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梅初,杨海伟,赵承初,王红,乔远贵,王彦,金颖
【摘要】 目的 研究新时期军队高级干部医疗保健的工作模式、方法和内容。方法 收集西南战区高级干部的保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西南战区高级干部保健中70岁以下低老年占51%,70岁~80岁占42%,80岁以上占7%;健康综合评估良好者占35%,一般者占55%,差者占10%;疾病谱以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占首位。结论 新时期医疗保健需转换医疗保健思想,可试行和发展老年医疗保健三级预防措施,其工作重心应倾斜于中年后期、老年前期人群,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应予高度重视。
【关键词】 军队高级干部 医疗保健 心理问题
军队高级干部是我军干部队伍中的精英,是战区军、政、后、装指挥枢纽核心成员,也是党和军队重点医疗保健(以下简称医保)对象。及时了解高级干部的健康状况,随时调整保健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做好保健工作,对部队的发展有积极深远的意义。我们根据多年从事医疗保健工作经验,对西南战区高级干部的健康状况及保健策略进行了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西南战区在职与离退休军以上(含文职将军)干部1119名,其中男性1110名,女性9名。年龄47~99岁,平均76.3±9.6岁。年龄段分组:低老龄组(47~70岁)571名(51%);老龄组(70~80岁)470名(42%);高老龄组(80岁以上)78名(7%)。文化程度:高中、大专(同等)学历85%;大学本科学历12%;初中学历3%。本组医保对象主要分布战区所辖云南、贵州、西藏、四川及重庆大中城市,除训练、调研和执行任务外,一般居住在城市生活条件较好。
1.2 对医保对象健康状况进行评估(资料源自2005年度健康体检资料及综合三级健康评估法) 三级健康评估标准:良好:机体各系统检查,主要生命体征和生化指标及体力、脑力活动正常;一般:机体各系统检查正常,主要生命体征和生化指标在正常值上限,体力和脑力活动中等;差:机体各系统检查有2个以上系统不正常,主要生命体征和生化指标升高,体力和脑力活动不佳。1119名高级干部健康评估情况见表1。
表1 1119名军队高级干部健康综合三级评估(略)
1.3 对部分高级干部心血管疾病进行分析 126例云南地区军队高级干部心血管患病率与年龄组分布,见表2。
表2 126名云南地区军队高级干部心血管病患病率与年龄组分布(略)
1.4 对高级干部医疗保健对象疾病谱进行分析 1119名军队高干各类疾病患病数426例,患病率26.2%(资料源自2005年度体检资料,云南部份时间跨度为10年),其疾病谱见表3。
表3 426例军队高级干部疾病谱(略)
注:(1)本表内各例疾病均按全国临床诊断统一标准分类;(2)一人患有二种以上疾病者只取第一疾病
2 结果
1119名军队高干医保对象按年龄段分组,凸显低老龄组,占51%,老龄组占42%,高老龄组占7%。据中国老龄化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年12月23日公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比例11%,老年人口以年均3%速度增长[1]。本组调查中低老龄组人群估计有年均增加1~2个百分点。
126名军队高干医保对象心脑血管患病率年龄组分布显示,低老年组显著,此符合现阶段国内[2]心脑血管病患病率的低龄化趋势。本课题所列疾病谱显示,精神、心理性疾病为凸出点。此点为老年医保提出了新的课题。
3 讨论
3.1 本文所指医疗保健(health care)为狭义的医疗保健概念,即指在新的历史和科技条件下,对医保客体实施的医保服务,其目的是:防病治病,身心健康和延缓衰老。在军队高干医保在内容、方法和目的上,与一般人群医保是同一的,只是更为严格苛刻而已。据作者从事军队高干医保的经验,更感到狭义的医保与现代老年医学紧密相联。某种意义上讲,本课题研究的医保个体的生理性衰老→亚健康→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无不涉及老年医学范畴。因此,近年来国际临床学领域流行“老年医疗保健学”概念。总结我们实施的医保工作,大部份或绝大部份属非医疗性工作—即保健性工作,这符合当今老年医疗保健将“保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保护和心理健康)提到首位,列为各级医保单位的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的要求。此可谓新时期医保思想理念之一。
3.2 2005年以来,我们试行按现代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国际健康新概念、新标准[3],对1119名医保对象按年龄段分组,其中低老龄组人数为571名(51%),该组80%的人还在职在位。这部份人群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大,易忽视自身保健,其表现为典型的传统医学模式“有病就医”。据426例军队高干疾病谱调查显示,心理问题病例亦多发生在此部份人群。心理学提示,环境条件和社会因素是心理应激障碍原因之一。在高干医保中我们采取一对一的心理医保疏导并取得了预期效果。另对1119名高干医保对象进行健康状况三级评估调查,从中提出三级中的良好级医保对象,加上低老龄组对象,一并纳入《老年医疗保健三级预防措施》中的一级预防保健范围,即对未患病的医保对象进行健康促进工作,改变其不合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保健科学知识水平,增强医保对象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其主动配合“无病防病”和整体护理模式,完善体检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使一级预防保健措施落实到每个医保对象身上。2007年度体检显示,以上两部份医保对象新患病率仅为0.3%。医保模式的转换,使我区老年医保工作变被动为主动,顺应了当前医保的新形势。
