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正确使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7424 日期:2023-11-16 来源:论文网

摘要:资料作为隐性知识在历史教学中起到“论”的重要作用。在历史教学中要按课程标准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增加创新性教学资料,增加的资料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资料的选取也要掌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原则。

关键词:资料;正确使用;显性;创新

任何教学都要进行教材内容与教学资料的调整,将教材显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这是将教材“蓝本”与教学资料理性化整合为教案的过程。新课程观认为,教材不再只是单纯承载知识的“教本”,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学本”。由于习惯了在多视角课程内容和资料教学中使学生形成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对教师来说,目前创新能力教学是薄弱环节。对此,弥补的办法主要是使教师注重合理使用相关的教学资料,这种创新性教学资料的使用是我们在过去工作中较为生疏的一项教学实践。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高中历史新教材与过去的高中教材相比,无论在体例,还是内容等方面,变化都很大。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史料的运用非常普遍。因此,如何正确使用好教学资料已成为能否顺利实现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此作初步探讨。

一、历史教学资料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一)历史教学资料的内涵

历史教学知识分两种:一种是历史教材知识(课本),也称为显性知识;此外,历史教材知识以外的一切相关知识,包括非历史教材知识的众多学科知识,通常统称为“教学资料”,也可称为“教学资源”,它不仅包括一切书本知识,而且还包括计算机网络教学信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师生智力因素。当前,网络信息技术是教师获取教学资料的主要来源之一。非教材知识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历史教材未编入的大量历史知识以及最新史料和学术观点;其他一些教学资源,如教育网站上的历史教学新教案,相关各学科教材内的知识及社会现存的生产生活、科技新成果,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知识;等等。对于这些知识多在分析教材时使用,如在分析前因后果、评价、意义等时往往需要补充一些材料,并加以概括升华。如果在教学中仅讲清教材知识而没有用教学资料进行“史论结合”式分析论证,就发掘不出隐含在教材知识中的理性观点,这样的教学只能是片面的“单一”的知识教学。新课程观认为,教学是使本学科教材内容与教学资料有机融合,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理论思维的认知活动过程。因此,教学过程需要相应的教学资料参与才能实现,教材与资料在课堂上犹如“红花与绿叶”般不可分。

(二)注重运用具有创新思维意义的教学资料

强调创新能力是新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理论创新是以教材显性知识内涵为扩张力,以知识再生为特征的认知探索或文化理论再生产活动,是教学创新思维活动的具体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要以多样性、多层次、多侧面、多视角和多形式为教学提供活动空间。[1]这意味着要求历史教学要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发展思维能力,历史教材已具备了这种创新教育框架,与这种创新教材体系相适应,教学资料的选择不仅要有利于教学知识的授受,更要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性资料参与论证,就不会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教学资料不仅是为理解概念和培养能力而用的,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结出新的知识成果,即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这才是亟须引起我们重视和思考的问题。每一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均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理性深化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对教材知识解难化疑,在资料的引导下使学生大胆思考、质疑、敢于提出新观点,在众多视角下完成学生创新性应变式思维认知。没有教学资料参与引导,学生是不会自动产生新认知的,而且这种创新思维活动又可能会因不同教学资料的使用而带来不同的认知水准。

(三)选择历史教学资料的基本原则

历史教学资料浩如烟海,即使是同一个史料,由于使用者的观察视角不同,有时也可能会见仁见智,提出不同观点。这里就牵涉到两个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第二,要学会分析、运用史料的正确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资料主要应该从纵横两个方面选取。纵的方面是本学科知识,横的方面是高中各学科相关课程内容,这些内容都应该囊括在历史教材中相应部分的知识结构之中,而不能“超越”,以免加重学生负担。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教材结构,恰到好处地运用各学科相关知识。相关学科资料的使用应具有创新思维和启示作用,这是对资料选取工作的根本要求。这些知识应属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他们来说,这些知识较熟知、易接受,因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知识运用和融会贯通能力。一些具有育人功能、使用频率和效力很高的资料在历史教材上不一定面面俱到,如,高中历史教材对司马迁一心报国而愤发著书的情节几乎未加提及,但却在语文教材中得到详述;对于牛顿创立的万有引力定律,历史教材也未叙述,而物理教材却介绍得较详尽。针对此类情况,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学科知识的整合,或者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或回忆。由于历史教材体系的宽泛性,具体知识的广博性,适宜历史教学的资料很多,但能够参与历史教学的资料要受教材知识内涵的制约,这也同时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制约作用。在教材与资料这二者的相互关系中,要抓住教材这个“根”,离开了教材需要就无所谓资料的使用。因此,教学资料不是对教学内容的生硬拼凑,也不是在课堂上信手拈来或随口吟诵的知识,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课程资源开发。

