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5054 日期:2025-09-12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颅脑伤;并发症;护理

  颅脑损伤分为外伤性颅脑损伤和非外伤性颅脑损伤。由于伤及中枢神经系统,病情凶险、变化快、并发症多、伤残率和病死率高是本病特点。因此,对护理要求高,密切观察、及时发现、正确处置是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的关键。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140例,发生并发症26例。现将有关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收治颅脑损伤患者140例,男100例,女40例,年龄8~79岁。其中车祸伤94例,高处坠落伤7例,脑血管意外39例。经CT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GCS评分5~11分。
  
  本组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9例、上消化道出血5例、低颅压2例、脑梗死4例、中枢性高热3例、颅内感染3例。

  2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1 肺部感染

  本组肺部感染9例,表现发热、血氧饱和度在93%左右,呼吸频率快,26~30次/min,有痰鸣音。
  
  护理措施:严格按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维持血液内有效浓度,并观察其作用和效果;加强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严格无菌观念和操作,做各项治疗时应预先做好准备,尽量将检查、治疗安排在一起,减少污染机会;做好呼吸道管理,按时吸痰翻身叩背,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室内相对湿度50%~60%,温度18~22℃,每日室内空气消毒一次。

  2.2 上消化道出血

  本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5例,表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胃管内抽出咖啡色液体。
  
  护理措施:严密观察意识、生命体征、血常规、排泄物的变化;积极治疗原发病,减轻疾病的恶化; 在伤后3d内留置胃管,尽早作胃肠道内营养或药物治疗,鼻饲前回抽胃液观察有无咖啡色液体,及时发现及时处置;早期应用h3受体拮抗剂。

  2.3 外伤性低颅压

  本组2例患者均系脑挫裂伤伴颅底骨折脑脊液鼻漏,坐位、站立脑脊液漏明显,加之用脱水剂后头痛明显。
  
  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头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头痛与体位的关系。区别低颅压引起的头痛与脑挫裂伤后头痛的不同,前者引起的头痛与体位改变有明显关系,坐起或站立时加重,平卧后缓解。头痛多局限于枕部和额部,多为坠胀痛,使用脱水剂后加重,嘱其平卧位或抬高床尾10~30°可减轻头痛症状。

  2.4 脑梗死

  本组4例,均出现在发病48h内,表现偏瘫、失语,经头颅CT检查确诊。
  
 护理措施:在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变化的同时,应注意肢体的活动、肌力、病理反射,有无偏瘫、失语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5 中枢性高热

  本组3例有2例为脑出血、1例为颅底骨折伴颅内感染,表现为体温骤然升高至38.5~40℃,热型多呈稽留热,单纯药物降温效果不佳,物理降温则有一定疗效。
  
  护理措施:头部降温可用冰帽、冰袋等,降温可将冰袋置于体表大血管处,体内降温可用冰水灌肠或冷水洗胃。要求早:争取在脑水肿高峰到达之前实施。低:适度低温,即头部温度28℃,肛温30~32℃。长:低温维持时间长,须至病情稳定,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出现听觉反应为止。一般3~5d。 稳: 降温过程平稳,不能忽高忽底。缓:复温要缓慢,逐渐恢复,不宜过快,保持24h体温上升1~2℃为宜。

  2.6 颅内感染

  本组3例中1例是脑挫裂伤并颅底骨折,颅内感染时好时坏,持续硬膜外引流数次,最终因全身衰竭而死亡。另2例经有效治疗治愈。
  
  护理措施: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出现高热、头痛及颈项强直等症状,应考虑颅内感染的可能,及早行脑脊液常规检查及培养,注意观察药物效果,做好高热护理及补充营养,严格管理好引流管,保证引流管接口牢固、高度适宜,每日更换引流袋,更换过程严格无菌操作,引流时间不宜过长。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