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新源 梁菊香 罗志程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在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功能性胰岛细胞瘤,PHIllips 16排螺旋CT三期扫描,薄层重建;造影剂300或370mI /l,剂量1—1.5ml/Kg体重,注射速度4ml/s,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分别延迟25秒,45秒及3分钟。 结果 胰岛细胞瘤三期扫描可见三种强化模式:(1)动脉期环形强化,静脉期向心性强化,平衡期整个病灶完全强化;(2)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静脉期或平衡期呈等密度;(3)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平衡期增强稍消退。其中恶性肿瘤征象包括肿块无包膜、动脉期环形强化、延迟期不均匀强化,局部淋巴结肿大等征象。 结论 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在提高功能性胰岛细胞肿瘤病灶的检出率、鉴别良、恶性方面均有其优势。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 胰岛细胞肿瘤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the three-phase scan of multi-slice CT for diagnosis the function islet cell tumor. Methods 13 functional islet cell tumor has been analysis retrospectively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 confirmed and checked by Phollips 16-slice CT scan. The scan parameter included three-phase scan, reconstruction:3mm thicken; contrast agent 300 or 370 mI / l, dose 1-1.5 ml / Kg weight , injecting speed 4 ml / s. Arterial, intravenous and balance phase were delayed 25 seconds, 45 seconds and three minutes, respective. Results Three are enhanced scanning mode in ICT: (1) ring enhancement of artery phase and centrality enhancement of vein phase, the entire lesion completely enhanced of balance phase;(2)homogeneous enhancement significantly of arterial phase and isodensity of venous or balanced phase; (3)enhancement significantly of the arterial phase, and washout mildly of venous and balanced phase. Signs of malignant tumors included non-coated, ring enhancement of arterial phase, unhomogeneous enhancement of the delay phase,local lymph nodes and other symptoms. Conclusion It can improve the ICT detection rate for three phase scan of multi-slice CT scan. The identification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ICT has its advantages.
[Key words] multi-slice CT; three-phase scan; Islet cell tumor(ICT)
胰岛细胞性肿瘤(islet cell tumor,ICT) 又称胰岛细胞腺瘤(islet cell adenoma),是一种少见肿瘤。但因其内分泌功能,并部分恶性,因而其诊断对于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胰腺位于腹膜后,位置较深,功能性胰岛细胞性肿瘤常较小,超声检查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低。既往研究和临床工作实践中,ICT在CT平扫上呈等密度,增强后早期强化,在常规CT上常容易漏诊。自螺旋CT应用以来,使薄层扫描,快速增强扫描成为可能,这在胰岛细胞瘤的诊断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查阅文献,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影像诊断报道较多。现报道我院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在诊断功能性胰岛细胞性肿瘤方面的应用,以探索其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1.2005年6月至2008年4月,在我院行CT检查,并有病理证实的胰岛细胞性肿瘤13例,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82岁,中位年龄47.2岁。
2.方法 PHIllips 16排螺旋CT,扫描范围:上至剑突,下至脐。扫描参数:120KV,250~300mA;扫描层厚5mm,螺距3.75:1;图象后处理:重建层厚1.25mm,层间重叠0.625。增强扫描:扫描参数同上;造影剂300或370mI /l,剂量1~1.5ml/Kg体重,不超过100ml;上肢静脉注射,注射速度4ml/s,注射时间20秒。动脉期延迟25秒,静脉期延迟45秒,平衡期延迟3分钟。诊断由两位高年资主治医师对平扫密度、动脉期强化模式、静脉期及平衡期强化、是否有包膜、有否淋巴结肿大作出一致性诊断。
结 果
1.13例胰岛细胞性肿瘤临床、病理及螺旋CT检查结果见表-1。
