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正标 袁德全 王茂生
【摘要】 目的 评价螺旋CT在隐匿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252例外伤患者普通X线平片中未显示而临床怀疑有骨折的患者进行CT扫描后,通过CT图像后处理,得到外伤部位骨骼二维和三维的图像。 结果 252例X线平片中未显示骨折的患者经CT重建后,45例显示有骨折:胫骨平台骨折12例,腰椎横突骨折6例,肩胛骨骨折5例,胸骨骨折2例,肋骨骨折3例,骶骨骨折7例,髋臼骨折5例,筛骨骨折3例,鼻骨骨折2例. 结论 螺旋CT对隐匿性骨折的病例能准确地作出诊断。
【关键词】 隐匿性骨折;螺旋CT;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helical CT in the occult fracture. Methods 252 patients who were suspicious of fracture, however, negative on plain X-ray film were performed with helical CT scan, 2D and 3D images of the injuried bone were obtained by using CT postprocessing in work station. Results In 252 injuried patients , 45 patients had fractures in different parts: 12 cases in tibial plateau, 6 cases in transverse process of lumbar vertrbra, 5 cases in shoulder blade, 2 cases in sternum, 3 cases in rib, 7 cases in sacrum; 5 cases in acetabulum; 3 cases in osethmoidale; 2 cases in nasal bone. Conclusion helical CT can be used to diagnose definitely in occult fracture.
[Key words] Occult fracture; Helical CT; Diagnosis
隐匿性骨折主要好发于解剖结构复杂的部位,由于重叠投影的干扰,常规X线片不易发现此类骨折,以致延误诊治[1]。而螺旋CT对这类骨折的检查不仅可明确隐匿性骨折的形态特征,还可显示骨折周围的一系列病理改变[2]。笔者旨在探讨螺旋CT在隐匿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收集本院自2002年9月至2009年1月252例X线片显示阴性,后行螺旋CT扫描的患者。其中男性127例,女性125例,年龄在15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46岁,均在Siemens螺旋CT机后在CT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采用轴位扫描,扫描参数:层厚2mm,130Kv,83mA,Pitch 1.0。二维重建使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三维重建使用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及表面遮盖法(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通过调整阈值以隐去与骨骼不相关的组织而清晰地显示骨骼整体观,并于电视下转动图像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选取骨折显示最佳的图像摄片。
结 果
本组252例X线平片未显示出骨折的患者中,经CT扫描、MPR、MIP、VRT及SSD重建后45例显示有骨折:胫骨平台骨折12例,其中裂隙骨折8例,平台后部骨折片撕脱4例,腰椎横突骨折6例,肩胛骨骨折5例,胸骨骨折2例,肋骨骨折3例,骶骨骨折7例,髋臼骨折5例,筛骨骨折3例,鼻骨骨折2例。(图1-7)经SPSS16.0软件统计学处理,显示X线摄片与MSCT的显示结果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 0.001)。
讨论
隐匿性骨折是指对有明确外伤史患者进行X线摄片时,不易被其发现的骨折。自从CT应用骨骼扫描以来,螺旋CT已被认为发现早期隐匿性骨折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1.胫骨平台骨折
