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排螺旋CT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6870 日期:2025-10-01 来源:论文网

【摘要】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在卵巢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卵巢肿瘤病例的CT表现。32例均于术前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及应用图像后处理技术,评价16排螺旋CT对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及限度。结果 CT诊断与术后病理对照分析,病理证实良性肿瘤18例,CT诊断17例,诊断符合率为94.44%;病理证实恶性肿瘤14例,CT诊断10例,诊断符合率为71.44%。结论 16排螺旋CT检查获得病变图像的信息量大,诊断正确性高,对卵巢肿瘤分型、治疗方案的制定及判断预后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卵巢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诊断

 卵巢肿瘤是成年女性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特别是恶性卵巢肿瘤占妇科恶性肿瘤死因的首位。目前以B超为最常规检查方法,但B超对病灶的定性往往缺乏特异性,因而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灶的性质及范围。16排螺旋CT扫描分辨率高,采用多平面重建(MPR)、血管容积重建(3D-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的信息。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2月~2008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卵巢肿瘤病例的CT检查诊断资料,探讨CT诊断卵巢肿瘤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6年12月~2008年12月间术前经16排螺旋CT检查并手术后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卵巢肿瘤32例,年龄21~62岁,平均41.6岁。临床症状各异:其中月经周期紊乱11例,阴道不规则流血3例,闭经2例,下腹痛或下腹坠胀12例,临床妇科检查扪及肿块22例。

  1.2 扫描技术及图像后处理 采用美国GE公司Bright-Speed 16排螺旋CT机,扫描前2~4h口服1.5%泛影葡胺1000ml充盈肠道,已婚病人检查前阴道填塞纱布条,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耻骨联合上缘至髂嵴上缘或至肿块上缘,电压120kV,电流180~240mA,旋转时间0.8s,扫描层厚10mm,层距10mm,螺距0.735∶1,所有病例均先行平扫后再行双期增强扫描,造影剂为碘普罗胺300mgI/ml,肘前静脉团注,速度3.0ml/s,剂量80~100ml或每公斤体重1ml。扫描结束后将所获得的重建数据传至AW 4.3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MPR、3D-VR。

  1.3 阅片评定 获得的CT原始图像及后处理(MPR及3D-VR成像)由3位高年资CT诊断医师共同分析。观察内容:①肿瘤囊实性;②肿瘤壁及分隔情况;③肿瘤强化情况;④肿瘤的位置,与邻近结构的关系;⑤肿瘤的血供情况[1]。最后做出CT诊断。

  2 结果

  2.1 病理证实良性肿瘤18例,CT术前正确诊断17例,CT诊断符合率为94.44%。

  2.1.1 卵巢畸胎瘤7例,CT表现为盆腔类圆形肿块,最小直径3cm,最大直径12cm,密度不均,含有软组织、脂肪、水样密度,其中4例伴有长骨状或牙齿状骨样密度影或钙化影,5例肿瘤内有脂肪密度影,囊壁光整,厚薄不均匀,2例肿瘤边缘不规则呈分叶状,增强扫描囊壁轻度强化,实质未见明显强化。本组病例均具有典型特征性改变(见图1、图2),CT诊断符合率为100%。

  图1 良性畸胎瘤CT平扫示盆腔肿物,密度不均,内含脂肪、水样密度及骨样密度影。(略)  

  图2 同一病例,增强扫描肿物边缘清晰光整,囊壁轻度强化,实质未见明显强化。(略)

  2.1.2 卵巢囊腺瘤9例,其中6例黏液囊腺瘤,3例浆液囊腺瘤。CT表现为盆腔囊性多房性肿块,7例为单侧,2例为双侧,肿块最小直径2.5cm,最大直径24cm,壁薄、光滑,厚度均匀&<3.0mm,未见结节影,囊内为均匀水样密度,房隔线完整,肿瘤与周围分界清,增强扫描囊壁以及房隔线均匀强化,本组病例均具有典型特征性改变,CT诊断符合率为100%。

  2.1.3 卵巢膜细胞瘤1例,CT表现为均质软组织密度肿物,大小约4.5cm×5.8cm,增强扫描见肿物不均匀强化,无包膜,边缘清楚,肿瘤供血动脉增粗,术前CT误诊为恶性肿瘤。因本例肿瘤良恶性特征不典型,CT定性困难,确诊有赖于术后病理。

  2.1.4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巧克力囊肿)1例,为双侧多发卵巢囊性病变,肿瘤类圆形,大小不一,最大直径约2.5cm,为均匀水样或略高于水样密度,CT值8~17Hu,囊壁未见结节,边缘整齐,增强扫描囊壁强化,囊内未见强化,本例CT表现具特征性,结合病史,做出了准确诊断。

  2.2 病理证实恶性肿瘤14例,CT术前诊断10例,CT诊断符合率为71.44%。

  2.2.1 浆液性或黏液性囊腺癌11例,其中9例单侧性,2例双侧性;肿块最小直径2.1cm,最大直径36cm,8例呈多房分隔囊实性肿块,囊壁厚薄不一,厚度1.5~4.5mm,于囊内壁见不规则结节状影突入其内,CT值25~55Hu(见图3、图4);1例为实性肿块,实性部分见不规则低密度坏死灶; 5例边缘呈不规则分叶状,周围组织粘连、分界不清;6例有盆腔淋巴结转移;5例合并腹水。增强扫描肿瘤内分隔及肿瘤周边部分有轻至中度强化,壁结节不均匀强化,肿瘤供血动脉迂曲增粗。其中4例CT扫描为囊性为主肿块,直径均&<3cm,囊壁光整,厚薄均匀,未见壁结节,未见浸润征象或转移病灶,从而误诊为良性肿瘤。

