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给药辅佐治疗幼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婴幼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86 例,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经皮穴位给药组各93 例,若病史比较典型,腹部压痛范围比较广泛,无腹肌紧张,可先行非手术治疗,静脉滴注抗生素,或用清热解毒剂。应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变化,如加重又难以与阑尾炎,Meck l 憩室炎等疾病相鉴别时,仍宜剖腹探查,并将阑尾切除。液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经皮穴位给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予经皮穴位给药治疗。结果 经皮穴位给药组总有效比例为93.6 %(59/63),平均止痛时间为(2.6±0.4)d,常规治疗组为79.4 %(50/63)和(3.4±0.5)d,经皮穴位给药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平均止痛时间短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穴位给药辅佐治疗幼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显著,治愈率高,明显缩短病程,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 穴位;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
1 对象与方法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7 岁以下的小儿。发病前常有喉痛,发热,倦怠不适等前躯症状,然后才出现脐部和右下腹痛,恶心,呕吐,有时可发生腹泻或便秘。这样的发病过程与急性阑尾炎先腹痛后发热正好相反,且发病早期即体温骤升。体检时脐部及右下腹均可有压痛,范围比较广泛,压痛点不固定。因小儿腹肌不发达,腹肌紧张可不明显。有时可扪及小结节样肿物。白细胞计数增高或正
常。如为链球菌所致,腹腔穿刺可抽得较稀薄的草绿色液体,涂片可找到革兰氏阳性球菌。
1.1 对象
2009 年1 月~2010 年10 月在本院儿科住院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186 例。其中男童80例,女童106 例。年龄1~7 岁。186 例患儿按就诊时间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经皮穴位给药组,每组93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喂养情况、病情轻重程度及治疗前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诊断依据
患儿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出现高热、腹痛者应考虑到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可能。及早行腹部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防止疾病的误诊,有助于正确处理病情指导治疗提高疗效。鉴别诊断:诊断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尚需除外肠蠕动亢进、肠蛔虫症及其他引起腹痛的原因:肠系膜淋巴结炎又Brennermann 综合征,好发于少年儿童。多属病毒感染,好发于冬春季。常在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后,因病变主要侵犯末端回肠及升结肠部分区域淋巴结,故以右下腹痛常见,因此肿大淋巴结常位于脐右侧及右下腹。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非常丰富,其体表投影自左上腹斜向右下腹,达右侧骶髂关节处,由于远端回肠的肠系膜淋巴结引流丰富及回盲瓣的关闭作用,因此回盲部是该病的好发部位。淋巴结为淋巴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过滤淋巴、产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机体免疫活动。由于小儿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差,各种肠道细菌、病毒、毒素等都可能透过肠系膜,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因小儿腹壁薄皮下脂肪组织少,肠系膜距体表浅,应用高频探头探查可直接观察肿大淋巴结的部位、数目、分布、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简便易行,重复性好、无痛苦,儿童易于接受。
1.2.2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并配合解痉镇痛药如山莨菪碱类。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不应手术治疗,应予抗感染治疗。治疗方法采用保守疗法,按氨苄青霉素0.1g/(kg/d)加0.9%生理盐水,每日2次静脉滴注,联合甲硝唑每日1 次静脉滴注。对发热腹痛较重的病人加用地塞米松5mg/次,地塞米松用药不超过3 日。2 日后查白细胞有明显下降并有症状明显缓解,继续巩固治疗1 周。而治疗组在对
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经皮穴位给药(治疗仪由河南三浪医疗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中药成分包括党参、白术、当归、白勺、丁香、乌梅、防风等。将中药贴片两面不干胶撕去,一面固定于治疗仪的两个电极上,另一面贴于患儿天枢穴,调整所需参数温度37℃,强度4~7 级,时间30min),治疗结束后取下电极板,药贴继续留在穴位上4~6h 后取下,每日1~2 次,3d 为1 个疗程。
