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颈椎骨折;发热;亚低温治疗仪;护理
颈椎骨折发热应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常采用物理疗法降温。此疗法可降低脑组织代谢,减少脑组织耗氧量减轻脑水肿。以往采用传统的冰袋、冰帽降温方式,给护理人员带来了繁重的工作量,并对昏迷、失去表达能力的患者容易造成冻伤皮肤的后果,给患者增添了痛苦。为使患者的体温及时有效地得到控制,避免不必要医疗纠纷的发生,2008年5月~2009年5月,我科(脊柱创伤外科)应用 HGT-200 亚低温治疗仪(三德医疗)治疗颈椎骨折发热60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颈椎骨折并发高热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30~60岁,平均47岁。患者体温38.5~40.8℃。
1.2 方法 采用HGT-200号亚低温治疗仪降温。操作方法:将水槽内注入常温下纯净水至刻度处,接通电源,连接好管道,将控温毯平铺在床上,患者平卧或侧卧在控温毯上,头部至于控温帽中,开机时设置36~37℃,水温10~15℃。温度传感器放在患者腋窝,启动体温开关,当体温超过设置温度范围的上限时,水循环启动,把患者的热量带走,使体温降低[1]。
1.3 护理
1.3.1 温度控制与管理 一般与体温控制情况密切相关。降温速度以36~37℃/h为宜,3~4h即可达到治疗温度。一般情况下患者的液温可达到36~37℃。降到预定温度后注意温度的恒定,应每4h测一次体温。若体温降至36℃,则治疗效果佳。若体温低于35℃易出现室颤,必要时停用,并对患者采取保暖措施。亚低温治疗的时间以2~10d为宜。患者复温时,应先撤去颅脑降温仪及冰袋,升温速度不宜过快,应采取自然升温,保持24h体温上升1~2℃,缓慢升温有助于病情平稳过度,复温过快可出现复温性休克、反跳性高热而导致治疗失败。
1.3.2 加强基础护理预防感染 亚低温治疗的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对外界的各种反应减弱,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因此,应做好患者口腔、皮肤、泌尿系统的护理。勤翻身、拍背、活动四肢;定期做口腔护理,以防止口腔感染、定期做尿道护理,以防止泌尿系统感染等。
1.3.3 神经系统的观察 亚低温治疗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以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过快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检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1.3.4 循环系统的护理 用心电监护监测血压、脉搏、呼吸、严密观察四肢肢端循环及面色。正常情况下患者应面色红润、四肢温暖,血压正常,脉搏稍慢但节律整齐,如果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肢端发绀、血压下降、心率不齐,提示微循环障碍,说明体温过低,给予保暖,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复温时由于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易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因此复温速度宜缓慢,一旦发生血压下降,应及时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可用几奈酚胺类药物如多巴胺,来提高外周血管阻力。
2 体 会
亚低温疗法温度控制至关重要,临床应用表明30~33℃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颈椎骨折患者的脑死亡率,改善其预后,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应保持温度的恒定和加强复温的管理。传统的冰袋降温法,随着冰的融解,冰袋对热的吸收能力下降,患者体温会有所升高,脑温出现波动,不利于病情恢复。颅脑降温仪利用微电脑调节冷却水的循环速度来控制温度,体温上下波动不超过0.5℃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应用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尤其是呼吸。记录降温的时间,根据腋温及时间调整机温上下限。必要时,使用腋温表测量,进行重新核对,温度传感器须固定牢固,防止滑脱。观察治疗仪的工作情况,保持其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使用控温毯时,在其上面应覆盖一层中单,避免直接与皮肤接触防止冻伤。使用控温毯患者体温降至正常后,应再观察6~7h,待其病情稳定或好转后方可逐渐停机。高热持续时间较长时,可适当延长控温毯的使用时间。
综上所述,对于颈椎骨折高热,安全、有效的物理降温是最好的降温方法[2]。亚低温治疗仪是近年来推出的新产品,是外科治疗颈椎骨折高热最常用的方法,其临床效果显著。因该机设置自动控温系统,患者体温均能按设置温度值平稳降低,降温效果持久而恒定,不易反弹。同时,通过调节毯面的循环水温,可控制降温速度,不易发生寒战,有利于对病人的保护,减轻护士的工作量,解决了外科颈椎骨折高热病人护理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杨德云,吴静艺,张世武.亚低温治疗仪治疗中枢性高热疗效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2009,16(4):101.
[2] 王志洪,周希姝.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