二、明确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是正确使用创新教学资料的前提

恰当使用教学资料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这是对教学知识的“素质元”,即新课程要求的多项培养目标以及所需教学资料进行的重组或有机融合。教师只有深入分析教材、“吃透”教材,只有明确了教材知识的逻辑结构,才能根据所需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使用。备课过程中对资料的“取”和“增”分别是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确定和相应的资料补充,“确定什么”由教学目标决定,“增补什么”则依据确定的知识概念增加资料,而不是额外增加资料,这就淡化了教材知识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虽然“热闹”但偏离了教学目的,只能落得课堂“作秀”的结果。

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历史》在介绍“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时,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战后至今美国经济的变化及西欧各国经济发展形成“福利国家”。这一时期,美国经济“滞胀”,西欧经济却得到发展,这是个难点,也揭示了这一内容的逻辑关系。教学时要使学生明白:没有永远的强势这一唯物观点。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这一时期:美国经济为什么衰退,西欧经济为什么发展,联邦德国一跃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从此失去“黄金”时期的优势地位等问题的原因。这一变化的客观原因教材已叙述,此外,教师应增加政治经济理论分析,使学生能够以辩证观点看待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商品与竞争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其弊端如何?当国家疏于管理或放弃干预和导向失误时,会对社会造成何种影响?这样的分析对于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及学习能力的增强十分重要。假如师生不这样分析讨论,而是就美国经济衰退查找原因,有可能引入当时与美国经济相关的美军庞大的基地和连年越南战争的消耗等因素,这样就冲淡了国际市场竞争中美国产品降低这个重点内容。假如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而生硬地追求创新思维:“怎样才能避免美国经济衰退”“当时的微电子技术为什么没有使美国经济保持发展”,这样增加教学资料就脱离了教材而不能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资料的使用应紧扣教材的重要内容,教材中已涉及“马歇尔计划”对“二战”以后欧洲经济恢复的巨大作用,但它却不是教学重点,因此不适宜增加教学资料,以免徒增学生的负担。“福利国家”是重点问题,在充分利用教材知识的同时,增加“从摇篮到坟墓”即西欧各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具体内容,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也使学生理解了某些欧洲国家由于一味地倡导“福利政策”导致了“不堪重负”的后果。在这里应让学生大力探求发挥,使学生知晓为什么“不堪重负”,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问题?是社会制度问题?还是执政者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得出结论,主要是时代问题,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所创造的经济成果不能超越时代的供给,去满足一切人的需求。这样,既解决了教材难点,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唯物史观和创新思维教育。探讨在一定时代人们应怎样生活的问题,这又成为人生价值观教育,由此自然地实现课程目标。另外,教师虽已知创新教学的重点,但要对每节课均能正确使用资料,设计出创新教学内容是困难的,其困难在于选择不到恰当的创新思维教学资料,或认识不到资料在不同层面运用时的价值。

