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凤珍,Naomi,赵晓威,魏文斌,梁碧艳,王健,陆嘉明,周俊,刘颖,邹雯
【关键词】 艾滋病;广安颗粒;艾宁颗粒;中医药疗法;坦桑尼亚
自1987年至今,中坦合作运用中医药治疗逾千例、上万人次艾滋病毒(HIV)感染及艾滋病(AIDS)患者,特别是2004年在坦桑尼亚抗病毒药治疗推广之前,中医药治疗对坦桑尼亚HIV/AIDS患者提供了大力支持和帮助。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初步掌握了HIV/AIDS发病及演变规律,总结出清热解毒、清化湿热、疏利化浊、凉血化瘀、补益气血、益气养阴、健脾补肾等一系列中医治法,进行了多种中药复方治疗观察。现将承担第七阶段合作(2006年10月-2008年6月),运用中医药治疗HIV/AIDS患者45例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45例HIV/AIDS患者来源于坦桑尼亚莫西比利国立医院门诊,经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印迹法确诊HIV抗体阳性;其中37例配偶HIV抗体(+)或死于AIDS,1例血源传播,其余感染途径不祥。
HIV感染者30例,由流氏细胞仪方法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其中男性9例,女性21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29岁,≥50岁6例,40~49岁13例,<40岁11例;首次检测HIV抗体阳性时间≥15年6例,10~14年9例,5~9年6例,<5年9例。观察期间,所有患者均出现疟疾发作,急性痢疾1例,陈旧性肺结核5例,卡氏肺囊虫肺炎1例,肺部真菌感染1例,呼吸道感染8例,支气管哮喘2例,食管与胃部病变6例,慢性腹泻2例,皮肤病变11例,神经病变5例,胸壁脓肿1例,贫血12例,高血压病2例,糖尿病1例,心功能不全1例,肝功能异常2例,功能性子宫出血1例,单纯性甲状腺肿大2例。进入AIDS期2例,中断脱落3例,观察时间<6个月者3例,完成6个月以上观察共24例。
AIDS患者15例,由流氏细胞仪方法检测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其中男性5例,女性10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28岁,≥50岁5例,40~49岁7例,<40岁3例;首次检测HIV抗体阳性时间≥10年7例,5~9年6例,<5年2例。观察期间,15例均出现疟疾发作,肺结核2例,卡氏肺囊虫肺炎3例,支气管哮喘1例,皮肤病变7例,神经病变3例,贫血6例,高血压病1例,糖尿病1例。中断脱落2例,观察时间<6个月者1例,完成6个月以上治疗观察共12例。
2 治疗方法及疗程
30例HIV感染者服用中药广安颗粒(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内制剂),12~24 g/次,2次/d。15例AIDS患者,8例服用中药广安颗粒,24 g/次,2次/d;7例服用中药艾宁颗粒(上海三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临床试验批号:2005L01872), 10 g/次,2次/d。根据病情允许进行中药饮片,或颗粒剂,或中成药辨证或对症补充治疗,合并严重细菌或真菌、疟原虫感染者,结合必要的抗生素及抗真菌药、抗疟药治疗。30例HIV感染者,观察疗程完成18个月者10例,12个月者2例,6~9个月者12例,<6个月者(新入与中断病例)6例。15例AIDS患者,观察疗程18个月者2例,12个月者6例,6~9个月者4例,<6个月者3例。
3 观察项目与方法
疗效指标主要包括CD4+、CD8+ T淋巴细胞计数、血色素、体重、疟疾发作频度;安全指标主要包括肝、肾功能。观察时点为疗后6、12、18个月。CD4+、CD8+ T淋巴细胞计数采用美国BD FACSCalibur公司流式细胞仪;疟疾发作积分方法:近3个月无发作计0分,发作1次计1分,发作2次计2分,发作3次以上计3分。
4 结果
4.1 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
