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大细胞在变应性鼻炎中的研究进展*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4699 日期:2025-09-08 来源:论文网

     作者:张仲林,钟沁月,李莎,刘进

【摘要】   目的 探讨肥大细胞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对肥大细胞的生物学基础、肥大细胞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和在该病治疗中的进展进行总结。结果 肥大细胞作为变应性鼻炎的关键致敏细胞,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结论 锁定肥大细胞的稳定性,从其活化释放的炎症介质入手研究,对该病发病机制、药物治疗乃至新靶标发现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肥大细胞 变应性鼻炎 发病机制 药物治疗 综述

  变应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AR),亦称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是由IgE介导的鼻黏膜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上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为主要特点[1]。AR的鼻部、非鼻部症状和睡眠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加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思想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AR不仅是医学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急需进行深入研究。据统计,美国每年用于此病的花费约为63~79亿美元,全球平均发病率为10%~25%,且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变,AR的发病率近年来有增高的趋势,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健康问题。自1878年发现肥大细胞(Mast cells,MCs)以来,人们对MCs在变应性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专门针对MCs在AR中的作用的综述较少见,对有关AR的发生机制及其炎性反应过程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2]。本文综述了MCs在AR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AR的发生机制及发现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借鉴。

  1 肥大细胞的生物学基础
  
  MCs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广泛分布于结缔组织、黏膜组织及血管周围,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和器官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易接触病原体和变应原等物质从而参与过敏反应的病理过程。MCs是人速发型变态反应的初级效应细胞,其激活直接影响次级效应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和激活。MCs起源于多功能的CD34+,脊髓造血前期细胞。人的MCs前体细胞CD34+,只有少量在血液中,一般在成熟前已移行至组织内,并在某种情况下进行局部增殖[3]。MCs是异质性细胞,主要存在于呼吸道和肠黏膜,鼻内主要存在的是黏膜型的肥大细胞[4]。MCs脱颗粒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也是速发型变态反应(Ⅰ型超敏反应)和炎症等病理反应的基础。在变态反应中,MCs是变应性反应的靶细胞,MCs受到抗原攻击、脱颗粒,MCs通过释放组胺、白三烯、缓激肽、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等炎性介质,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强、炎性细胞浸润,引起鼻黏膜充血、炎性细胞浸润、呼吸道平滑肌收缩等过敏性免疫病理反应。白三烯反过来又能刺激MCs脱颗粒和溶酶体酶释放而加重炎症反应。IgE与MCs表面的IgE的Fc受体结合,使机体对该抗原处于“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该抗原可与已结合在MCs表面的IgE结合,使MCs细胞膜上的FcεRI发生交联,产生桥联反应,触发一系列生化反应,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导致MCs脱颗粒,释放炎性介质并合成新的炎性介质,血管通透性增强、扩张,呼吸道平滑肌收缩,表现为典型的I型超敏反应[5,6]。

  2 肥大细胞在变应性鼻炎中发病中的作用
  
  AR的发病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致敏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致敏阶段开始于过敏原与鼻黏膜的接触,巨嗜细胞递呈抗原信息,促进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的IgE抗体;反应阶段是由于过敏原再次接触鼻黏膜,与附着在MCs表面的IgE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使MCs处于致敏状态;效应阶段是因抗原-抗体反应使MCs活化并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类胰蛋白酶、前列腺素和白介素等)激活下游的次级效应靶细胞-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最终引起流涕、鼻痒、喷嚏和鼻塞等急性过敏反应。可见,整个病理过程关键取决于MCs脱颗粒,细胞脱颗粒的百分率反映了MCs过敏反应的程度。MCs脱颗粒产生的多种炎性介质和膜磷脂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将参与AR的鼻部过敏反应[7],因此,MCs是AR病理生理反应过程和鼻黏膜病理改变的关键致敏细胞。
  
  在AR中,这些炎性介质一方面引起过敏反应的流涕、鼻痒、喷嚏和鼻塞等临床症状,另一方面又可作为MCs被激活的证据[8]。类胰蛋白酶是黏膜型MCs颗粒内的主要中性蛋白酶类,是MCs的特征性组成成分,当MCs被激活后以胞吐方式排出而在MCs介导的过敏性疾病中发挥炎性效应放大作用。活化的MCs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其中白介素具有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化、激活和趋化募集作用,从而参与宿主对炎性介质的反应[9]。如Bahekar等用卵磷脂诱导豚鼠AR模型,鼻灌洗液中白介素-4浓度增加[10]。熊天琴等研究证实辛夷挥发油对大鼠、豚鼠实验性过敏性鼻炎治疗作用表现在缓解局部症状,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在炎症局部的浸润,降低MCs在炎症局部的浸润[11]。郑湘瑞等用H1抗组胺药敏康片能够改善AR大鼠的一般症状和体征,与减少鼻黏膜MCs数及脱颗粒细胞数,降低血浆组胺含量有关[12]。可见,AR的发生与发展必须先有MCs细胞稳定性的破坏作为前提,并伴随MCs活化释放出胞内炎性介质才是引起靶器官反应的关键。

