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地区丘陵旱地小麦需肥特点及施肥技术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9611 日期:2024-06-12 来源:论文网

  摘要 介绍了旱地小麦营养特性及需肥特点,分析了小麦施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规范化施肥技术,以供农户参考。
  关键词 小麦;需肥特点;施肥技术;丘陵旱地;豫西地区
  
  豫西地区丘陵旱地小麦全生育期降水少,缺乏灌溉条件,小麦全生长期依靠自然降水,其产量与生长年度降水量及降水的适时程度关系密切。因此,广大麦农认为小麦的产量主要取决于降水量和降水时期,麦田没有必要使用肥料,即使施用了肥料其小麦产量也不会有明显提高,甚至有些麦农由于用肥不当导致小麦减产,这些思想和做法均是不可取的。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旱地小麦的科学施肥技术,即通过增施有机肥及氮、磷肥,有效地培肥地力,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增强小麦植株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达到提高小麦产量的目的。
  1 小麦的营养特性
  一是氮素营养。分蘖期是小麦氮素营养的临界期,分蘖期缺氮,可导致分蘖发生困难,从而减少有效穗数。幼穗分化期对氮的需求量高,如缺氮则小穗小花数减少,退化小花增多,若追施化肥,可延长分化时间,增加穗粒数。抽穗以后土壤供氮水平对提高粒重极为重要。二是磷素营养。小麦对磷素敏感。早期的磷素营养对植株及根系生长极为重要,是小麦磷素营养的临界期,磷肥可显著增加分蘖与次生根数,提高苗期的抗寒性。小麦拔节孕穗期是吸磷的高峰期,这时磷素供应充足,可使幼穗发育时间长,小穗数增多,穗大粒多。三是钾素营养。小麦拔节孕穗期是钾的吸收高峰期,拔节孕穗期追施钾肥能增加根量,茎秆粗壮,防止后期叶片早衰,提高籽粒粒重和蛋白质含量。四是微量元素营养。小麦正常生长还需要钙、镁、硫、硼、锰等微量元素。在土壤供应不足时,施用相应的肥料效果明显。缺硫的土壤施含硫的肥料,能提高面粉的品质。土壤缺硼时,小麦雄性器官发育受阻,不结实,施硼后则开花结实正常。
  2 旱地小麦需肥特点
  2.1 对氮、磷、钾的需肥特点
  小麦生育期长达8个多月,且属喜肥作物,因此在其整个生育期内需肥量大。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每生产100 kg小麦籽粒需吸收纯氮2.7~3.1 kg、五氧化二磷1.2 kg、氧化钾3.16 kg,三者之比为3∶1∶3。众所周知,在不同小麦生态区,小麦对氮、磷、钾三要素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因地力基础、产量水平、品种特性、土壤质地不同而异。产量越高,需肥总量越大,但每生产100 kg籽粒的需氮量呈递减趋势,而对磷、钾的需求量则呈递增趋势。这就需要在确定施肥量时要考虑到多方面因素。
  2.2 对微量元素的需肥特点
  小麦除需要氮、磷、钾外,对锰、钼、铜、锌、硼等微量元素也有不同需求,这些微量营养元素对小麦的生长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是不可替代的。缺乏其中某一种营养元素,都会对麦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小麦减产和籽粒瘪瘦,特别是锰、锌、硼3种微量元素更为重要。因此,应根据土壤中锰、钼、铜、锌、硼等的含量,小麦生长发育状况及植株缺肥症状有针对性地增施微量元素,及时补充小麦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硫酸锰基施用量15~30 kg/hm2;喷施浓度为0.1%~0.2%,于拔节前喷2次;浸种浓度0.05%~0.10%,浸6~10 h;拌种用量为4~8 g/kg种。硫酸锌基施用量15~30 kg/hm2;喷施浓度为0.1%~0.2%,于拔节前喷2次;浸种浓度0.05%,浸6~10 h;拌种用量4~5 g/kg种。硼肥基施用量3.75~7.50 kg/hm2;喷施浓度为0.1%~0.2%,于拔节和孕穗前各喷1次;浸种浓度0.02%~0.05%,浸6~10 h。
  2.3 不同时期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
  小麦各个生育时期对氮、磷、钾素的吸收比例也不尽相同。小麦一生对氮素肥料的吸收有2个高峰阶段:一是出苗至拔节阶段,也就是越冬期和返青期,这个时候氮素的吸收占全生育期吸氮总量的40%左右;二是拔节至孕穗阶段,吸收氮素占全量的30%~40%。抽穗开花后仍能吸收少量的氮素。小麦在分蘖期吸收磷素和钾素分别占各自需要总量的30%左右,拔节以后吸收速度急剧增长,磷素在孕穗成熟期吸收最多,约占总吸收量的40%。钾素的吸收以拔节到孕穗开花阶段最多,占总吸收量的60%左右,到开花时对钾素的吸收达到最大量。总之,小麦吸收氮素在分蘖期吸收的少,到孕穗期以后迅速增加,到乳熟期又减少;磷素在生育初期的吸收比例小于氮,吸收高峰在抽齐穗时;钾在分蘖初期比氮、磷吸收得都少,之后急剧增加,在齐穗期达到最高值,以后又减少。
  3 豫西地区旱地小麦施肥存在的问题
  3.1 对旱地小麦施肥缺乏认识
  一般旱地小麦产量都较低,麦农从短期利益来讲,认为施肥即增加投入,又增加用工,且增产幅度小,投入不成比例。这种认识在局部区域仍带有普遍性,从而导致旱地麦田土壤理化状况严重恶化,有机质含量极低,土壤团粒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土壤养分,特别是氮、磷及锰、硼营养极度缺乏,小麦产量逐步下降。
  3.2 肥料配比不合理
