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一套适合姬松茸生产的合成培养基的堆制技术,解决了牛粪资源严重不足影响姬松茸生产的问题,为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寻找适宜姬松茸生长的最佳营养组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姬松茸;合成培养基;堆制方法;福建仙游
姬松茸又名巴西蘑菇,原产巴西、秘鲁。它是一种夏秋生长的腐生菌,生活在高温、多湿、通风的环境中,具杏仁香味,口感脆嫩。姬松茸菌盖嫩,菌柄脆,口感极好,味纯鲜香,食用价值颇高[1-4]。仙游县是国内姬松茸最先开始大规模集约化商品化栽培的地区,也是姬松茸产量最大的地区。近年来,由于姬松茸生产的大力发展,本地区牛粪资源严重不足,众多菇农探索采用了本地区容易找到的原料合成栽培姬松茸,工艺粗放、设施简单、技术易掌握,对秸秆的综合利用和协调林、菌矛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在夏季正常出菇,填补夏季市场高档菇供应的空白,这对满足市场供应和提高菇农收入十分有利。经过多年生产实践,已总结出一套适合姬松茸生产的合成培养基的堆制技术,现介绍如下。
1合成培养基的配料
稻草2 500 kg,碳酸氢铵100 kg,石膏50 kg,过磷酸钙50 kg,石灰50 kg。要求选择金黄色、无霉变、无病虫害污染的中稻田里的稻草最佳。
2第1次发酵
仙游地区培养料采取二次发酵法,前发酵17 d,后发酵7 d。第1次发酵大致时间安排为:预堆(3 d)→第1次翻堆(7 d)→第2次翻堆(6 d)→第3次翻推(1 d)→进床。
2.1预堆
预堆的目的是让稻草尽量吸足水分。仙游县在姬松茸生产的合成培养料堆制方法区别于传统方法,主要特点是堆制过程以单排、复集式堆制代替长方形大堆式,所谓单排行就是起堆时就以稻草的自身长度为堆宽,以5 m为长度自下而上逐层铺料,在铺料的同时用大口径水泵边脚踏稻草边灌水,让稻草充分吸水,一直堆至高度为1.5 m左右,另起一行,第2行紧挨着第1堆旁,这样直至堆完所有培养料。堆好后,第2天开始连续多次往料堆中大量灌水,以使草料吸足水分。
预堆3 d后,进行第1次翻堆,这次翻堆要调节水分、添加氮源,翻堆时采用上下、内外位置对调的方法进行,并在一边搬翻草料,一边补水,即根据翻动过程,发现尚未吸足水分的草料马上灌水补足,就是在原料堆上喷水后再把吸足水分的草料转至新料堆上。这样当1层草料铺至20~30 cm后均匀撒1层过磷酸钙和碳酸氢铵的混合肥(翻堆时,应先把要使用的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混合均匀装袋备用),如此1层稻草、1层肥料堆至高为1.5 m后再另起一行,第2堆紧挨着第1堆,以后翻堆均按此进行。在此次翻堆过程中,应尽量不要往新堆上加水,以避免肥料冲走流失。翻堆后草堆四周最好覆盖薄膜,避免雨水也防草堆四周水分过度散失,覆盖薄膜还可提高发酵温度。
2.3第2次翻堆
第1次翻堆后7 d进行第2次翻堆,此次翻堆还要继续调节草料含水量,以手抓一把草用力挤有水滴下。如达不到要求,则应补充,补水仍应在原堆进行。补足后搬到新堆处,这次翻堆添加石灰和石膏,逐层撒入,这次翻堆时新堆高度应降至1.2 m。
2.4第3次翻堆
第2次翻堆后6 d进行第3次翻堆,这次翻堆主要是拌匀草料,准备进床。一定要把所有草料拌松并混匀(即把内外、上下、干湿、生熟全混匀),再按序堆放好,以便进床时能从后翻的放在上面外面的料先搬取,先翻的放在前面的底下的料后搬取,这样就可以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效率。
2.5进床
第3次翻堆即拌料后即要进床。进床时培养料从床架的第3层开始堆放,第3层堆满后堆第4层床架,这样可以保证上料均匀,避免以后铺床时厚度不均。上床时要求培养料含水量在60%,即手抓草紧握时有水下淌,如水分不足,进床后还应补水。
3第2次发酵
培养料进床后应立即放下菇房四周的薄膜,使菇房处于密闭状态。根据季节气候条件,及时调控温度和湿度,如春季栽培气温度较低,进床后的菇房温度难以上升,培养料自热难时,应马上采用蒸汽加热或其他方法提高菇房的温度,使进床后的培养料继续发酵。夏季菇房气温高,可以让进床后的菇房自热1~2 d,加热时,当菇房温度达到60 ℃度保持10 h后,应换1次气,使菇房温度降至50~55 ℃度继续保持6~7 d,菇房温度保持期间,如茹房温度过高要开窗放气,如菇房温度不够,要再加热送温。只有保证菇房内的温度和湿度达到发酵要求,才能取得好的培养料,料质松软,具酒香味,不允许有氨气和臭味存在。
4
参考文献
[1] 郭倩,潘迎捷,周昌艳,等.姬松茸菌株种质资源多样性的初步研究[J].食用菌学报,2004,11(1):12-16.
[2] 张萍华.姬松茸母种培养基的筛选[J].食用菌,2001,23(2):18-19.
[3] 杨民和,杨新美,陈立国.松茸的营养生理及培养基的筛选[J].菌物系统,2000(2):272-277.
[4] 郭倩,周昌艳,宋春艳.姬松茸研究进展[J].食用菌学报,2004,11(2):59-64.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