轻微的平台骨折,骨折线因骨小梁相嵌,平片模糊不清,或局部骨小梁紊乱,容易被忽视,在临床,由于早期延误诊断而至陈旧平台骨折并非罕见,但仔细回顾性分析,平片多有关节滑膜肿胀积液表现,甚至出现脂血征象。本文有4例于外伤后半个月至一个月才来作CT明确诊断,余8例患者平片仅显示胫后软组织肿胀,关节积液后,建议CT后才明确诊断, 同时胫骨平台骨折的X线片不能充分显示关节面塌陷程度及骨折块的空间关系,螺旋CT 检查用数字化技术测量骨折分离和塌陷的程度,可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正确评估和准确分型[3]。(图1-3),本图2病例说明MRI图象显示骨折及骨挫伤更佳。
2.腰椎横突骨折
多是在做上腹CT检查时,病员主诉后背痛,腰椎平片椎体未见明显骨折,患者较胖,横突显示欠佳,对椎体骨折行CT扫描,同时做三维重建显示椎管内有无合并损伤,并能显示腰肌血肿及后腹膜脏器合并损伤情况。
3.肋骨骨折
尤其是3-5肋腋中线部位骨折,需加照多角度斜位片,才能得于显示,有的患者3-5天后复查才能减少漏诊,我们发现肋软骨部轻微骨折2例,平片无法显示。
4.骶骨
位于骨盆中轴部,部位深,位置偏后,临床较易发现耻骨及坐骨骨折,但发出骨盆环变形,骶髂关节间隙增宽,骶前孔前不连续,就要高度怀疑合并骶骨的损伤,做CT检查明确有无,图4。同时尾骨变异较大,临床上有发生钩型尾骨,平片错误诊断为脱位。
5.肩胛骨
它位于胸部背侧扁骨,由于肺及肋骨重叠,骨皮质薄及投照体位所限,细微骨折在平片上显示欠清,这类骨折常伴有肺挫伤及血胸,患者又不易配合X线投照体位,CT检查方便,同时了解合并胸肺损伤情况。(图5)
6.髋臼
髋臼的解剖结构较为复杂,是由髂骨体、坐骨体、耻骨体结合形成的半球形深窝。分为髂耻柱(前柱),髂坐柱(后柱),前柱始于耻骨支,经前方臼面向上延伸达髂前上棘或髂前棘;后柱始于坐骨大切迹,经负重区和后方臼面向下延伸达坐骨结节。CT能清晰地显示髋臼的解剖结构[4]。由于体厚,摄片体位、角度,患者被动体位,以至X线平片显示欠佳,也易漏诊,对外伤后,发现闭孔内肌肿胀或关节囊积液征象时,或周围软组织肿胀明显,应建议CT检查,明显关节有无损伤有无髋臼骨折碎片。(图6)
7.鼻骨
鼻区结构细微而稍复杂, 鼻骨孔、鼻上颌缝、鼻额缝等细小骨缝可误诊为鼻骨骨折, 这些结构可根据对称性分布、周围有皮质骨等特点确定。鼻骨较薄弱,骨折后多有下陷、移位,鼻骨的诊断建立在骨折线显示的基础上,故影像上根据骨折线锐利、伴有移位等特点可以作出诊断[5]。解剖学上为两块,细小薄片,轻微外伤,临床有鼻背青紫,扭曲,单纯切线位,有是不易显示,应行薄层CT,必要时冠状位薄层检查。(图7)
8.胸骨
多有明显外伤史,胸骨局部压痛,平片由于侧位片未能摄好,正位无合适体位显示,做CT检查同时能发现合并前纵隔及心包损伤。
9.筛骨
眼眶内侧壁,由筛骨纸板构成,眶壁骨折最易损伤,此类骨折,以往多采用柯-华氏位片对其进行诊断,早于解剖结构重叠,骨折显示率较低,而CT检查不仅能观察骨质连续性情况,对碎片及软组织陷入窦腔及眶内合并眼球损伤得于显示。
总之,螺旋CT对以上部位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它具有图像分辨力高,一次扫描即可诊断,同时可行三维后处理,立体显示骨折位置,了解骨折全貌,对骨科及法医鉴定具有重要意义。螺旋CT是诊断隐匿性骨折的最佳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漏诊和误诊,对临床怀疑骨折而普通X线不能确诊为骨折的病例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 杨其根, 毛其华, 华晓. 多层螺旋:; 在肋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7, 8(6): 383-384.
2. 张素艳,桑雅荣,王绍义等 MRI对松质骨隐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中国CT和MRI杂志[J] 2005,3(3)
3. 李振宙, 侯树勋, 吴克俭. 螺旋CT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治中的价值[J]. 中华外科杂志, 2004, 42(2): 120-121.
4. 仇红,王彦华,孙晓玮. 螺旋CT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6, 7(6): 36-37.
5. 王军, 潘阿善, 黄贤华. 鼻骨骨折的CT检查与诊断[J]. 中国医学影像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5, 11(1): 26-28.
6. 1.蔡成仕,赵瑞华,刘长春,等.16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DR检查可疑骨折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