1.2.3 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治疗72 小时内疼痛消失。②有效。治疗72h 内疼痛减轻。③无效。治疗72h 内无好转甚至恶化。穴位治疗组63 例中显效38 例有效11 例无效4例,常规治疗组显效23 例有效27 例无效10 例。
1.2.4 临床疗效
经皮穴位给药组显效比例高于常规治疗组,无效比例低于常规治疗组,总有效比例高于常规治疗组,平均止痛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1.2.5 不良反应
治疗组1 例在穴位给药部位出现轻度过敏,表现为局部红色皮疹,未予任何治疗,药贴取下24h左右皮疹自行消退。
2 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一些学者提出可否独立的争议,肠系膜淋巴结炎与阑尾炎的发病很相似,在未剖腹探查手术前诊断有些困难,没有一定经验的医生做出判断更困难一些。有时肠系膜淋巴结炎与阑尾炎共存。有资料统计在淋巴结炎中同时存在阑尾炎性病变的约占37.5%。在阑尾炎中肠系膜病变约为8~10%。有部分肠系膜淋巴结炎中有上感症状。笔者根据经验和资料,提出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几项参考:①虽有右下腹痛,但发热先于腹痛。阑尾炎的发病规律,先有阑尾腔的梗阻导致腹痛,然后阑尾腔内的细菌感染逐渐引起全身发热,而肠系膜淋巴结炎先有淋巴结急性炎症导致发热,炎性淋巴结肿大渗出才引起右下腹部疼痛,故仔细询问病史对鉴别阑尾炎有很大帮助。②肠系膜淋巴结炎虽有下腹压痛,但无固定麦氏点压痛,而且腹部移动性压痛阳性体征较多,让病人先平卧时于右下腹部有压痛,再嘱咐病人左侧卧位右下腹部压痛移位于脐部,因回盲部系膜内的炎性肿大的淋巴结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向腹部内侧;相反阑尾炎时阑尾的位置不改变,当左侧卧时右下腹压痛更明显。部分肠系膜淋巴结炎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③对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笔者认为本病采用非手术治疗,虽然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同时存在阑尾炎的可能性,而在有的资料中提示大部分肠系膜淋巴结炎时阑尾正常。有的是在切除阑尾时送检发现炎性反应,这或许与相关的感染有关。但为了避免延误阑尾炎的治疗以及防止遗漏需手术治疗的美克尔氏憩室炎等,笔者认为对临床上酷似阑尾炎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以及不能排除其它需手术治疗疾病的肠系膜淋巴结炎均应积极剖腹探查。经皮给药治疗仪是利用现代离子渗析电化学、生物学、药剂学方法经相应部位组织受激发热,扩张局部毛细血管,能使药物通过完整的皮肤屏障,定向、定量、定速、定范围地进入病理组织及器官,进而进入血液循环,达到收敛止泻及提高机体免疫力之功效。而天枢穴是大肠之募穴,为足阳明胃经,经穴治疗具有升清降浊、调理脾胃、理气止泻之功,主治泄泻、腹痛、腹胀等。本资料是利用经皮给药治疗仪将中药贴片作用于天枢穴辅佐治疗幼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经皮穴位给药组显效率60.3%(38/63),总有效率93.6%(59/63),平均止痛时间为(2.6±0.4)d,常规治疗组为36.5%(23/63)、79.4 %(50/63)和(3.4±0.5)d,经皮穴位给药组疗效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穴位给药佐治婴幼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显著,能明显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效果,无创伤易被患儿接受,不良反应少(治疗组仅1 例患儿出现皮肤过敏反应,停药后迅速消失),且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具有肯定的社会及经济效应,是治疗幼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一个有效辅助措施,值得在儿科临床工作中推广运用。
经穴位给药治疗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论文大全文章
- 心脏干细胞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 人体试验中研究者说明义务的标准
- 丹参酮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
- 阿霉素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表达KIF4A的抑
- 结核杆菌抗原85A与GMCSF诱发抗鼠黑色素瘤
- 磁性脂质超声微泡造影剂的制备及影像增强的
- 大戟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临床N0期乳头状甲状腺癌中心区淋巴结处理的
- 抑癌基因PTEN在急性白血病发病中临床意义的
- 宫腔镜电切术联合甲羟孕酮治疗子宫内膜息肉
- PSMA、PSA在前列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
- 高浓度腺苷通过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存活
- 热激胁迫可能通过降低脂肪与糖原的积累抑制
- 互补式亲和层析纯化制备兔源性抗人精子多克
- LEEP治疗宫颈病变280例临床分析
- citrin缺陷导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3例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