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健脾益肾活血方;痛风;早期肾损害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痛风肾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其中以中、老年男性发病率较高。自2003年始,笔者运用健脾益肾活血方治疗本病5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来自本院2003-2007年门诊,分为2组。治疗组52例,男性48例,女性4例;年龄(56.2±13.2)岁;病程2~14年,平均5年;其中四肢关节肿痛50例,夜尿增多36例,水肿15例,腰部酸痛28例,合并肾结石11例。对照组48例,男性45例,女性3例;年龄(55.8±13.4)岁;病程2~13年,平均5.4年;其中四肢关节肿痛42例,夜尿增多38例,水肿12例,腰部酸痛27例,合并肾结石11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血尿酸、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酶、尿β2-微球蛋白(β2-MG)等经T检验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1977年制定的原发性痛风诊断标准[1]。痛风早期肾损害的选择标准为:在确诊为原发性痛风基础上,具备下列1项或以上者:①尿常规尿检正常,而尿mAlb>22.5 mg/L、尿β2-MG>0.29 mg/mL、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20 U/g·Cr;②血肌酐(Cr)<123 μmol/L,尿素氮(BUN)<7.1 mmol/L。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健脾益气活血方(党参、炒白术、薏苡仁、肉桂、炒扁豆、山茱萸、山药、茯苓皮、丹参、益母草、萆薢、土茯苓、威灵仙、广地龙、川牛膝),每日1剂,水煎分服。
对照组采用别嘌醇片口服,0.1 g/次,3次/d。
2组患者均采用低嘌呤饮食;多饮水,每日2 000~3 000 mL;碱化尿液,口服小苏打,每日3次,每次1 g;并注意防寒,适度运动。4周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血尿酸、Cr、BUN及尿mAlb、β2-MG、NAG的变化。
1.5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恢复正常;临床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尿酸、肾功能正常,尿mAlb、β2-MG、NAG等指标2项以上明显下降;临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各项实验室指标无变化甚至加重。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的数据采用T和Ridit检验,利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
(见表1~表3)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尿β2-MG变化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下同)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mAlb、NAG变化比较(略)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SCr、BUN变化比较(略)
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痊愈15例(28.84%),临床显效13例(25.00%),临床有效17例(32.69%),无效7例(13.46%),总有效率86.53%。对照组:临床痊愈8例(16.66%),临床显效11例(22.91%),临床有效15例(31.25%),无效14例(29.16%),总有效率70.8%。经Ridit检验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2组总体治疗经Ridit检验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
3 讨论
痛风是一组异质性疾病,是由于遗传和(或)获得性引起的尿酸排泄减少和(或)嘌呤代谢障碍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间质性肾炎等;后期逐渐发展而影响到肾脏,造成患者极大痛苦。现代医学认为,高尿酸血症是本病的发病基础,当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髓质、乳头和锥体时,引起肾小管-间质的炎症反应,出现小管性蛋白尿,继而引起间质性纤维化,肾小动脉硬化而出现小球性蛋白尿,最终导致肾功能不全。然而,由于临床上早期患者以关节症状为主,相关肾损害的症状较少,多数患者在出现明显蛋白尿甚至终末期肾脏病时才被发现,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如何对痛风早期肾损害进行防治,延缓其肾脏损害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西医治疗多采用排尿酸、抑制尿酸合成等方法降低血尿酸,减少尿酸对肾脏的进一步损害,从而达到防治肾损害的目的。但临床发现,许多病人在血尿酸完全正常后,其尿mAlb的排泄并未减少,且常用的别嘌呤醇、痛风利仙、丙磺舒等药物,长期使用有损害肝肾功能、抑制骨髓、严重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停药后血尿酸极易反跳,并不能有效地改善肾损害,不能改变胶原代谢抗肾纤维化,对防治痛风性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很大的局限性。
中医痛风一名,在古代或称“痹”,或称“历节”,或谓“痛风”。在《内经》、《金匮要略》、《格致余论》等书籍中,有许多记录与现代的痛风病相类似,其发病基础为脾肾不足,湿瘀互结而成。现代人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饮酒,致使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凝滞关节;加之外受风寒湿热之邪,阻痹关节,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阻,结而为病。痛风日久,留注于肾,损伤肾之精气,使肾脏失其蒸腾气化之司,发为此病。因此,本病的基本病机以脾肾不足为本,湿瘀互结为标,故以健脾益肾活血方治疗。所用方药,既紧扣病机,又兼顾标本。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本方不仅能减少血尿酸的含量而且能显著改善肾脏对尿mAlb、尿酶的排泄作用,延缓肾损害的进展,从而达到病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Waiiace SL,Robinson H,Massi AT,et al. Preliminary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acute arthritis of primary gout[J]. Arthritis Rheum,1977,20(5):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