3.3 126名云南地区军队高干心脑血管患病率年龄分布调查显示:低老龄组61例,老龄组30例,高老龄组34例。本组统计数符合现阶段国内[2]心脑血管患病率低龄化趋势。对这部份医保对象我们全面实施《老年医疗保健三级预防措施》中的二级预防保健—即对可疑无症状隐匿性心脑血管患者进行定期体检、特检,达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控制并发症发生,使患者受损器官功能恢复,延缓机体衰老过程的目的[4]。对126名云南地区军队高干心脑血管患病率高龄组中的心、肝、肾系统功能明显减退者,及时采取《老年医疗保健三级预防措施》中的第三级预防保健措施—即防止各器官功能低下,衰减,或丧失。这方面我们与家属配合积极进行专科医疗,诸如安装起博器、血管支架,肾、肝移植等,使高龄医保对象带病生活,获得较好的生命质量。对急症重症者实施有效的支持疗法,减缓其心理压力,安渡最后人生岁月,此即所谓老年终极预防措施。我们经过《老年医疗保健康三级预防措施》实践,增添了新医保理念。不仅使医保对象受益,亦使医保工作者变被动为主动,即医保与现代老年医学结合,拓宽了医保途径,展现了前景。老年医学保健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学科已是不争的事实[6,7]。
3.4 医保模式转换,“医疗”退居“保健”之后,并未削弱医疗工作,相反,对医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医保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时段或时间点,均存在危及医保对象生命的突发因素。各级医保单位无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强医疗、急救中心的建设,以达到最显著的功能效应。因为治愈率、抢救成功率是衡量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水平的硬指标。通过30多年治疗和抢救重症、急症病例。我们的经验是:(1)对医保对象制订和执行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治疗预案,并确立按预案系统治疗和对突发急症的第一时间的规范化抢救。在心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措施中,抢救应择重避免独立危险因素具有的危险性叠加作用[5]。(2)在急救设施、设备方面,我们有已形成常规的、系统性的各种各类软硬件“装备”。软件方面有系列的抢救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细则等等;硬件方面更不乏先进的常规及特殊抢救器材。如自动除颤器(AED)的应用。该仪器自可自动放电进行精准的电除颤治疗。对心脏突发致命性心室纤颤导致多器官急性缺氧的病例,有显著的效果,其院外抢救成功率可由5%提升到49%。(3)医保模式转换促使我们建立了包括就近入院、地方急救中心等的横向联系的医疗系统网络。同时组建了医保对象家内呼叫系统。在紧急情况时,患者或患者家属按下呼叫讯号键即可得到第一时间的急诊抢救服务。
综上所述,通过对1119名高干老年医保研究,引导我们由传统的经验、制度和规范的医保管理,进入到在遵循创新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循证医学理念、方法和内容,使之融于医保管理中,从而达到使老年医保管理更科学、更合理的目标,让医保管理者能够正确制定医保工作决策,使老年高干医保做到优质高效并不断创新发展[8]。
参考文献
[1] 单海燕,白小涓,陈香美.衰老生物学标准研究简介[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8,(4):309~310.
[2] 何 群.4700名疗养员疾病谱调查及医疗保健对策[J]. 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2,(1):45.
[3] 张鸣民.“以病人为中心”模式的发展史略[J]. 中华医史杂志,2003,(33):42.
[4] 张继可,杨 莉,王 宇等.个体化健康管理探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5):152~153.
[5] 张维忠.心血管病危险的概念及其意义[C]. 21世纪心血管病危仔因素控制全国巡回继绩教育会议专题报告文集. 北京.2001,2~4.
[6] 赵惠芬.老年人健康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J].国外医学. 老年医学分册,2008,(29)4,187~188.
[7] Edingtond W,Louis Y,ku kul I,et al.Recent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management[J]. Health Management Research. 2001,76(103):140.
[8] 易利华,赵 霞.循证医学思想对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启示[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