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琳刚,宋朝理,夏爱祥,巴卫华,罗彦,张勇
【摘要】 目的 研究部队在“抗震救灾”行动中疾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以便在行动前及时做好卫勤保障准备,行动中加强防护,有效保障部队战斗力。方法 对参加汶川抗震救灾的成都军区某集团军1380名官兵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分类,计算疾病构成比。结果 皮肤系统疾病发生最多,占总接诊人数的38.65%;其次为外伤,占总接诊人数的27.91%。结论 抗震救灾官兵的疾病谱显示多元性,各系统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呈现集中发病的特点。在做好控制传染性疾病发生的同时,应着重加强对皮肤科疾病的预防工作。
【关键词】 抗震救灾;疾病分类;预防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成都军区某集团军1380名官兵奉命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任务。期间,由于灾区自然环境恶劣,官兵抢险任务重,居住条件差等因素,抗震救灾官兵患上了各种疾病。现将救灾官兵所患疾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情况
均为男性;年龄18~33岁,平均21岁,均为健康现役军人。
1.2 疾病统计
由于每名患者可能同时患有一种以上疾病,故以人次做为显示疾病发生情况的指标进行统计,总接诊634人(次)。
1.3 疾病诊断和分类方法
由医师根据患者的主诉结合临床体检得出诊断。进行统计分类, 计算疾病构成比[1]。
2 结 果
2.1 抗震救灾官兵发病分类及构成比
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发生最多,占总人数的17.76%,其次为外伤,占总人数的12.81%,见表1。表1 抗震救灾官兵发病分类及构成比(略)
2.2 高发疾病内部构成比
由表2可见,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中以日光性皮炎、足癣、虫咬皮炎和湿疹为多,约占75%;外伤中以外伤性摔伤(骨折),肌肉拉伤、扭伤和腰、肩肌劳损为主;呼吸道疾病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和扁桃体炎,见表2。表2 抗震救灾官兵高发疾病内部构成比(略)
3 讨 论
从我们的统计数字所见,抗震救灾官兵的发病谱显示多元性,见表1。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发生最多,占总人数的17.76%,其次为外伤,占总人数的12.81%。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以及口腔,眼和附属器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且呈现集中发病的特点。发病情况与自然条件及官兵承担的任务有一定关系。
此次地震发生正值夏季,震中汶川地区日照强烈,紫外线强度大,震后又连续暴雨,抗震救灾部队的官兵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作业,居住条件差,帐篷内温度高,没有条件搞好个人卫生。加之迷彩服透气性能差、汗液不能及时蒸发,内衣更换不及时等原因,导致皮肤科疾病发病比例较大[2]。主要表现为为日光性皮炎和足癣等。
地震后余震不断,泥石流、山体滑坡频繁,灾区房屋、道路损毁严重,加之部队一直处于连续抢险任务中,体力劳动强度过重,致使外伤疾病发生,如外伤性摔伤(骨折),肌肉拉伤、扭伤和腰、肩肌劳损等。
汶川地区5月气候潮湿、闷热,昼夜温差大,灾区因为消毒防疫,空气中药水浓度高,挖掘抢救时粉尘多,导致部队官兵呼吸系统疾病发生。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
此次特大地震发生突然,部队接受任务紧急,抗震救灾任务重、时间长、条件艰苦,部队身处重灾区,在抗震救灾中必然会出现大量伤病员。但因部队对防疫工作十分重视,采取了诸如和当地群众隔离居住,发现尸体及时处理,及时开展灾区消毒防疫工作,加强饮水消毒,防鼠、防蚊等措施。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有效地控制了“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的发生,使部队做到“身在灾区无疫情”,有效的保障了部队的战斗力。
通过了解部队在各种“处理突发事件”行动中疾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以便在行动前及时做好卫勤保障准备,提前做好卫生宣教、预防,使部队的防病、治病措施迅速到位;行动中科学合理安排分工,防止体力透支,同时做好士兵心理辅导[3]。重点应对皮肤科疾病的预防工作应加强力度。
参考文献
[1]马燕.卫生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4.
[2]程纪群,李向晖,侯世科等.热带地区紧急救援队员自身皮肤病防护与体会[J].武警医学,2007,16(7):555~556.
[3]王海林,肖 海,郑春雨等.军队医院平时突发群体事件应急卫勤保障与救治[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5,12(4):30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