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枢机不利论治内伤基础上外感发热体会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2694 日期:2025-08-19 来源:论文网

     作者:张永生,程锦,柴欣楼,姜良铎

【关键词】 枢机不利;内伤;外感发热

外感热病在发生发展转化过程中,除具有一般规律外,更具有其个体化表现,内伤基础的存在常常导致外感热病的非典型性与复杂性,呈现显著的个体差异性与复杂的临床证候。因此,外感病与内伤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深刻认识外感病的内伤基础,认识内伤病证与外感病证的相互影响,不仅对外感病的辨治有重要意义,对内伤病证的辨治也有一定的价值。因而在决定治法时,必须从整体入手,联系病因病机,综合施治,才能执简驭繁,获得良好疗效。笔者临证运用上述理论经治1例患者获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

  患者,男,66岁,于2007年9月12日因“反复发热20余天”来本院就诊。自诉于8月23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每于下午5点到夜里10点间出现体温升高(最高39.3 ℃),曾于本院发热门诊就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升高,胸片未见异常,给予口服解毒清肺饮、瓜霜退热灵,静点左氧氟沙星抗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8月29日于某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仍高,先后给予头孢呋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莫西沙星等多种抗生素治疗2周余,发热症状仍不缓解,并伴有周身无力,偶有咳嗽少痰,再次前来本院住院治疗。症见:午后发热(最高38.5 ℃),偶有咳嗽,咳少量白痰,头身痛,时时恶风,周身乏力,动则大汗出,口干不欲饮,口苦,无鼻塞流涕,无咽痛咽痒,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纳差,腹满不适,小便可,大便3 d一行。否认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及其他传染病史,无毒物接触史。查体:面色稍白,形体偏胖,全身皮肤黏膜无出血及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廓对称,两肺叩诊清音,呼吸音粗,两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叩诊心界向左下略扩大,心率7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及病理性杂音,腹部膨隆,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肝颈静脉回流征(-)。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白细胞14.6×109/L,中性粒细胞76.0%,红细胞4.26×1012/L,血红蛋白122 g/L,血小板166×109/L,C-反应蛋白(CRP)160.0 mg/L,血沉99.00 mm/h。生化、抗结核抗体、结核菌素实验、抗核抗体谱、支原体、衣原体抗体、HIV、胸片、腹部CT等各项检查均无明显异常。

  分析:乍见患者,精神倦怠,两目少神,时值白露,天气尚不甚凉,却欲多加衣被,并以毛巾裹头。追问起病,诉发病前一夜彻夜玩牌,有劳累诱因。但详查舌脉后发现,舌黯红,苔薄白、根部稍腻,且舌下脉络迂回曲张,可以判断血瘀由来已久;脉象为左脉弦滑偏沉,右脉虽滑却略细、重按无力,为内有虚损之象。因此,本案并非单纯外感发热,而是在起病之前已有气虚、血瘀宿根。患者平素乃气虚、血瘀体质,本次发病因劳累导致卫表不固,感受外邪,束于肌表,营卫不和,邪气与正气相搏而发热,营卫不和乃汗出,卫气不用则恶风,时时恶风、身痛汗出,当属营卫不和,风寒束表;而口苦、咽干,则为少阳枢机不利表现;纳差腹满、便行不畅亦为疏泄不利之候。可见,本证属气虚血瘀,营卫失调,兼有少阳枢机不利。《伤寒论》有云:“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体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故以柴胡桂枝汤加减,佐以解表通腑之品。方药用:柴胡15 g,桂枝12 g,黄芩15 g,姜半夏10 g,赤白芍各12 g,党参20 g,生姜30 g,大枣30 g,炙甘草6 g,知母、贝母各15 g,紫苏叶15 g,荆芥10 g,白芷10 g,熟大黄6 g,芒硝3 g,瓜蒌30 g,丹参15 g。每日1剂,水煎服。服法:服药后啜热稀粥,使遍身微微汗出,忌食生冷、油腻、粘滑。法同桂枝汤。

  上方连服7剂后,患者体温开始下降,最高为37.5 ℃,发热时间缩短为下午2-5点;恶风、周身酸痛好转,食欲有所恢复,寐可;但出现口干少津、小便黄、大便干、舌黯红、苔薄黄、脉弦滑略细等阴伤表现。此时营卫不和已解,而风寒之邪日久入里化热,热邪耗气伤阴,“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针对本病故有病机,此时改以益气养阴为主。大便不畅乃示腑实未解,故佐以通腑泻热、活血化瘀。方药用:党参15 g,紫苏叶15 g,北沙参15 g,玉竹15 g,白薇10 g,丹参15 g,葛根15 g,石斛10 g,青蒿15 g,地骨皮15 g,杏仁10 g,谷麦芽各15 g,熟大黄9 g,生大黄(后下)3 g,芒硝6 g,生白术15 g,枳实15 g。每日1剂,水煎服。

  上方连服4剂,患者发热明显减轻,体温最高为37.0 ℃,口干少津、大便干等症状消失。再继服本方3剂后体温波动于36.0 ℃上下,乏力汗出、恶风怕冷明显减轻,无口干口渴,无咳嗽咳痰,无头晕头痛,纳眠可,二便调。针对本患者主要是血瘀兼有气虚所致,故此时在治疗上当以培本补气为主,同时将活血化瘀贯穿始终。故以下方收尾:党参15 g,丹参15 g,北沙参15 g,知母、贝母各10 g,谷麦芽各15 g,仙鹤草30 g,十大功劳叶15 g,白茅根、芦根各15 g,防风6 g,炒白术10 g,生黄芪10 g。每日1剂,水煎服。随访未再复发。

  2 体会

  本案患者此次入院,辅助检查提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RP、血沉等偏高,说明有感染存在,但针对感染使用一系列抗生素后,发热未缓解,血象未下降,治疗效果不佳。中医认为,发热首先应辨外感和内伤。经四诊合参,尤其详查舌脉后发现,此患者素体血瘀兼有气虚,复感外邪,内伤因素与外感因素相互影响,治疗时不能将二者孤立划分。
  
  因此,具体药物的拿捏亦要从多角度考虑。首诊方药是针对表症为主,在柴胡桂枝汤的基础上,啜热稀粥为法桂枝汤证,借水谷精微充养中焦,有助发汗,驱散外邪,使津液得通,营卫和谐。同时加用瓜蒌、熟大黄、芒硝等泻下之品,通腑泄热;加荆芥、白芷疏散之剂,使郁热得散,表邪得解;并在此基础上佐以丹参活血化瘀,着眼于素体血瘀之本。而经治疗患者表邪已去,营卫得解,故次诊方药针对热邪伤阴,重在滋阴清热,所谓“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同时加大通腑泄热力度,在泻法的使用上,做到腑气通则气机宣畅,邪有出路,以泻代清,同时谨察病机,防止表邪内陷;方中葛根开提津气,并继用丹参活血化瘀。患者体温得以逐步下降,遵“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故在三诊方药中继续将活血化瘀贯穿始终,同时用益气补虚之品培扶正气,以玉屏风散固护卫气收功。纵观本案最重要的两点,一是谨察病机,从最初的营卫不和到热邪伤阴,直至最后的气阴两伤,余邪未清,都是以少阳枢机不利、三焦经络不通为其根本主线;二是着眼患者气虚血瘀之本,虽有外感却不忘其内伤,一旦患外感病,这种体质因素即显示出它的特征。这是审证求因时必须高度重视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提高疗效,从而心中有数,达到令人满意的疗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