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益气活血利湿方;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多种心脏病发展到后期的最终结果,属于中医“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冠心病是引起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笔者自2002年6月-2008年6月运用益气活血利湿方为主加减,从气、血、水三方面入手,以调节其升降失调为枢机,攻补兼施,配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衰4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诊断参照《心血管疾病诊疗指南》[1]。90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46例;年龄54~85岁,平均68岁;稳定型心绞痛(SA)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24例,心功能Ⅱ~Ⅳ级(NYHA)。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硝酸酯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强心等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自拟益气活血利湿方:生黄芪20~40 g,党参10~20 g,焦白术15~30 g,丹参15~20 g,川芎10~20 g,生三七粉(冲服)3 g,益母草10~20 g,汉防己10~20 g,桑白皮10~20 g,葶苈子10~20 g。每日1剂,由本院煎药室煎煮取汁,早晚2次分服,每次100~250 mL。兼痰浊者加瓜蒌10~15 g和(或)制半夏10~20 g;兼阳虚寒凝加制附子10~15 g;兼阴虚加麦冬10~20 g和(或)生地黄10~15 g;兼气滞加陈皮10~15 g和(或)檀香10~15 g;水肿甚者加猪苓10~15 g和(或)泽泻10~15 g。2组均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记录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分级变化。②治疗前后采用多普勒超声观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其6 min步行距离,利用Hotler记录24 h内心肌缺血的发作次数(以ST段压低≥1 mm,持续≥1 min作为1次发作)。
1.4 疗效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改善或加重,心功能无改善,甚至加重或死亡。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均应用SPSS统计软件计算。
2 结果
(见表1~表3) 表1 2组心衰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下同)表2 2组心衰患者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比较[例(略)]表3 2组心衰患者心功能及心肌缺血改善情况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心衰属临床常见危重症,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现代西医治疗由于药物使用的局限和由此带来的不良反应,往往难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弥补了西医药之不足,提高了最终的疗效。
中医学认为,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减退多属气虚、阳虚,气虚和阳虚不仅在于心,还涉及脾、肾,脾主运化,肾主水,因而心衰多伴水停。临床也有阴血不足,不能荣养心脉,而致心功能减退者。慢性心功能不全因其病程长,在病理发展过程中,因心气不能主血脉,多有瘀血滞脉、瘀血不利化水的病理改变。冠心病心衰的基本病机是心气亏虚,帅血无力,水湿内停,血脉瘀阻;气虚是本,水湿、血瘀为标。治疗以益气活血利湿法贯穿始终。因而我们拟益气活血利湿方,予黄芪、党参补益心气、扶正固本,气足血行;丹参、川芎、生三七粉、益母草活血化瘀、疏通经脉;焦白术健脾利湿;汉防己、桑白皮、葶苈子利水消肿。诸药合用,使血脉流通、瘀散肿消。配合西药能较好改善心衰的症状和体征,从而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马业新,曾和松.心血管疾病诊疗指南[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