  3 肥大细胞在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面的作用
  
  药物治疗AR的机制主要是缓解局部症状,减少炎性细胞的浸润以及稳定MCs细胞膜,抑制其脱颗粒作用。贯剑等用敏康片治疗花粉症性鼻炎50例,能明显改善患者鼻部过敏症状,淋巴细胞FcεRIβ、IL-4Rα基因表达水平均升高;方中色甘酸钠能够稳定MCs细胞膜,阻止MCs脱颗粒,抑制致敏物质释放[13]。邢莉清等用肥大细胞稳定剂-美普清治疗过敏性鼻炎264例,有效率为82%[14]。林让东等用组胺球蛋白穴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45例,有效率为95.6%,组胺球蛋白能固着于MCs表面,增加组胺固定能力,直接阻断休克器官受体,并降低鼻过敏患者血清内组胺酶含量[15]。孙洁等用复方色甘酸钠鼻喷雾剂治疗过敏性鼻炎117例,有效率92.3%[16],其中色甘酸钠能够稳定MCs细胞膜,抑制钙离子内流,与MCs的78 kDa蛋白磷酸化相关[17],能抑制抗原攻击后的MCs脱颗粒,抑制组胺、5-羟色胺、慢反应物质等致敏活性物质的释放,进而抑制过敏介质对组织的不良反应[18]。以上均说明MCs在变应性疾病的治疗中,起到疗效标志性作用,从MCs的稳定性入手进行治疗,可以很好地缓解AR各种过敏症状。

  4 展望

  肥大细胞的生物学作用、免疫病理学作用是通过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或炎症介质实现的。肥大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促使新的炎症细胞,尤其是嗜酸性粒细胞汇集并活化。嗜酸性粒细胞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与肥大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相互增强、相互补充,促使更多的介质不断释放,形成肥大细胞-白细胞因子级联效应。肥大细胞不仅是变应性鼻炎发生的主要启动因子,而且其释放的生物因子能促进炎症进一步加重。因此,锁定肥大细胞的稳定性,研究肥大细胞在AR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肥大细胞活化后释放的炎症介质研究AR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方法,尤其是对新靶标的发现更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邢金燕.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研究现状[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6,(5):451~455.

  [2] Stiplc MA,Pevec B,Pevec M,Retal.Prevalence of symptoms of asthma ,allergic rhinitis ,conjunctivitis and atopic eczema ,ISAAC (international study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 children)in a population of schoolchildren in Zagreb[J].Acta Med Croatica,2003,57(4):281~285.

  [3] Leung D Y,jainN,Leo HL,New concept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opic dermatitis [J],Curr Opin Immunol,2003,15(6):634~638.

  [4] 韩德民主编.变应性鼻炎临床诊疗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1~12.

  [5] Demo SD,Masuda E,Rossi AB,et al.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lnast cell degranulation using anovel flowcytometric Annexin-binding assay[J].Cytometry,1999,36(1):340~383.

  [6] Fecho K,Lysle DT.Heroin-inducedalterations in leukocyte bets and apoptosis in the rats pleen[J].Cell hnrnunol,2000,202(3):113~123.

  [7] Furuno T,Hirashima N,Onizawa S,et al.Nuckear shuttling of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Map)kinase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was dynamicaUy controlled by Map/ERK kinase after antigen stimulation in RBL-2H3 cells[J].hnmunol,2001,166(1):416~421.

  [8] Zingg JM. Vitamin E and mast cells[J].Vitam Horm,2007,76(7):393~418.

  [9] 窦肇华主编.免疫细胞学与疾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673~701.

  [10]Prashant C,Jigar H,Upendra B,et al. Validation of guinea pig model of allergic rhinitis by oral and topical drugs[J].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2008.(8):1540~1551.

  [11]熊天琴,秦旭华,庞 龙等.辛夷挥发油对实验性过敏性鼻炎的作用[J].中医药学刊,2006,24(6):1031~1032.

  [12]郑湘瑞,姚 忆,贯 剑等.敏康片对变应性鼻炎大鼠一般情况及血浆组胺的影响[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9(2):45~47.

  [13]贯 剑,郑湘瑞,周 飞等.敏康片治疗花粉症的疗效及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1):29~31.

  [14]邢莉清,何振梅,朱宝玉等.盐酸丙卡特罗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师,2001,4(4):284~285.

  [15]林让东,曾清珍.组胺球蛋白穴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45例[J]. 中国民间疗法,2001,9(5):18~19.

  [16]孙 洁,袁 勇,辛 露等.复方色甘酸钠鼻喷雾剂治疗AR的疗效观察[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6,12(6):432~435.

  [17]Schoenwetter WF. Allergic rhinitis: epidemiology and natural history [J].Allegy Asthma Proc, 2000, 21(1): 1~6.

  [18]Norris AA. Pharmacology of sodium cromoglycate[J]. ClinExp Allergy, 1996, 26(Suppl 4): 5~7.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