  肥料投入结构不合理,重无机轻有机、重氮轻磷现象普遍。由于有机肥养分含量低、施肥量大、需较多的劳力和运输力等原因,造成有机肥积造量减少;加之旱地小麦产量低,旱地麦田有机肥施入量少、使用面积小,尿素、碳铵等一些纯氮肥使用量大,氮素供给过量,小麦表现为叶片肥大、旺长、茎秆软弱,后期贪青、晚熟、倒伏、易染病害等,严重制约了旱地小麦产量的提高。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3 盲目施肥现象严重
  部分地区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严重,不考虑土壤类型及小麦需肥特性,误以为肥料施得多,产量就高。不仅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而且导致土壤养分失衡、生产力不稳,农产品品质下降,从而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威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种植成本大幅上升、品质下降、种地效益下降等负面问题的出现,也给化肥农业带来挑战,大量化肥的使用也引起生态环境恶化。
  3.4施肥方式不当
  肥料撒施、表施、浅施现象严重,造成肥料挥发、流失或难以到达作物根部,不利于作物吸收,导致肥料利用率低。不仅使肥料投入成本升高,养分投入结构也不合理,严重制约了生产水平的提高。
  3.5 忽视微量元素肥料的投入
  微量元素是小麦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小麦缺少某种微量元素,轻则生长不良,重则严重减产。近几年,随着小麦生产的发展,不少地方的土壤出现微量元素缺乏现象,尤以缺锌、硼、锰等较重,因此适量补充微量元素肥料也是当前小麦施肥中的重要内容,不可忽视。
  4 旱地小麦施肥技术
  4.1 施足基肥,适当追肥
  旱地小麦没有灌溉条件,追肥难以发挥肥效,因此旱地小麦施足基肥和种肥非常重要[1]。旱地增施有机肥是小麦增产的关键,有机肥既可供小麦的营养,又可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增强蓄水保墒能力。旱地小麦基肥一般施有机肥37.5~60.0 t/hm2,化肥折合纯氮75~120 kg/hm2、五氧化二磷60~105 kg/hm2。旱地小麦一般用硫酸铵75 kg/hm2或磷酸二铵150 kg/hm2作种肥。旱地小麦一般不追肥,但也可根据雨量和产量水平,留部分氮肥追施,以免前期用肥量过大而造成苗期旺长,中后期又脱肥而使分蘖大量退化,浪费养分。旱地小麦如果追肥就要早,可于越冬前深追化肥[2]。
  4.2 掌握施肥深度
  施肥深度导致旱地小麦花后旗叶衰老进程的变化,施肥过浅和施肥过深其旗叶生理代谢平衡被破坏,引起旗叶过早衰老。试验证明,旱地小麦施肥深度以20~40 cm为好,在这个深度范围内施肥,既可延缓花后旗叶衰老,又使产量提高。因此,在旱地高产麦田应提倡肥料适度深施(20~40 cm),以获得高产高效[3]。
  4.3 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具有肥源广、成本低、养分全、肥效长、有机质含量高、能改良土壤等优点,它不仅能促进当年增产,而且能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后劲。旱薄地有机质含量低,增施有机肥是小麦增产的关键。但有机肥养分含量低、用量大、肥效慢,当小麦亟需某种养分时,还必须以化学肥料作补充。增加氮、磷肥的投入,实行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扩大有机物质的循环基础。增加农田有机物质投入,建立良性农田生物循环机制,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生化活性。确保化肥利用率,走用养结合、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广作物秸秆还田技术,以达到增加有机养分投入、减少化学养分投入的目的。
  4.4 氮、磷肥配合施用
  旱地薄田多缺磷,一般施磷肥的增产作用大于施氮肥的增产作用,而且氮、磷肥配合施用,互作效应显著[4]。因此,旱地小麦施肥必须氮、磷肥配合,并加大磷肥的比重,氮元素与磷元素的比例一般以1∶1为宜。如以尿素和过磷酸钙计,每施1 kg尿素,要配合施用4 kg过磷酸钙。
  4.5 采用“一炮轰”的施肥方法
  旱地小麦由于没有水浇条件,追肥效果差。可以把全部肥料,包括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等在耕地时作底肥一次性施入,施肥深度一般控制在30 cm左右。实践证明,旱地小麦将全部肥料作底肥一次性施足,效果比后期追肥好。但冬前麦苗可能呈现旺长趋势,应注意控制冬前小麦群体。
  4.6 储备性施肥
  在旱地低产麦田,常年土层厚的旱地在较大的施肥量范围内,随施肥量增加小麦产量也会提高。因此,为提高地力,所施肥料除满足当季小麦生长需要外,还应使土壤养分有所盈余;新开垦的旱薄地应尽量多施肥料,特别是磷肥,待地力提高后再适当减少施肥量,以降低成本。
  5

参考文献


  [1] 罗鹏,祁峰,汪庆昌,等.谈谈小麦施肥的原则[J].种业导刊,2007(4):22.
  [2] 姜孟辉,张拴庄,薛世川,等.肥料合理调配对土壤养分动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8(S2):286-289.
  [3] 李根林,王应君.豫东潮土地区肥料深施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6(6):76-78.
  [4] 黄寅玲,冯晓鸽,陈海录.小麦平衡施肥技术[J].种业导刊,2010(2):20-21.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