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双侧足三里穴治疗冠脉搭桥术后胃肠功能紊乱1例报告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6896 日期:2025-10-01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冠状动脉流术;肠道功能紊乱;针刺疗法;穴,足三里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3岁。因上腹部剧烈胀痛间断发作15天于2008年4月1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008年1月2日因心绞痛反复发作在当地医院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术后大便尚通,每天1次,但排气减少。至术后15天(2008年1月17日),突然出现上腹部剧烈胀痛,伴恶心、呕吐,急到当地医院求治,查立位腹平片示:腹部多处肠腔内可见积气平面,余未见异常。腹部彩超示:胆囊多发息肉,胆囊内沉积物,考虑胆汁淤积、脂肪肝、慢性胆囊炎。给予654-2 10mg 肌肉注射,症状暂时缓解,但排气未见增多。在此后15天内口服吗丁啉 10 mg ,每天3次,在无饮食不当等因素诱发下反复发作4次,发作性状同前,曾于多家医院就诊,并两次住院治疗,多次检查立位腹平片均显示腹部肠腔内多处积气平面影像,均以654-2 10mg 肌肉注射等治疗,可以暂时缓解症状。2天来再次发作上腹部胀痛,恶心未吐,排气减少,大便每天1次,来我院就诊。查体:血压16/9kPa,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律齐,心率82次/min,腹软,左肋缘下、剑突下至脐上压痛,无明显反跳痛,肠鸣音减少,12次/min,双下肢无水肿。化验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凝、血脂、血糖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腹平片显示腹部肠腔内可见多处积气平面影像。嘱患者取舒适卧位,针刺双侧足三里穴,给予泻法,快速提插捻转,留针30min。治疗后1h,患者肠蠕动增强,排气明显增多,腹痛、恶心明显减轻。继续给予针刺双侧足三里穴,采用泻法4天,平补平泻法10天,共治疗15天。随访1个月,患者上腹部剧烈胀痛症状未再复发。

  2 讨论
  
  胃肠功能紊乱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为数不少的术后的病人为腹痛所困扰。考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手术后胃肠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引起的胃肠动力抑制所致。此时的胃肠道处于蠕动缓慢的状态,胃肠内积气,压力升高,刺激胃肠迷走神经,引起一过性痉挛,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而很多病人经过系统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本例患者亦属于此范围内,且经过多家医院的系统治疗,疗效不佳。在祖国医学的范围内,足三里穴属于足阳明胃经,具有调和气血、宣通气机的作用。据《针灸甲乙经》记载:“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1]。针刺足三里穴可以调整脏腑经络气血,使气血流通,达到通经解痉、镇痛止痛的目的,可治胃脘疼痛、腹胀、腹痛等证[2]。实验表明[3],针刺“足三里” 可使电刺激支配胃体和胃窦的膈下迷走神经、内脏大神经引起的胃电基本节律的紊乱趋于正常,对实验性胃电节律紊乱有一定的双向调整作用。针刺足三里能部分抑制肠道运动功能亢进,可使肠管病理性痉挛获得解除[4]。对于此患者,先予泻法驱逐邪气、畅气开壅,再予平补平泻法调和气血、宣畅气机,最终使疾病得愈。此病例的成功治愈,为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针灸治疗提供了依据。并因其操作简单、效果良好,可推广于临床。

参考文献


  [1]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04.

  [2]唐仕勇.足三里穴的临床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1995,14(1):28-29.

  [3]杨君佑,许冠荪,张群群,等.电针对实验性胃节律紊乱的调整作用[J].针灸研究,1990,11(2):150-151.

  [4]周美启.艾灸足三里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家兔肠电改变的影响[J].针刺研究,1997,22(3):164-16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