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对五十多年来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后练习题编排的分析中,可划分出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3年):课文后的练习从无到有,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传授。第二阶段(1963~1978年):课文后练习简约、明确,强调“双基”训练。第三阶段(1978~2000年):课文后练习从简单走向繁复,注意体现训练过程,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第四阶段(2000年~):语文课改的根本点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体验、感悟和积累,强调语文素养的形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关键词:课文后练习;教科书编排;当代小学语文教育
当代语文教育已经历经了半个多世纪,回顾这半个世纪所走过的路程,有可喜的成绩,也有引以为戒的教训。作为语文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的课文后练习,记录着当代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折射出人们对语文教育的不断思考。从不同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课文后练习的安排,可以勾勒出语文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的脉络。
第一阶段:1949~1963年,课文后的练习从无到有,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传授。
新中国最初的语文教材是从解放区的国语课本改编而来的。1950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开始使用“语文”这一称谓,并规定了该学科三方面的任务:一是阅读,二是说话写话,三是写字。[1](62)此后,全国小学陆续统一使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的“四二制”小学语文课本──《初级小学课本语文》1—8册和《高级小学课本语文》1—4册。这个时期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没有安排课文后练习题,课本仅由一篇篇文章组成。
1952年,国内掀起学习苏联的高潮,对我国语文教材的编写产生重大影响。当时教育界针对语文教学存在的“目的和任务不明确”“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等缺点,第一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实行教学改革,小学语文课本在一组课文(一般四至五篇)的后面开始出现练习,主要从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语文知识的掌握两个方面进行编排。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颁布,规定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共有五项,其中第一项“阅读教学”即为“教以阅读文学作品”,第二项“汉语教学,要求教儿童初步掌握汉民族语言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的基本规律”。[1](120-132)根据这一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由蒋仲仁先生任主编的一套教材。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题目从一组课文后分离出来,安排在相应的课文后面。而一组课文后的练习则侧重从语文知识的角度设计,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标点等,体系比较完整、统一,内容也比较宽泛,反映了当时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课程设计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1版《高级小学课本语文》(第2册)中,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后的练习是这样的[2]:
问题和作业:
1从哪些地方看出李大钊烈士对艰苦的革命事业永远是乐观的?
2李大钊烈士被捕的时候,他的态度怎样?找出有关的语句来。
3在法庭上,李大钊烈士为什么表现得那么安定、沉着?
4我们该用什么行动来纪念李大钊烈士?
5给全篇文章的几个大段编写小标题。
课文后的练习从无到有,是语文教育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转变,这是对传统经验式教育方式的一次改革。无论在教与学两方面,目标都比较明确,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向语文教学科学化迈进了一步。不过,由于大纲本身的时代局限性,这套教材的练习还没有很好地体现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练习主要集中于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上,体现出了较强的思想教育性。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没有与探究语言文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第三题。至于第四题,更是可以脱离课文由学生泛泛而谈。这课练习没有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的要求,也没有引导学生去了解文章的表现形式、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法指导。
建国初期课文后练习的这种价值取向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历史渊源。[3]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权与国民党的反革命政权同时存在,语文的内容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被强化。国统区在语文教学中极力进行反民主的教育和奴化教育,解放区的课本编进了大量宣传抗日和反映生产的内容。上述做法给建国初期语文课本包括课文后练习带来政治化的影响。不可否认,语文教育要重视思想教育,但同时语文教育不能忘记自己的专司之职──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课文后练习,过分关注文章的思想内容,忽视文章的表现形式,是把语文课混同于历史课、思品课,从深层上看,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独特任务,模糊了语文课自身的特点。每一组课文后面的练习,把语音、词汇、语法独立了出来,进行系统而机械的训练。这种对知识的系统性追求,又忽视了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1959年,中央召开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语文在中小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性质。当年6月,以《文汇报》牵头,开展了“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讨论”。1963年5月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就吸取了这场讨论的一些合理内核。
第二阶段:1963~1978年,课文后的练习简约、明确,强调“双基”训练。
1963年大纲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正式的语文大纲,它首先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1](153)还阐明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1](153)这些提法正确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同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根据新大纲编写的一套供全国使用的教材。课后练习得到加强,包括用词、造句、朗读、默读、背诵、复述、抄写、默写、分段、写段落大意等内容,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第2版《高级小学课本语文》第2册中,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课文后练习是这样安排的[4]:
问题和作业(一)
1.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李大钊烈士对待革命事业永远是乐观的。
2.听写下面的词语,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灰烬 无辜 幼稚
吭声 慈祥 去处 恶化
毫无效果
问题和作业(二)
1.给《十六年前的回忆》全文分段,说说各段的大意。
2.听写下列词语。
笼罩 寂静 颤抖 简直 严峻
焦急 惦念 勉强 兴致勃勃
赤手空拳 蜂拥而入
这个时期的课文后练习,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加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如重视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几乎课课都有抄写、听写、解词或用词造句方面的练习。抄写或听写词语,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是构建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石;解词练习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词语本身的意义,而造句练习有助于学生学习词语的恰当运用。又如,重视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方面的练习。学习给课文分段,是掌握作者布局谋篇能力的一种训练,有助于促进说话、作文的条理性和连贯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概括段意的训练,是培养逻辑思维和语言归纳能力相统一的过程。这两种训练,前者侧重于由整体到部分的分析,后者则侧重于对各部分内容的归纳。它既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各部分和整篇课文之间的联系,理清叙述顺序,领会作者的思路。应当说,分段、归纳段意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体现了读懂课文经历的思维过程。
