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针刺;平衡阴阳法;脑卒中;痉挛性运动障碍
脑卒中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的疾病,特别是脑卒中所致的偏侧肢体运动障碍,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脑卒中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多在脊髓休克期后出现肌张力过度增高,肌肉痉挛,严重妨碍了肢体功能活动的完成,直接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至影响其生活质量。笔者采用平衡阴阳法针刺治疗痉挛性运动障碍30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05年12月-2007年2月期间本院针灸科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1~70岁,平均年龄(60.00±7.58)岁;平均病程(50.90±17.69)d;其中脑梗死25例,脑出血5例。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9.43±9.43)岁;平均病程(49.17±19.75)d;其中脑梗死26例,脑出血4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所有病例经临床和CT/MRI确诊为脑卒中。
1.3 纳入标准
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并经CT/MRI证实的脑卒中患者;年龄40~70岁;病程1~3个月;意识清楚;首次发病或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但无后遗症;偏侧肢体运动障碍伴见肌张力升高,用修改的Ashworth量表评定瘫痪肢体肌张力>0级;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分值在8~28分之间。
1.4 排除标准
帕金森病;既往有脑卒中病史并遗有肌张力增高;合并严重的高血压、冠心病、重症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者;精神病史者。
1.5 中医诊断和辨证分型
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3]执行。
2 观察方法
2.1 一般处理
所有入选患者均按脑卒中内科常规处理,进行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监控、调整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血压、血糖、血脂等;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使用改善脑血循环药物或脑细胞活化剂等。
2.2 治疗方法
2.2.1 治疗组
①取穴:患肢阴侧取极泉、曲泽、大陵、内关、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太溪;患肢阳侧取肩髃、臑会、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承山、丘墟。②方法:选用28号40 mm华佗牌针灸针,先刺阴侧穴,快速刺入,行提插捻转泻法,不留针;再刺阳侧穴,轻轻提插捻转行补法,使其得气,避免强刺激而引起患肢痉挛性抽动,留针30 min。每日针刺1次,每周5次,治疗28 d为1个疗程。
2.2.2 对照组
①取穴:双侧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②方法:予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每日针刺1次,治疗28 d为1个疗程。
2.4 观察指标
2.4.1 痉挛程度的测定
采用修改的Ashworth评分法[4],为统计方便采用计分法。0级:无肌张力增高,0分;Ⅰ级:肌张力稍有增高,受累部位在关节活动范围内被动屈曲或伸展时出现“卡住”和“突然释放”感,或在关节活动范围的最后出现最小的阻力,1分;Ⅰ+级:肌张力稍有增高,表现为轻微的卡住感,并且在剩余的关节活动范围内(1/2ROM)一直伴有最小阻力,2分;Ⅱ级:在大部分关节活动范围内肌张力明显增高,但受累部位被动活动容易,3分;Ⅲ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活动困难,4分;Ⅳ级:受累部位僵直于屈曲或伸展位,5分。每次痉挛程度的测定做5次,取平均值,排除评定时的各种干扰因素。
2.4.2 肢体运动功能的测定
采用Fugl-Meyer评价法[5]评定患侧上下肢运动功能。
2.4.3 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评定
采用Barthel指数分级法[4],该量表包括10项指标:大便、小便、吃饭、修饰、用厕、穿衣、转移、活动(步行)、上下楼、洗澡。
所有评定工作由同一医师进行。治疗第1天评定上述指标后即开始治疗,并于治疗28 d再次评定上述指标以判定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2.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x±s或百分位数法表示,对于2组之间的均数比较,符合参数检验标准者,可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者采用非参数分析。其中,两个独立样本检验选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选用χ2检验。使用SPSS13.0数据统计包进行处理。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见表1~表3)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Ashworth量表评分值(略)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量表评分值(略)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值(略)
4 讨论
阴阳失衡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最基本的病机。《医方类聚·卷之十三·诸风门一》曰:“夫中风者,皆因阴阳不调,脏腑气偏,营卫失度,气血错乱……风邪之气乘虚而中人也。”可见,中风病总的病机是阴阳失衡、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中风后痉挛状态也是阴阳脉气失衡所致。如《难经·二十九难》曰:“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指出肢体痉挛状态是由于阴阳跷脉脉气失衡,而出现肢体阴、阳侧或拘急或弛缓的不平衡。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临床以阴急阳缓为主要表现,故需泻阴补阳。本观察以肢体局部取穴为主,对于阴经穴行强刺激以达泻阴经作用,针刺阳经穴采用弱刺激以达补阳之功。诸穴相合,以达到平衡阴阳的功效。
本观察结果表明,平衡阴阳法针刺组在降低肌张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的作用优于对照组。提示我们在痉挛性运动障碍的针灸治疗中,只要紧扣阴阳失衡的病机,在平衡阴阳的治则下辨证施治,可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382.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59.
[5] 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