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肝肾阴虚是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基础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2742 日期:2025-08-20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肝肾阴虚;发病机制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治疗效果欠佳,预后极差。目前,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手段仍以早期手术为主,但大多数肝癌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的中医药治疗在控制肝癌病情发展、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已广泛应用于肝癌手术、放疗、介入以及射频等综合治疗。但目前中医对于肝癌病因病机及其演化规律尚缺乏统一的认识,严重影响了临床与学术交流。笔者基于中医“正虚致癌”、“肝体阴而用阳”、“肝肾同源”以及“肾为先天之本”等理论,提出肝肾阴虚是肝癌发病基础的假说。

  1 正虚与原发性肝癌

  中医理论认为,正气虚是肿瘤发病的基础。《灵枢》有“壮人无积,虚人有之”,《诸病源候论》记载“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腑脏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腑脏之气所为也”,《医宗必读·积聚》认为“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就原发性肝癌而言,由于缺乏系统的解剖学知识,古人对该病的认识比较模糊,而以“肝积”、“肥气”、“积气”、“积聚”、“臌胀”、“黄疸”、“癥癖”、“癖黄”、“痞气”等不同病名加以描述。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记载“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微缓为水瘕痹”;《难经·五脏攸分》有“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痃疟,连岁不已”;《济生方》描述为“肥气之状,在左胁下,覆大如杯,肥大而似有头足,是为肝积”;《圣济总录》谓“积气在腹中,久不瘥,牢固推之不移者,癥也,饮食不节,致脏腑气虚弱,饮食不消,按之其状如杯盘牢结,久不已,令人身瘦而腹大,至死不消”。目前,对于原发性肝癌的病机多责之于正虚、气滞、血瘀、痰凝与湿阻,由于气滞多与情志或气机有关,而瘀、痰、湿则皆系没有生命的病理产物;但肿瘤并非死的病理产物,而系突变的细胞,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增殖、转移,并不受细胞内在抗癌机制的调控。因此,我们认为,原发性肝癌病机主要与正虚相关,治疗上宜多扶正,正如《景岳全书·积聚》所谓“若此辈者,无论其有形无形,但当察其缓急,皆以正气为主”,此即“养正积自除也”。

  2 肝肾阴虚与原发性肝癌
  
  正气在中医里有气血阴阳之分,肝体阴而用阳,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谓“肝为厥阴,中见少阳,且有相火寄其中,故《内经》名为将军之官,其性至刚也”。肝在功能上主疏泄,故肝气常郁而肝阳常亢,唯阴血常虚。其“血”与现代医学的“血”差异不大,为肝脏及其他脏器提供物质支持,肝特异性不强,因此,可以认为肝阴是肝脏功能的基础,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在肝病治疗上亦多柔润养本,叶天士谓“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养肝之本,即可柔肝之用”。中医还有“乙癸同源,肝肾同治”的理论(《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认为肝肾母子相生,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事实上,很多补肝阴中药也具有补肾阴之功,如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等。另外,肾为先天之本,可以认为与染色体相关;肝脏的功能由肝细胞完成,而肝细胞则由功能基因表达从而行使功能,因此,在理论上可以认为肾阴与染色体及基因序列相关,肝阴与肝细胞基因表达有关,在病理条件下,肝肾阴虚可导致肝细胞基因突变、表达异常,致使肝细胞异常增殖,日久引发肝癌。研究也表明,肝肾阴虚是肝癌的基本证型[1-2]。虽然肝癌在临床可以见到气虚、血虚等虚证的表现,但都属于肝癌发展的结果,而非肝癌发病的原因。因此,可以认为肝肾阴虚是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基础,并贯穿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此即正虚致癌在本病中的具体体现。这里的正气可以理解为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在整体层面可能与免疫相关,而在细胞层面可能与细胞内在的抗癌能力相关[3-4]。有关药物研究也表明,运用滋补肝肾中药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5-6]。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无论是现代医学研究(包括机理和药物研究),还是根据中医理论,都可以认为肝肾阴虚是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基础。认清这一点,将有助于指导临床更好地治疗本病。

参考文献


  [1] 侯风刚,凌昌全,赵 钢,等.原发性肝癌中医基本证候临床分布状况调查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2):22-23.

  [2] 方肇勤,李永健,管冬元,等.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标准的建议[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5):11-13.

  [3] Collado M, Blasco MA, Serrano M. Cellular senescence in cancer and aging[J]. Cell,2007,130(2):223-233.

  [4] Hornsby PJ. Senescence as an anticancer mechanism[J]. J Clin Oncol,2007,25(14):1852-1857.

  [5] Zhang M, Chen H, Huang J, et al. Effect of 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 on human hepatoma QGY7703 cells:inhibition of proliferation and induction of apoptosis[J]. Life Sci,2005,76(18):2115-2124.

  [6] 何彦丽,应 逸,许艳丽,等.枸杞多糖对荷瘤小鼠肿瘤微环境T淋巴细胞亚群及树突状细胞的影响[J].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5):374-377.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