教学中,根据教材知识需要补充完善的教学资料不在于数量的多少,一段必不可少的史料,可能只是一句话,或是概括或是画龙点睛,都要能够对学生有所启示,这就是平时教师常说的“点拨”作用。新课程观教学更需要教师通过“点拨”组织教学,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地探求新知识,以摆脱“一言堂”教学方式。现在这种“点拨”引导性教学主要是创新思维的点拨,而不仅仅是过去那样对教材知识“难点”的点拨。这种“点拨”直接影响教材知识和教学资料的增减以及教学目标“多素质元”创新思维的实现,许多教学资料从不同角度使用都会起到这样的作用。恰当而正确地运用教学资料会突出和深化教材知识重点,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教材知识结构,增加和深化创新思维教学目标的数量和质量。例如,对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教学,教材叙述了该体系的成立、体系的规则和作用,教材没有提及它的“解散”。但在教材相关部分提到了个别参与国的非民主性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适度增加“体系解散”的有关内容可使这一知识完整,并由此揭示美国奉行的经济、政治霸权政策,只有如此才能引出创新思考,这是不可缺少的资料补充。如在多媒体课件中,将内容延伸至体系的作用、发展结果和原因,让学生思考是民族利益、社会制度、还是国际政治问题,怎样做才能使国际体系正常发展。因为新课程观认为,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认知问题的能力才是提高素质的关键。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在教师点拨下开启学生的心智。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相关学科资料的使用要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材与各学科知识均有交叉,很多均具有培养学生知识运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性质。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的相关学科知识可以深化历史学科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情感、个性的健康发展。如果说过去教学资料的使用是为理解知识概念,那么现在选用相关学科教学资料,则必须有利于创新思维教学,这应是使用相关学科资料的一个特点。但不能使用过量,也不能忽略历史学科特点把历史课上成语文课。正确使用学科资料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历史教材知识的需要确定相关学科资料知识,不能偏离历史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选取。例如,讲“唐朝衰落原因”时运用几首古诗效果很好。教材是这样叙述的:“一方面政治腐败,另一方面军事举措失当。”教材这样概括很抽象,学生对当时腐败的具体情况也没有形象的认识。这时教师如果用很少的时间引用白居易的《卖炭翁》《长恨歌》,杜甫的《过华清宫》等作品,使学生了解当时百姓及帝王悬殊的生活状况,教学效果就会很好。这种方法在过去教学中也有教师使用过,现在使用则不应停留在概念理解上。若结合多媒体教学由计算机下载唐代画家的《仕女图》以及周文炬的《韩熙载夜宴图》,以表现唐代官僚阶层的奢华生活,教师可要求学生分析、讲述当时唐朝社会的状况,以加深学生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情感。利用诗词和语文学科内容不仅突破了历史概念理解的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文学的感染力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激发学生为国担忧的心情。因为是学生熟知的内容,因而课堂气氛也会较为轻松,在愉悦中完成了学生审美观、社会观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此外,历史教学中应大量使用地理学科资料。历史上的许多事象均可用地理语言表达,而且可能比文字叙述更直观、形象。例如,在讲“英国圈地运动”时,常常会用“羊吃人”来形象地说明这种形象产生的原因。如果用地理资料解释,就是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阴雨天气,温差小,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而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这十分利于养羊等畜牧业发展。这种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是新兴的英国资产阶级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先决条件。从网络下载有关图片及文字资料,如下载《世界农作物分布示意图》,可表明英国并不盛产小麦和玉米,只适于大麦和马铃薯生长。而大麦不能做面包,只能煮粥或当饲料,因此,英国的农场以畜牧业为主。另外,还可下载一些书籍和资料,如伦敦大学出版的《食物的历史》,[3]它讲述的是1870年开始的欧洲的肉类萃取革命是源于当时的人们对植物类食品的抵制,这场运动倡导人们放弃食用蔬菜。当时的一位营养学家詹姆斯认为,燕麦和豆类使人胀气,太多的蔬菜引起“植物性消化不良”或慢性腹泻,使胃部发酵,会很快使人肌肉麻木、松驰并积蓄无用的垃圾食物和液体。他认为,进化后的人体基本适宜食肉,谷物中的淀粉是健康的大敌,缺少肉类会引起营养不良和糙皮病。这样就从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意识两方面为“羊吃人”这一教学难点的理解提供了依据,学生在恍然大悟中理解了概念。这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以及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扩展教学内容更便于学生的创新思考。当然,教师对于当时不科学的理论研究应点明:现代的营养学研究与过去不同了,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此类问题。事实证明,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是有兴趣的。