但是,整套练习在年段训练的目标上不十分明确,系统性、科学性不强,存在着盲目性、随意性,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还不够完整,有些该练的未练,而且课文后练习也存在模式化的倾向,几乎每篇课文后的练习都是:一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二听写、读读写写或选词造句。三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或中心。练习形式固定而单调,内容不大切合学生的实际。其实,即使是同一项知识或技能的训练,也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拿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来说,要使课文的语言为学生所内化,必须使学生不但牢记词语的音、形、义,而且必须连同它的形象感、色彩感、分寸感一起积淀在头脑中,才能准确地运用。孤立地读和抄可能并不是掌握词语的最好方法。[5]又如,分段、概括段意和中心,是一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课后练习篇篇强调这样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方法、手段被异化成了目标,成为讲读课文的固定程序,忽略了课文中生动感人的情感因素,把生动的语文能力训练变成了枯燥的纯技术训练,将语文课的工具性简单化、程式化和刻板化了。
1963年开始的这场改革,持续的时间不是很长。1966年5月,中国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正常的语文教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出版被中断,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第三阶段:1978~2000年,课文后练习从简单走向繁复,注意体现训练过程,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
1978年,我国的语文教育经过拨乱反正,进入了新时期。这一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部大纲继承了1963年大纲的精神,重申语文是“基础工具”,提出语文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1](176-177)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作用阐述得更加明确,不但明确了语文的工具性,并且指出,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着重要意义。[1](194-195)1992年4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颁布。这部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1](232)而落实到具体能力上就是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其他的一些目的都是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这就把语文能力的训练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从而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这一时期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小学语文教材,主要有依据1978年大纲和修订后大纲编写的全国通用的《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课本》和《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袁微子主编)两套教材,还有根据1992年大纲编写出版的六年制和五年制两套试用小学语文教科书(崔峦、蒯福棣主编)。这些教材受到叶圣陶先生“切实研究,得到训练学生读写能力之纲目与次第,据以编撰教材”的启发,把小学生应当具有的读写能力分解为几十个读写训练项目。在低年级进行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的基础上,从中年级到高年级,设读和写的训练项目,交叉安排,由易到难,循序训练,螺旋上升,借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10册)中,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课后练习是这样的[6]: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预习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这篇课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的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写的是哪一年的事,当时中国是怎样的情况,再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的哪几件事。
思考练习
1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钊的工作越来越紧张?
(2)李大钊被捕时的表现怎样?他为什么能这样?
(3)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怎样?他为什么能这样?
2读下面的句子,再从课文中找出和它呼应的句子。
(1)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山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4读读写写。
书籍慈祥幼稚恐怖娱乐场瞅了瞅
宪兵肥胖匪徒啃完押下去舅老爷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个时期课文后练习的第一个重要特点是:以读写能力训练为核心,系统安排各课练习。根据课文特点,安排相应的读写训练点,拿本课来说,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特点很突出,教材在单元前的“导读”部分就明确提出学习这种表达方法的要求,然后在课文后练习中围绕这一训练重点,让学生找前后联系的句子,找前后联系的段落,使学生对这种表达方法有一些感性认识,最后再在几篇课文之后的“读写例话”中进行归纳、总结。
第二,课文后练习题量比较大,每课五六道题。第一题侧重于理解课文内容,提示理解的重点和难点;第二、三题突出本单元读写训练项目,对学生进行句段篇的训练,第四至第五题一般通过“读读写写”“朗读”“背诵”等要求,落实“双基”。另外在课文的前面,还增加了“预习”的提示。
第三,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但是设计比较繁琐,有些题目的设计容易肢解课文,忽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从本课的练习第一题我们可以看到,每个问题涉及面都不宽,思维价值也不大,有叠床架屋之嫌。
把语文读写能力目标分解为一系列训练点,按年级编排成系统化的操作序列,而且每一课围绕读写训练点安排的练习是全册、全套教材语文基本功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是在语文教育科学化方面进行的又一次十分有益的探索。应该说,这对克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种安排,不仅体现了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还体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语文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然而,这种以读写能力要素为框架、以分项训练为手段构建的语文教学体系,追求语文训练的系统性,对语文的人文性关注却不够,特别是情感性。大量的练习,确实也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安排容易使师生陷入一个误区:似乎多做题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最有效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师的串讲串问和机械练习,削弱了学生的自读自悟和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课文后练习在情感和审美等方面鲜有提示和要求,也不重视对课文深厚文化底蕴的挖掘,忽视了高尚情操对学生心灵的熏陶感染,在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工具轻人文的倾向,这是引起1997年末语文教育大讨论的原因之一。
第四阶段:从2000年开始的课程改革,语文课改的根本点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体验、感悟和积累,强调语文素养的形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1997年底,《北京文学》发起了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对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评。2000年,语文教育界对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成败得失,包括教材编写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同年,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昭示出语文教育发展的趋势:立足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注重语文积累和感悟,引导学生积淀语感,培养能力……[1](255-260)这些价值取向,是一个阶段以来人们对语文教育思考的成果。时隔不久,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进一步深化了语文教育的改革。[7]“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性质定位,语文教育基本理念的提出,为语文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对教学实践和教材编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从2001年开始编写、出版了由崔峦、蒯福棣主编的一至六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在这套课标实验教材中《十六年前的回忆》的课后练习发生了这样的变化:①
