面积达1 020 hm2,改造低产田面积达3 353.33 hm2,通过完善各基础设施,使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
参考文献
[1] 金同庆.加强粮食板块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农业产业化,2010(1):42-43.
[2] 黄民钦.泉州市“十五”粮食市场建设发展的对策[J].福建粮食经济,2001(5):19-21.
[3] 细数2003年国家粮食局工作[J].中国粮食经济,2004(3):4-8.
[4] 郭盛华.谈谈县(市、区)粮食局工作的几个问题[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0,25(2):6-8.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