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校 足球教学 非智力因素
足球运动是当代大学生最为喜爱的运动项目,对足球的评论是大学生永久新鲜的话题。足球运动本身及其衍生出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以及依附于这些活动之上的各种行为对人们所产生的影响,构成了当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现代教学理论揭示了学生的学习成功是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下取得的。高校足球教学的经验表明,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但有利于足球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笔者通过对高校足球教学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实践的总结,阐明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学才是全面的教学。
1 足球运动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1.1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从广义上讲,是指有利于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的总称。狭义上讲,非智力因素由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五个方面组成[1]。
1.2 足球运动特点与现代大学生心理需求 足球属于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该项群要求足球运动员要有团队凝聚力,顽强的意志力、强烈的斗争性、稳定的心态与高度自我效能感、注意能力等心理品质,因此,足球运动是一项强烈竞争、对抗性激烈的运动,充分体现了西方竞争、开拓的文化内涵;而我国的传统文化长期给予我们的是“中和”、“灵静”、“谦让”等人文精神的熏陶,相对缺乏竞争的文化内涵。这对于正处于心理成熟末期的当代大学生,面对白热化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这两种教育文化对其心态的影响是矛盾的。特别是从中学升入大学后的新环境下,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情感等诸多方面随之产生的新的压力,尤其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大学生必须面对的巨大的就业压力。所有这些,都必然加重大学生的心理负担,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有一个平衡心理的有效渠道,足球这种独特的运动形式,正好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对抗、竞争,感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以及集体协作和个性张扬这些情感体验的场合和机会。经常参与足球运动可使他们有效缓解来自这些方面的心理压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1.3 足球运动有利于大学生降低焦虑和减少抑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及其强烈的竞争性和效益性使社会生活希望和风险并存的矛盾急剧凸现,这就要求未来人才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但是,大学生在社会性发展方面远没成熟,心理调适能力不强,因此,当面对失败和挫折时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出现惊慌失措、无所适从,甚至迷茫、困惑和悲观厌世等不良行为和情绪。
身体锻炼可以影响心理,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信和自我概念,特质焦虑和抑郁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诺瑟(North)研究结果表明[2],有氧、无氧运动均能降低抑郁。而足球运动是有氧、无氧相结合的运动。足球运动的竞争、对抗、个性张扬的过程,使心理上的积郁得到了有效的释放,足球运动的游戏、娱乐性使人忘我地投入,此时生活中的种种压力都被抛到脑后,学习带来的疲劳、紧张在这里得到了放松,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运动得到宣泄、缓解或转移,从而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
1.4 足球运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与协作精神 当代大学生个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但同时却难以准确把握集体与个体、集体观念和主体意识的辩证关系,集体观念淡化,奉献精神淡薄。常常把个人奋斗作为人生信条,以个人为中心,崇尚自我,形形色色的个体意识被不少人奉为价值取向的最高标准,甚至导致了种种极端个人主义。
而足球运动与其它运动项目相比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它突出的群体性特征。在足球项目中,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具有一致性,但是,集体目标和利益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个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这个根本目标在服务,通过集体目标的达到而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个人的行为决策和行动要以满足集体需要为唯一的判断标准,这点在足球竞赛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影响、制约和规范着运动员个人的言行举止。因此,足球运动员必须具备强烈的集体观念、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主和次的关系。
协作精神以事业心为核心,以谦虚好学为基础,是把别人组织在为完成共同事业的合作集体中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优良品质。协作精神是未来人才的重要素质,而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协作精神相对较差。足球运动是充满协作性的集体运动,这取决于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的一致性。这种协作表现在队员与教练、队友、观众、裁判之间,也存在于和对手之间,充分展示着队员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无疑,足球运动是培养协作精神的绝佳舞台。在足球运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帮助人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到新的环境,学会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为适应未来社会工作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高校足球教学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水平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得到改变。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综合发展的过程。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中,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六大功能[3]。对大学生学习可以是积极的影响,也可以是消极的。教师如果重视采用有效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格,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反之,就会削弱学习效果,降低学习质量。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学习中无不具备勤奋、独立、谦虚、坚韧的学习态度。这就足以说明非智力因素在造就现代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出要求。