思考练习: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给你印象深的是什么。
2从课文中找出需要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再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
△在清明前后祭扫烈士墓,再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出版的这套语文教材,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课文后练习无论在编排思路还是在呈现方式上都有了很大改进:
一是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语文素养的提出,把学习做人和学习语文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整体的人的发展的思想,这是语文教育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这个时期的思考练习,注意从三维目标有机整合的角度,确保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可以看到,单一训练功能的练习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多个维度、多个培养目标相结合的综合练习。上例练习二,要学生从课文中找出需要深入体会的句子,从中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高尚品质。这样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也从中受到革命先烈高尚情操的熏陶感染。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具体体现。采用举例子的方式,在学生还不知道找哪些、怎样找“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的情况下,教给他们一定的方法,这又是“过程和方法”目标的体现。诸如此类的练习在这个时期有了明显的体现。
二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跟以往的课文后练习相比,无论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还是进行语言的积累和感悟,都立足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讨论交流、积累感悟的多与少、快与慢、深刻与肤浅,均取决于学生的主动需求,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课文后练习第二题,以举例而不限定的方式,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在词句的积累上,过去一律采用“读读写写”,似乎扎实,但单调机械。现在采取了灵活的、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的方式。既有保底的要求,又有一定的灵活性。此外,安排了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而决定做还是不做。练习题编排方式的变化,使学生能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赏析的心态,投入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去,阅读兴趣自然应运而生。
三是淡化了理性分析的训练,强化了诵读、感悟、积累与运用。首先,一些容易搞成模式化的练习,如,概括段意、中心思想,变换了形式,以克服以往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篇篇课文都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的程式化弊端,改变逐段串讲、繁琐分析的阅读教学模式。第二,明确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尽可能多地背诵,充分感悟和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而实现这一内化过程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和背诵。第三,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和积累语言。一方面,课后练习有专门的栏目,是进行词、句、段抄写以及背诵方面练习的;另一方面,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段,不仅理解了要表达的意思,而且引导领悟表达的特点,帮助学生积累典范的语言形式,通过对词、句、段的比较、揣摩、选择等训练,让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易理解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进行品味和记忆,从而实现增强语感和积累语言的目的。
四是引领学生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加强与生活、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这套练习题,与以往练习题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加强了与现实生活、与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如,增设选做题,形式多种多样,有课外阅读的,课外练笔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的……总的指导思想是要让学生从课本的学习中拓展开去,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本课安排的是在清明前后祭扫烈士墓,再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样的练习,把学生引入语文学习的大环境之中,课内外、学校内外、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五是遵循阅读教学及学生认知的规律。新编的思考练习,减少了练习题的数量,每课练习一般是四道题,第一题改变以往问题过细、过碎的现象,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读书,独立思考,整体感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例第一题编排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全面而认真地阅读课文,对文章的内容、叙述顺序、思想感情有个整体了解,这是理解课文的第一步。而课文后练习中二至三题是重点研读题,这些题型要求学生对课文要有更深的感悟和更细的挖掘。如,上例二、三两题,在进一步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对重点语句、精彩句段进行分析。课后练习第四题一般是语言积累、运用方面的练习。这种从整体感悟到重点理解到积累运用的编排思路,符合从整体到部分、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符合阅读教学一般规律。
在课程标准精神指导下的语文课程改革,是在语文教学科学化方面的又一次探索。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课程性质、课程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发生的这些重大变化,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8]应当说,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纵观五十多年来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后练习的编写,可以看出它是在不断变化的。其间,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是在曲折中前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课程建设包括教材编写和教学改革,一定会与时俱进,健康发展。
①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待出版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小学课本语文(第2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41-48.
[3]崔峦.大陆地区教科书的发展──半个世纪以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A].崔峦.求是·崇实·鼎新[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33-143.
[4]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小学课本语文(第2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25-32.
[5]施茂枝.小学语文教材“思考·练习”编写中的几个偏差[J].湖南教育,2000,(4):42-43.
[6]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10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61-121.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熊生贵.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小学卷)[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0.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