  图3 卵巢囊腺癌 CT平扫示盆腔巨大肿物,呈囊实性,囊壁厚薄不一,边缘不清,囊内密度不均,可见斑点状钙化,合并腹水。(略)  
  图4 同一病例,增强扫描囊壁及肿块实性部分呈不规则强化。(略)

  2.2.2 恶性畸胎瘤1例,为不规则囊实性肿块,大小约9cm×6cm,密度不均,实性部分见不规则低密度坏死灶,瘤内有点状钙化,瘤壁见小结节影,见腹水征,盆腔大血管旁及前腹壁后方见多个转移病灶。

  2.2.3 颗粒细胞瘤1例,为实性分叶状肿块,大小约11cm×9cm,密度不均,肿块中央为不规则低密度坏死灶,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中央坏死区无强化,肿瘤供血动脉明显迂曲增粗。

  2.2.4 内胚窦瘤1例,为实性肿块,大小约15cm×21cm,病灶密度不均,边缘不清,与周围脏器分界欠清,向后侵犯骶尾骨。

  3 讨论

  3.1 概况 卵巢肿瘤比较常见,在妇科疾病中所占的比例为4%~24%,其中卵巢恶性肿瘤占卵巢肿瘤的10%,仅次于宫颈癌与宫体癌,居第3位[2]。卵巢位于盆腔深部,不易扪及,等到患者自己发现后就医,往往已不是早期。卵巢周围器官众多,血管及淋巴系统发达,以致卵巢恶性肿瘤的扩散途径复杂,主要有种植转移、淋巴转移、直接蔓延和血行转移,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3]。

  3.2 卵巢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卵巢的组织结构复杂,从而导致其肿瘤的病理类型也十分复杂,卵巢肿瘤根据来源基本上分为生发上皮性肿瘤、性索间质肿瘤和生殖细胞肿瘤3大类,根据其细胞分化程度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其发病率、生物学行为、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各异,还可以同时混合存在。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多无病状或仅有并发症的症状,肿瘤多以囊性为主,表面光滑,无腹水,无淋巴结肿大,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有黏液囊腺瘤、浆液囊腺瘤、乳头状囊腺瘤、成熟畸胎瘤等;恶性早期多无症状,但生长迅速,易扩散转移或形成腹水,症状和体征可因肿瘤的性质、大小、发生时期、有无继发变性或并发症而不同。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有黏液囊腺癌、浆液囊腺癌、子宫内膜癌、无性细胞瘤、未成熟畸胎瘤、颗粒细胞瘤及转移性肿瘤等。

  3.3 卵巢良恶性肿瘤的CT定性诊断 卵巢肿瘤的组织来源较多,通常影像学中可呈现囊性、实性和囊实性三种类型,在良、恶性肿瘤中都可出现,不能完全以此为诊断依据[4]。良性肿瘤多呈囊性或囊实性,大都壁薄光整,分隔呈细线状,囊内密度均匀,注入造影剂后无强化;恶性肿瘤多为囊实性肿块,轮廓不光整,壁厚而不规则,分隔粗细不均或不完整,囊内有不规则壁结节,注入造影剂后肿块实质部分和壁多明显增强,当肿瘤直接蔓延至盆腔组织,且阔韧带、输卵管及子宫最早受累,故腹水、邻近器官结构受侵较常见。卵巢肿瘤向邻近器官侵犯时,则与周围结构如小肠、乙状结肠、输尿管等的正常脂肪边界面消失,腹膜后出现肿大淋巴结、腹水和网膜转移,后者表现为网膜增厚,呈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影。形成“网膜饼”,位于前腹壁下方[5]。根据以上影像学特征,大多数良恶性肿瘤术前CT能做出正确诊断,本组术前CT诊断的符合率,良性为94.44%,恶性为71.44%。少数病例的良恶性鉴别,CT有一定困难,如纤维瘤、转移瘤、良性肿瘤小区恶变及交界性肿瘤,这些病变的最后诊断,需活检和手术病理定性[6]。

  3.4 16排螺旋CT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优点 16排螺旋CT为高分辨率容积扫描,具有速度快、密度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高的优点,结合其强大的后处理软件进行多平面MPR重建,将卵巢肿瘤病变的部位、形态、内部结构、边缘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多平面、多角度及立体形式表现出来,使病变图像的信息量明显增加,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在增强扫描后进行3D-VR,能清晰地显示卵巢肿瘤血管的分布、走向及形态,对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有很好的帮助。
  
  总之,16排螺旋CT检查可清晰、直接、立体地显示肿块大小、形态、密度、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及有无转移,诊断正确性高,对卵巢肿瘤分型、治疗方案的制定及判断预后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均干,姜建成,邢炯,等.卵巢肿瘤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6):857-859.

  [2] 赵文辉,左玲芝,董兆虎.卵巢肿瘤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4):364-366.

  [3] 李松年,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095-1096.

  [4] 范朗娣.卵巢一临床与病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83-85.

  [5] 王海燕,唐乐莉,王炎,等.卵巢肿瘤的CT诊断分析[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10):1542-1543.

  [6] 钱大椿. 卵巢肿瘤的CT诊断(附30例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6,15(3):169-17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