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孕妇检测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ysmex-CA-150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208例妊娠晚期孕妇(测定组)及104例健康育龄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PT、INR、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Fbg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两组TT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妊娠晚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检测其凝血功能,可帮助预防或早期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关键词】 妊娠 血液凝固障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妊娠是一种生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内的凝血及纤溶系统中的某些成分出现了一些异常变化。随着孕期的增加,特别是妊娠晚期体内凝血成分和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出现明显改变时,可能发生某些出血性、血栓性疾病。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这四项凝血指标是判断出血性疾病的主要诊断指标。因此及时对临产孕妇血浆PT、Fbg、APTT、TT进行测定,动态监测其功能变化,预防和早期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异常出血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探讨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笔者对208例妊娠晚期孕妇及104例健康育龄妇女进行PT、Fbg、APTT、TT检测结果的比较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测定组:选取2008年1~8月期间孕周≥29周的妊娠晚期孕妇208例,身体健康无其他疾病,年龄21~40岁;对照组:本院骨外科住院育龄妇女104例,无出血性、血栓性疾病,肝、肾及心脏功能均正常,年龄18~43岁。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采取空腹静脉血1.8ml与含有0.2ml 109mmol/L枸椽酸钠按9∶1比例混合,立即颠倒混匀,3000r/min离心10min取血浆。
1.2.2 仪器与试剂 用Sysmex-CA-150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采用原装试剂盒,每天用原装质控物做好严格的质控检测并在控。
1.2.3 方法 Sysmex-CA-150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采用了光学检测学,通过测量散射光强度的改变,来测定凝血过程中血液的混浊度,从而检测出PT、Fbg、APTT、TT这四项凝血指标的数据。
1.2.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各测定值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各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的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Fb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TT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测定组与对照组凝血指标比较(略)
3 讨论
从本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妊娠晚期孕妇的PT、INR、APTT缩短。PT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的水平,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1],其明显缩短提示血液呈高凝状态倾向;INR是国际标准化比值,是根据PT值计算所得,主要用于降低不同来源、不同方法测定凝血活酶对PT值的影响,以增加结果的可比性;APTT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1],缩短可能与相关凝血因子增加有关;Fbg是凝血活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及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直接参与凝血并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实验结果显示,Fbg明显升高,提示晚期妊娠妇女血浆Fbg含量增加。有文献报道[2],妊娠妇女尤其是妊娠晚期临产孕妇的血浆Fbg浓度比非孕妇女明显升高,可增加50%,可达4~5g/L。TT的测定主要反映凝血途径中Fbg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进程中是否存在纤维蛋白异常,以及发生纤溶和存在抗凝物的情况[1],TT差异无显著性可能与个体间缺少不同的凝血因子有关。
分娩过程中瞬息万变难以预料,往往在很短时间里都有可能发生意外,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羊水栓塞等,这些因素会导致组织损伤,组织凝血活酶类促凝物进入母血,诱发DIC,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并激活纤溶系统,以致血液从高凝状态变为低凝状态,增加出血倾向[3]。妊娠期间,孕妇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血浆Fbg及凝血因子Ⅶ、Ⅷ、Ⅸ、Ⅻ及激肽释放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到了妊娠晚期尤为明显,从而使PT、APTT均明显缩短,而妊娠晚期孕妇的Fbg明显升高,这一系列因素使妊娠晚期妇女的血液处于高凝、低纤溶状态,极易诱发DIC及血栓性疾病。
由此可见,密切观察妊娠晚期孕妇的凝血功能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早期治疗DIC等出血性疾病,保证孕妇和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熊立凡,李树仁.临床检验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7.
[2] 胡燕,高轶,陈燕萍.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功能检测与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1):10-11.
[3] 张珍,李德奎,解小琴,等.临床孕妇凝血功能指标变化[J].微循环杂志,2003,13(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