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促进手足口病患儿的康复,减少并发症,预防大流行。方法 在治疗期间采取呼吸及消化道隔离,抗病毒及对症治疗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本组7例患儿经3~7d治疗护理,皮疹全部消退,未留任何痕迹,5例患儿1周治愈,未出现脑炎、休克、肺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及大流行[1],无院内感染。结论 对手足口病患儿加强隔离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及时诊治处理,能减少并发症防止大流行。
【关键词】 儿童;手足口病;护理
手足口病(HFMD)是1957年首次在新西兰发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本病传染性强。传染途径广,传染快,流行强度大,在短期内可造成大流行。近年来,我国台湾及东南亚地区不断有HFMD暴发流行,并在<5岁儿童中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暴发性死亡[1,2],引起社会恐慌。我科2005年2月~2007年3月共收治7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0~10岁,平均3.5岁。其中0~1岁3例,2~5岁2例,6~10岁2例,病程3~7d,平均4.3d。
1.2 流行病学资料 本组7例患儿中,确诊有同班的同学,亲朋,家庭相同患儿接触者4例,一般接触2例,周围有此病,但无明确接触1例。
1.3 临床表现 7例患儿中5例有发热表现,体温37.8~40℃。持续3~5d,患儿诉口痛,流涎,厌食,发热后1d后,颊黏膜、硬腭、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出现多发小疱疹,直径1~2mm,1~2d后转变成灰白色溃疡,周围有红晕,口腔溃疡出现的第2天,患儿手心、足底、臀部、肛周、膝关节周围可见红色疱疹,病变呈离心分布,部分可见水疱,水疱直径2mm~5mm,疱疹不破溃,2~4d吸收干燥,不结痂,7d左右愈合。
1.4 治疗 治疗重点:加强护理,积极支持和对症处理。一般治疗为注意休息,加强营养。药物治疗以抗病毒为主,多采用利巴韦林口服,结合对症支持疗法,合并感染者予以感染治疗,皮肤损害多采用炉甘石洗剂和阿昔洛韦软膏外用。经3~7d后,7例患儿完全消退,未留任何痕迹。
2 护理措施
2.1 加强隔离 本病传染源诶患儿和健康带病者。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或通过唾液中的飞沫传播[2],主要流行场所为托幼单位。2006年,(江苏省传染病报告实施办法)已把HFMD列为丙类传染病并要求24h填写传染病报告卡[2]。一旦确诊,立即按呼吸道及消化道隔离处理。注意病房开窗通风、空气消毒。注意日用品、食具、玩具、便器消毒。我科对HFMD患儿采用住隔离病室,病室采用空气消毒机消毒,2次/d,对患儿日用品,玩具,食具采用含氯制剂擦试或侵泡消毒,床单,被褥交洗浆房按丙类传染病用物处理。密切接触者应及时肌肉注射1.5~3ml国产丙种球蛋白,以增强抵抗力。隔离时间以1周为宜。
2.2 发热的护理 一般HFMD患儿均有发热,也有不发热者,HFMD患儿体温37.8~40℃,无固定热型,少数患儿伴有畏寒,寒战。发热期间,护士加强体温监测,掌握体温动态,对体温低于38.5℃的患儿,可采用冷敷、冰袋、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体温高于38.5℃的患儿,物理降温同时可遵医嘱用退热药。行降温后30min测量体温,了解降温效果,及时补充水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鼓励患儿饮水,以补充能量及水分。休息可减少能量消耗,发热患儿应卧床休息,低热患儿可酌情减少活动。注意口腔护理。退热期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防止受凉。
2.3 皮疹护理 HFMD病变呈离心分布(手心、足底、肛周)。皮疹在手部较多,掌背侧均可有,部分可有水疱,患儿应剪短指甲,皮肤瘙痒时勿搔抓,以防皮肤破损,引起感染。出汗后及时清洁皮肤,更换柔软舒适宽大的衣服,保持床单平整、清洁、无渣屑。温水淋浴,禁用肥皂等刺激性沐浴液。加强臀部护理,预防红臀。向患儿及家属讲解皮肤自护方法及皮肤受损的危险因素。可用炉甘石洗剂或阿昔洛韦软膏涂擦患处。
2.4 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7例患儿均采用口泰漱口,3次/d,对口腔局部疼痛较剧烈者,予以口泰漱口后局部用利多卡因的溃疡糊剂以减轻疼痛。较大患儿可用西瓜霜或抗病毒含片。
2.5 严密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 HFMD一般症状较轻,被认为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只要治疗及时,多可治愈[2]。但近年来发现肠道埃可病毒71型(EV71)较柯萨病毒A16(CA16)所至的HFMD有更多机会引起严重的中枢NS并发症[3],并死率高,国内外均有报道[1]。提醒我们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高热,剧烈头前,呕吐、肌痉挛,共济失调,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或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应警惕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需及时处理,以降低患儿病死率。
3 结果
本组5例1周治愈,1例9d治愈,并发腹泻1例,未见肺水肿,脑炎、休克、格林巴利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无1例院内交叉感染。
4 讨论
HFMD是夏季好发于(5岁幼儿的一种热性疾病,主要流行场所为托幼单位如幼儿园、小学,此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最常见的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16(CA16)及肠道埃可病毒71型(EV71)[3]。本病感染性强,全年均可发生,多见于3~11月份,而以5~10月份的夏秋季为流行高峰。相对而言,CA16引起的患儿预后较好而EV71肠病毒则较凶险,除引起HFMD以外,更易导致严重并发症如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格林巴利综合征,心肌炎、肺出血、肺水肿等,且多发(<5岁幼儿<1岁患儿发病率最多,目前,世界上几起严重的HFMD暴发流行均由EV72引起。因此,及时发现疫情,及时隔离是控制本病的关键。应注意病原学监测,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大流行。
参考文献
[1] Komatsu H,Shimizu Y,Takeuchi Y,et al.Outbreak Of severe neurologic involvement associated with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J].Pediatr Neurol,1999,20(1):17~23.
[2] 吴晓波.手足口68例临床分析[J].少儿急救医学,2006,12(6):559.
[3] 杨智宏,朱启容.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埃可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48~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