2.1 充分发挥学生特长,激发学习动机 动机支配人的一切活动,动机的正确与否及动力大小将对人的活动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足球课中,大学新生对足球课不了解,兴趣不大,不明确足球课的目的,没有意识到足球课的重要性。结果,就缺乏学习的动机,课堂上就不会认真投入,而是应付了事。时间长了就形成了足球课可有可无,上与不上根本就是一回事的错误认识。而这时势必要求体育教师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1.1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 大学足球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增强学生体质,特别是当前,教师应充分把握机会,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体育的本质是增强体质,是对人进行运动和健康的教育。足球课是让学生在锻炼中,了解体育的知识、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习运动技术,对广大学生来说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运用运动的手段来增强体质,多掌握一些运动技巧,科学地锻炼身体,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学生认识其价值后就会认真去学、用心去练习。
2.1.2 寓足球教学于美育之中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当代大学生,可以结合他们的这种心理,在足球理论课中进行讲述。诱导他们积极参加足球运动,以强身健体造就人体外在美的基础。没有体质的增强,外形美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通过观看足球比赛教学片,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变“要我参加足球运动”为“我要参加足球运动”, 从根本上改变其参加足球运动的态度。
2.1.3 运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体育比赛、做游戏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使他们在活动中认识一个人作为集体中一员的尊严、责任和义务,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结合学生好胜心强,爱表现的特点,鼓舞其斗志,最终获取比赛的胜利。例如:脚内侧传球技术是一项枯燥无味的技术,而在足球技术中又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脚内侧传球比赛,以单位时间内传球准确性和数量为标准,负者要罚(如做素质练习)。这就要求学生在练习中要传得准、传得快,动作要到位,学生在游戏中就会尽量严格要求自己。
2.2 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积极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几乎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要经历坎坷,极少是一帆风顺的。每每要不畏吃苦耐劳,努力克服困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人才的培养中意志品质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各种教育过程都要培养意志,而体育教育更形象、更直接,采用的手段也更丰富多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在足球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2.1 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 准备活动不大受学生的喜爱,其原因是学生对于准备活动的意义以及重要性不是很了解,而准备活动对于足球教学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上课之前,向学生介绍准备活动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对准备活动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从而在足球课前主动进行足球准备活动的相关练习。
2.2.2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 培养意志品质的中心环节是克服困难。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有严格的要求,要使学生通过艰苦的磨练来培养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状态,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分解难点,逐步引导,让学生始终在充满信心的状态下,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取得进步,最后成功。
例如在足球脚背内侧踢球动作技术教学中,从助跑到脚击球,学生开始不习惯,动作不合理,经常出现脚尖踢球的动作,导致踢球效果不理想。这种情况重复次数多了,学生就容易不知所措,失去信心。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打消学生畏难的情绪,边讲解边示范,将动作分解教学,然后过渡到整个技术动作。同时给他们一些鼓励语言,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扣球中的摆腿、击球是难点,可先组织他们进行徒手练习,两人一组踩球进行练习,让他们体会动作的技术要点,找到感觉。对一些身体素质差的同学,在训练时,假如学生投入程度很高,哪怕没有进步,也要加以鼓励,然后再进行动作技术上的纠正。测验时,我们要区别对待,鼓励那些经过努力又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学生,不以统一的测试标准来要求学生。区别对待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经过努力后所取得的进步,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促使他们更加努力。这样,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师教学方法的逐步引导下就能逐渐形成。
3 结论
以上是关于在足球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些看法,希望由此能够引起教育界同仁对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重视。培养出具有远大的理想、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能够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勇于拼搏和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品质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遇到困难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也就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 赵芳.罗梅纳,苏政.非智力因素与体育教学创新[J].体育科技,2003,24(3):48-51.
[2] North TC, McMullaqh P, TRAN ZV. Effect of exercise on depression [J]. Exerc Sport Sic Rev,1990,18:379-415.
[3] 余智岗,杨春.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4,6(3):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