政治学科资料运用于历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唯物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爱因斯坦在1952年的一份《纽约时报》上说:“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那只能使人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4]例如,教学中有的教师抓不住人物思想的“转变”这一关键因素进行挖掘,就可能会对学生启迪性不强。原因是习惯于教材知识教学,不注重以隐性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史论分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明确设计出运用唯物史观的教学程序: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分析中国古代“井田制”的瓦解;中国封建制产生的原因,应抓住“牛耕和新农具的应用使生产力提高”这一唯物主义命题,强调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这就是把政治理论引入历史教学中。这说明任何一种历史现象都可以用唯物史观的命题进行论述。“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阐述“西欧文艺复兴”的原因时,可以复原古希腊雅典民主制情景;用“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观点看待“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鸦片战争”时,就会看到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和杰出人物的贡献。这样会使史论鲜明,史实有了主宰的“魂”,自会吸引和征服人。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向学生展示历史事件的生动画面和细节,在艺术作品的涌动中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这是历史教学独有的创新思维教育领域。这对学生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解决问题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学生可能熟知基本政治理论,但运用能力不强,这成为学生思品和人格建设的盲点,这只能在教学中弥补和加强。

其他各自然学科知识在历史教材中都有不同程度编选,在教学中应视情况决定是否增加教学资料。例如,高中历史教材在讲述“十进位制和割圆术”时提到祖冲之计算π,如果增加相关史料,如祖冲之之后,伊朗数学家计算的π和英国数学家申克斯用15年计算到707位的π,而后提到,如今电脑很快即可完成这些计算,这种比较将开阔学生的思维并产生多种效果:世界各国都重视科学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是先进的;不同国家的人民为国贡献的民族精神是共通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探讨诸如“为什么任何机器也不能跨越蜜蜂与建筑师的区别”“人类真的制造不出‘永动机’吗”之类的问题。

四、社会生活经验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

社会生活是最贴近学生的创新教学资源。社会生活的面很广,大致包括个人、家庭、社会群体在物质及精神方面的多种消费活动,如吃、穿、住、行、用、文化娱乐、体育、社交、婚嫁风俗、典仗仪式。[5]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自于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对各种事物取得的实践认识,这些认识是学生情感、态度、人生观的重要来源,它们作为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认知领悟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有关社会生活的著作有很多,如严昌洪的《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王仁湘的《饮食与中国文化》、宋镇豪的《夏商社会生活史》、张丰采的《中国风俗史》、黎虎的《汉唐饮食文化》。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待人的相关需要,历史研究最根本的是人的研究,是了解人的最基本生活方式,一饮食一衣帽都有具体生活样式和内容。农村学生对自然景物反应快,城市学生对社会现象理解快,说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接受教学知识的基础。

社会生活经验在各历史时期都有反映,教学中应注重使用这些资料。如,教学中国古代社会下层民众的生产生活时可以从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中获取资料;甚至学生自己的家庭生活也可以成为历史教学资料,家庭中的各种器皿均具时代特征,近可今昔对比,远可考证几千年的技术发展。社会生活文化包容了大量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因素,有效利用它们也可使学生获得热爱生活及憧憬未来美好社会的情感。

乡土文化生活最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各地的宗庙会馆、古文物博物馆、英烈教学场馆、古道古桥古建筑均是学生熟悉的教学资料,将它们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会培养学生热爱乡土的感情,有利于学生了解国家与地方发展的历程和时代风貌。

在历史教学中社会文化生活资料的运用是多形式的,简短提示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察探究可深化学生的创新思维,相互联系可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无论怎样使用都有益于激发学生爱国爱家的热情,彰显民族情怀。总之,社会生活是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最佳教学资料,是新课程观倡导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美玲,李斯琴.探究高中历史教学融入地理知识的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6):101—103.

[3]〔美〕菲利普·费尔南德斯·阿莫斯图.食物的历史[M].何舒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2.

[4]米亚宗.伟大的探索者·爱因斯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庞朴.思想与社会的变动[J].历史教学,2001,(8):13—15.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