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例外耳道炎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及病因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6886 日期:2025-10-01 来源:论文网

     作者:蒙慧菊,李和忠,莫秀林

【关键词】 ?外耳道炎;细菌培养;真菌感染

  由于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或滥用造成细菌双重感染或真菌感染的患者增多,医师治疗感到很棘手。笔者总结了2004年12月~2007年12月3年间我科进行的外耳道炎分泌物细菌培养150例,其中135例为真菌感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50例中男78例,女72例,无明显性别差异;年龄7~85岁,平均48岁。

  1.2 临床表现

  135例中绝大部分(129例)以耳内发痒及闷胀、堵塞感来就诊,仅有6例因听力下降或耳痛来就诊。检查见:外耳道有白色、灰黄色或烟黑色污秽干痂样膜状物,6例有黄色脓性分泌物,清除分泌物可见外耳道壁充血、肿胀,表面轻度糜烂,鼓膜充血、增厚,但无穿孔。

  1.3 样本采集方法[1]

  将无菌棉拭子沾取少许无菌生理盐水(如沾取太多,可在无菌生理盐水瓶壁上挤去多余的水分),然后用棉拭子在病变外耳道取分泌物,使棉拭子倒悬于无菌试管内,及时送检。操作过程中注意避免病变分泌物再次污染。

  1.4 诊断标准[2]

  症状为耳内发痒、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下降,部分有耳痛感;体征为外耳道深部有白色、灰色、黄色或烟黑色霉苔,清除外耳道霉苔,见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糜烂,或有少量渗出;实验室检查:外耳道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为酵母菌、毛霉菌或白色念珠菌等真菌。

  2 结果

  150例外耳道炎病人中有135例为真菌感染,其中酵母菌61例,毛霉菌55例,白色念珠菌19例;另15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

  3 讨论

  真菌在土壤中、腐败的植物及空气中广泛存在,外耳道耵聍(尤其是“油耳”)中也可发现,其致病性一般比较弱。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致病,又称为“条件致病菌”。在自然界中存在种类繁多的真菌,尤其是温度高、湿度大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滋生繁殖更快[3]。

  本组150例中有90例(60.00%)发病前用过抗生素。150例病人当中仅有13例有慢性疾病,其余137例病人均为健康人群,但相当一部分人有爱挖耳的习惯。从本组150例外耳道炎病人的外耳道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即135例(90.00%)为真菌感染,分析病因主要为:①抗生素的不正确使用或滥用;②爱挖耳的不良习惯。本篇报道的外耳道炎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与谢民强等[2]认为:“今年来,真菌病发病有了明显增多,这与大量抗生素的滥用,使得与真菌相拮抗的细菌受到抑制,真菌得到大量繁殖有关”的观点是一致的。
  
  自1940年青霉素被应用于医治细菌感染以来,抗生素在人类对医治细菌感染等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的疗效也日益被医患双方所认识。但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一些医护部门尤其是基层医院、门诊对抗生素不适当或不适量使用亦越发严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可引起很多不良后果:如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产生耐药性、加重病情,造成二重感染、真菌感染机会增加等,应引起广大医护人员及有关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736.

  [2]谢民强,王荣光,任基浩.耳鼻咽喉头颈部感染性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0-261.

  [3]孔维佳,周梁,许庚,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