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大会,吴开促,贾兴泽
【摘要】 目的 观察重型颅脑外伤后应用亚低温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 54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入院后均行吸氧、脱水、利尿、手术、止血、抗炎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亚低温治疗。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5.18%,对照组有效率59.2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亚低温具有脑保护作用,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重视护理,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 重型颅脑外伤;亚低温;护理
用亚低温方法治疗颅脑损伤,能减轻脑损伤后的病理损害程度,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1],明显降低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及病残率。我院自2008年3月~2009年7月对54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亚低温治疗,取得明显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4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均来自我科2008年3月~2009年7月收治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其中脑挫裂伤29例,原发性脑干损伤伴下丘脑损伤12例,颅骨骨折1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在12h以内,GCS评分≤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在36~61岁,平均45.2岁;对照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在38~60岁,平均46.5岁。两组年龄、性别、病因、损伤程度等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入院后均行吸氧、脱水、利尿、手术、止血、激素、钙离子拮抗剂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亚低温治疗,治疗方法:冬眠药物(氯比嗪、异丙嗪)+复合降温(降温毯、降温帽、亚低温治疗仪)。施行时间在病人受伤12h内或手术后进行,疗程3~7d,随访3个月。
1.3 疗效评价[2] 根据GCS评分法判定疗效结果分为痊愈,轻残,中、重残,死亡。总有效率等于痊愈+轻残+中、重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为85.18%,病死率11.11%;对照组的有效率59.25%,病死率22.2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3 护 理
3.1 颅内压监护 颅脑损伤常引起颅内压增高,易形成脑疝而危及生命。因此,要重视对颅内压监护,持续颅内压监护能准确反映颅内压的动态变化,正确指导临床诊治。一般维持颅内压在(3.6±0.1)KPa。如颅内压持续升高,提示有脑水肿、脑肿胀现象或有颅内血肿形成,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脱水剂,以降低颅内压或及时复查头颅CT等处理,避免脑疝的发生。
3.2 生命体征监测 (1)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是通过多参数监护仪监测,同时观察患者的呼吸节律、频率和幅度的改变。(2)温度监测:体温主要依靠肛温表示,每15~30分钟测1次,维持肛温在34~35℃之间。脑部温度用亚低温治疗仪监测。根据降温效果随时调节预置温度,同时使用冬眠合剂,辅助物理降温并抑制寒颤反应。患者体温&<34℃时可引起反射性冠状动脉收缩而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应心电监护,发现心律失常,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如体温持续下降,难以维持,往往提示患者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3.3 意识、瞳孔的观察 意识状态是脑损伤患者最易出现的变化之一。在观察中如出现:由昏迷状态转人躁动提示病情好转;若由躁动不安转人昏睡、对周围反应迟钝提示病情加重。瞳孔变化反映脑损伤的情况,若瞳孔忽大忽小、大小不等多为脑疝形式的先兆,需紧急处理。
3.4 复温护理 停止降温之时即是复温的开始,先停止物理降温后,再停用冬眠药物。逐渐撤去降温物,将患者置于25~26℃的室温中。复温应缓慢而平稳,以每4小时升高1℃左右为宜,以免因体温恢复过快而引起缺氧、心律失常、脑水肿等。一般整个复温过程中持续约12h。复温困难的病人应采取积极有效的辅助措施,力争一次成功。
3.5 并发症护理
3.5.1 呼吸道护理 在亚低温治疗期间,由于低温及冬眠药物的应用会抑制呼吸和咳嗽反射,加上气管切开、呼吸机的应用等开放、侵袭性的治疗护理,大大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机率,因此,应按时翻身,防止坠积性肺炎,叩背,湿化气道,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3.5.2 预防泌尿系感染 持续导尿者每天冲洗膀胱1~2次,每日消毒尿道口2次,更换尿袋每日1次,每周更换导尿管。
3.5.3 预防口腔炎,角膜炎 用生理盐水棉球口腔护理每日2次,眼部滴眼药水或涂眼膏,用盐水纱布或凡士林纱布覆盖双眼以保护角膜。
3.5.4 皮肤护理 对于接受治疗的患者建立翻身卡制度,实行2h翻身,按摩受压处皮肤,促进受压处皮肤血液循环,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出现皮肤感染或压疮发生。
4 讨 论
亚低温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具有脑保护作用,其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脑氧耗量,维持正常的脑血流和脑细胞能量代谢,减轻乳酸堆积;(2)抑制白三烯生成,保持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及降低颅内压[3];(3)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和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修复[4];(4)减少梗死体积和脑出血水肿带体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减少致残率[5]。
通过本次研究,治疗组有效率为85.18%,病死率11.11%;对照组的有效率59.25%,病死率22.2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这说明了亚低温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无严重并发症,通过3~7天的治疗,能明显降低脑外伤患者的病死率,提高预后良好率。但在治疗期间,作为护理人员,要重视对患者生命体征、体温、颅内压等的观察,同时要加强并发症的护理工作,这样才能避免继发的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从而达到预期疗效。
参考文献
[1] 刘雪平,王风艳.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的应用研究[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7,24(5):235-237.
[2] 张小燕,赵 欣.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0,15(5):273-274.
[3] 贾优廷.影响急性闭合性严重颅脑损伤诸因素的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1999,16:346.
[4] 王秀珍.脑出血亚低温治疗51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6(14):44-45.
[5] 赵素平.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60例临床观察及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7,12(14):1634-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