2.胰岛细胞性肿瘤螺旋CT扫描强化模式 从表-1可以得知,胰岛细胞性肿瘤的强化模式可分三种,即:(1)动脉期环形强化,静脉期向心性强化,平衡期整个病灶完全强化,其中不均匀强化2例为恶性,表示肿瘤中心的坏死;(2)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静脉期或平衡期呈等密度;(3)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平衡期增强稍消退(图1、2)。
讨 论
1、胰腺实质分内分泌部、外分泌部,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其中含包括胰蛋白酶等在内的多种消化酶,经胰管排泄进入十二指肠;内分泌部由散在分布于外分泌部之间的细胞团构成,这些细胞团称胰岛,分泌多种激素,直接经血液排入循环系统,主要由5种细胞组成: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制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D1细胞分泌VIP活性肽。另外胚胎和新生儿胰内有分泌胃泌素G细胞。这些细胞团常常位于胰腺的体部和尾部,故胰岛细胞肿瘤以胰腺体尾部常见[2]。常见的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包括胰高血糖素瘤、胰岛素瘤、生长抑制素瘤、PP瘤、VIP瘤及胃泌素瘤,其中最多见的是胰岛素瘤,占60~90%,好发部位为胰体、尾部,通常较小,大多小于2.0cm[3]。其次是促胃液分泌素瘤(gastrinoma),占20%,常常多发,可发生于胰外,以十二指肠和胃壁多见。其他少见的胰岛细胞瘤是胰高血糖素瘤(glucagonoma),血管活性肠肽瘤(vipoma)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somatostatinoma)等。胰岛细胞瘤在HE染色片上不可能区分出细胞的种类,常需借助特殊染色、电镜及免疫组化技术来加以鉴别,同时结合临床。临床上常表现该肿瘤所分泌的激素的症状,如胰岛素瘤表现为低血糖;胃泌素瘤表现为顽固性胃溃疡、胃酸分泌过多;血管活性肠肽瘤表现为腹泻等。本研究13例中,胰岛素瘤9例,胃泌素瘤2例、胰高血糖素瘤1例、血管活性肽瘤1瘤。其中恶性4例、良性9例。其结果与既往文献报道相似。
2.胰岛细胞瘤三期扫描的强化模式 胰腺供血非常丰富,其供血动脉有胰十二指肠上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脾动脉等。胰岛细胞性肿瘤动脉血供丰富,但消退也快,所以动脉期强化明显[4]。本研究13例,动脉期均可见明显强化,其中环形强化6例,均匀性明显强化4例,中等强化3例,与正常胰腺组织形成明显对比,因此,动脉期是病灶检出的主要手段。在静脉期、延迟期,环形强化病例,呈向心性强化,这可能与肿瘤中心区变性导致延迟强化有关,与病理学上显示的变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对于动脉期非环形强化病例,与肝癌等肿瘤有相似的特点,显示“快进快出”,但其强化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与胰腺呈等密度,这就可解释既往常规CT检查检测不到病灶,因此,螺旋CT三期检查可提高胰岛细胞性肿瘤的检出率。另一种强化模式是呈中等密度,但其内密度可均匀,部分可不均匀。这可能与肿瘤血管团发育不完全,肿瘤血管动静脉瘘形成有关[5]。
3.胰岛细胞瘤良恶性的鉴别 恶性胰岛细胞瘤约占ICT10%,称为胰岛细胞癌。但由于肿瘤细胞常可因变性而出现多形性或奇异形核,因而从镜下区分良恶性有时也颇困难,两者的组织学特征相似,形态学上的诊断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常需根据其浸润性生长、局部血管浸润、坏死、出血、淋巴结转移、肝等远处转移等才能做出判断[6]。因螺旋CT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因而在鉴别上述征象上具有较好的作用。本研究13例ICT中,6例具有包膜的均为良性。动脉期即明显均匀强化的7例肿瘤均为良性。在动脉期环形强化的6例中,4例为恶性,其中,延迟期中心不均匀强化的2例均为恶性肿瘤,并合并周围淋巴结肿大。肿瘤的大小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无重大意义,其中4例恶性肿瘤中,有直径在2cm以上的,也有直径在2cm以下的,这可能本组研究病例的样本量太小有关。本组13例病例中,2例局部淋巴结转移,1例肝转移。因此,本研究认为,ICT良恶性的鉴别中,肿瘤无包膜、动脉期环形强化、延迟期不均匀强化,局部淋巴结肿大,要高度提示恶性的可能。这可能与肿瘤的浸润、变性、囊变有关。
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在提高胰岛细胞性肿瘤病灶的检出率、鉴别良、恶性方面均有其优势。
参考文献
1. Ichikawa T , Peterson MS , Federle MP , et al . Islet cell tumor of t he pancreas : biphasic CT versus MR imaging in tumor detection [J ] . Radiology , 2000 ; 216 (1) ∶163.
2. King CM , Reznek RH , Dacie J E , et al . Imaging islet celltumours [J ] . Clin Radiol ,1994 ; 49 (5) ∶295.
3. 徐 青, 黄庆娟. 16 例胰岛细胞瘤的CT 影像特点分析[J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4 ; 24 (1) ∶90.
4. 李红玲, 周晓东, 陈定章, 等. 超声和CT 诊断胰岛细胞瘤14例[J ] .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1 ; 22 (15) ∶1361.
5. 程涛, 李炜, 韩萍. 胰岛细胞瘤的CT 表现及鉴别诊断[J ] .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2 ; 21 (11) ∶869.
6. 孙巍, 陈丽英, 范国光, 等. 胰岛细胞瘤的双期MSCT 表现(附9 例报道) [J ] .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4 ; 15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