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更好地实施退耕还林等一系列工程、巩固造林成果,系统提出了建平县春季抗旱造林关键技术,包括整地、苗木选择与起运、栽前处理、栽植等内容。
关键词春季;抗旱;造林技术;辽宁建平
建平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低山丘陵是其主要地形,干旱和严重干旱是其主要特点,造林难度大,成活率低一直困扰建平县的林业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建平县大规模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工程和辽蒙阻沙边界林工程。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辽西北地区天气一直以晴朗、高温、大风为主,有效降雨极少,连续干旱严重威胁着春季植树造林的存活[1]。因此,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推广抗旱造林技术,确保造林成活,已成为建平县春季造林的主要核心任务。为提高造林成效,建平县林业局出台了一套春季抗旱造林关键技术,为全面指导春季造林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分述如下,供各地参考。
1整地
经过历年来整地的调查发现,整地方式不同,土壤中含水量不同,相同整地方式由于整地时间不同含水量也不同。一般水平阶整地比鱼鳞坑和小坑穴整地好,其蓄水能力强,保土又增肥。因为水平阶整地是沿等高线由高到底、由上到下逐阶坑挖台阶,改变了坡度缩短了坡长,能完全截断地表径流。建平县造林地块多为山坡地,造林选地时,应根据不同地块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适地适整,适树适整,讲求实效,并根据不同的地块,分别采用鱼鳞坑、反坡梯田、穴状等不同整地方法,以改善土壤保水、蓄水、拦水的功能。严格技术标准,保证栽植坑的容积和断面形式质量,不仅如此,还要尽量保留原生植被,以免形成新的水土流失。
2苗木选择与起运
苗木是植树造林的重要前提条件。不同树种适宜不同的环境条件[2-3]。树种的苗木质量直接影响到造林的效果。应根据造林立地条件和造林的规划,优先选用乡土树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树种和抗旱、抗逆性强的优良树种。造林用苗必须是经过验收且具备“一签两证”的Ⅱ级以上优良苗木,并且做到责任到人,实行验质签收制度。起苗要选择在无风的阴天进行,避免强阳天和大风天气起苗。圃地土壤干旱的要提前3~5 d灌1次水,使苗木吸足水分。起苗要保证根系完整,不损伤树干,修去多余枝叶、根系,细致包装。要重点保护苗木的根系以防失水,尽快运往造林地及时造林。要做好起苗、运输、造林等环节间的衔接,最大限度地缩短起苗至造林的时间,以减少苗木水分的散失。起苗后不能及时栽植的,要及时假植、浇水。
一是截干处理。萌芽力强的树种可将苗干截掉,刺槐、杏树、荆条等保留主干10~20 cm,杨树、垂柳等保留主干150~200 cm。经济树种苹果、梨、大枣等一般按相应的定干高度短截。截干可有效减少苗木地上部分的水分散失。二是浸根处理。经长时间运输、假植的苗木栽前要对根系浸水1~3 d,使苗木吸足水分。三是生根粉处理。应用ABT生根粉处理苗木根系,可以促进苗木根系发育,缩短生根时间,增强抗逆能力,提高成活率。使用时,一般是将经济苗等裸根苗根部放入25 mg/kg ABT 3号溶液中浸泡1 h,或用25 mg/kg ABT 3号溶液和成泥浆,苗根蘸泥浆造林。四是生根保水剂处理。生根保水剂具有强力快速吸水、高度保水、反复供水的突出特点[4],可以吸收自身重量数百倍至上千倍纯水,可为苗木根系直接提供水分。使用时,将生根保水剂与水按1∶200的比例充分吸水,形成冻状物,蘸根后造林。也可将10~15 g生根保水剂充分吸水后直接填入树坑苗木根部后覆土。五是植物蒸腾抑制剂处理。选择无风、晴朗的早晨或傍晚,将蒸腾抑制剂用水稀释200~500倍,均匀喷洒于苗木的叶面和枝干,以滴水为度,可有效抑制苗木蒸腾,保持苗木体内水分。
4栽植
适宜的造林时间应在土壤化冻后立即开始造林,苗木萌芽后停止造林。此外,应注意总体布局,有先有后。造林时间顺序一般先平地后山地,先低山后高山,先阳坡后阴坡,先萌芽早的树种如柳树、杨树等,后萌芽迟的树种如花椒、槐树、枣树等,最后是栎类等。杜绝大风、强阳天造林,以免苗木失水过度而影响成活。具体栽植方法如下。一是坐底水栽植。坐底水栽植补充土壤水分的不足,当土壤含水量低于10%时,应浇坐底水。经过测定,针叶苗木根部浇水1~2 kg,土壤含水率提高15%~20%,能保证苗木栽植后15 d内生根成活所需的水分。二是“三埋两踩一提苗”。苗木定植时,先埋少量土,以苗木不倒、不移动为准,浇第1遍水,约25 kg,水稍沉后一埋一踩一提苗;再浇第2遍水,约15 kg,水沉后,再一埋一踩,并修出树盘,再踩一遍。即“三埋两踩,一提苗”,分层浇水,分层踩实。三是适当深栽。制约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为水分不足,适当深植有利于防风保墒,使苗木根系接触土壤中的水分,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
5
参考文献
[1] 闫淑兰.辽西地区抗旱造林综合技术应用[J].北京农业:下旬刊,2010(2):24-26.
[2] 郑洪韬,焦宪辉.浅谈抗旱造林技术[J].北方经贸,2010(5):26-27.
[3] 和正元,刘培伟.抗旱造林方法浅析[J].陕西林业,2010(2):41.
[4] 巨换梅.浅谈抗旱造林技术研究进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5):148-149.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