完成6个月以上治疗观察的24例HIV感染者,疗前CD4+ T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正常值范围410~1 590/μL)者11例,计数<410/μL者13例。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30%者10例,占41.67%;稳定者(上升或下降<30%)10例,占41.67%;下降≥30%者4例,占16.67%。疗前CD8+T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正常值范围190~1 140/μL)者15例,计数>1 140/μL者9例;疗后CD8+ T淋巴细胞计数正常者12例,计数>1 140/μL者12例。
完成6个月以上治疗观察的12例AIDS患者,疗前CD4+ T淋巴细胞计数≥100/μL者9例,计数<100/μL者3例。疗后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30%者3例,占25.00%;稳定者3例,占25.00%;下降≥30%者6例,占50.00%。疗前CD8+ T淋巴细胞计数正常者6例,计数>1 140/μL者6例;疗后CD8+T淋巴细胞计数正常者5例,计数>1 140/μL者7例。
4.2 疟疾发作频度
24例HIV感染者疗前疟疾频度积分和为17分,疗后积分和为9分,疟疾发作呈下降趋势;12例AIDS患者疗前疟疾频度积分和为13分,疗后积分和为13分,治疗前后无变化。
4.3 血色素与体重变化
24例HIV感染者疗前血色素正常者12例,疗后正常者13例;12例AIDS患者疗前血色素正常者6例,疗后正常者3例。24例HIV感染者疗后体重稳定者15例,上升≥5%者4例,体重稳定和上升者共19例,占79.17%;下降≥5%者5例,占20.83%。12例AIDS患者疗后体重稳定者9例,上升≥5%者1例,体重稳定和上升者共10例,占83.33%;下降≥5%者2例,占16.67%。治疗前后检测结果见表1、表2。表1 24例HIV感染者血色素、体重治疗前后变化(略)表2 12例AIDS患者血色素、体重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略)
4.4 肝、肾功能变化情况
24例HIV感染者疗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升高各1例,治疗前后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高于正常者3例;12例AID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LT均正常,治疗前后血清AST均异常者1例,疗前血清Cr异常者1例、疗后异常者1例。治疗前后检测结果见表3、表4。表3 24例HIV感染者血清ALT、AST、Cr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略)表4 12例AIDS患者血清ALT、AST、Cr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略)
5 结论与讨论
本阶段临床观察初步反映坦桑尼亚HIV感染特点,一是性接触传播为主,二是多数合并疟疾感染,并反复发作。本阶段完成6~18个月中药治疗的24例HIV患者观察显示,CD4+上升与稳定者总计20例,达83.33%,表明中医药对HIV感染人群具有一定提高和稳定免疫功能作用;患者体重上升或稳定人数19例,占79.17%,疟疾发作频度积分有所下降,表明中药对HIV感染者具有一定改善体质、减少合并感染的作用。完成6~18个月中药治疗12例AIDS患者观察显示,CD4+上升与稳定者总计6例,占50.00%,表明中医药对AIDS患者具有一定的稳定免疫功能作用;体重上升或稳定10例,占83.33%,表明中医药具有一定改善体质作用。HIV感染者与AIDS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均无显著变化,表明中医药治疗HIV/AIDS具有安全性。
自2004年底坦桑尼亚推出国家免费为AIDS患者提供抗病毒药以来,AIDS患者病死率逐年下降,但由于种种原因,HIV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本观察显示异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由于抗病毒药有严格的应用指征,大量HIV感染人群成为针对性治疗盲区;而抗病毒药明显的不良反应,使部分AIDS患者难以耐受而放弃,也成为针对性治疗盲区。然而,中医药通过解毒化湿、凉血散瘀、补益气血或气阴、健脾补肾等治法,实现改善患者整体状态,包括提高和调整免疫功能、减少多种机会性或继发性感染等,达到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功效。本观察表明,中药辨证治疗HIV/AIDS患者具有一定提高和稳定免疫功能作用,尤以HIV感染人群明显;同时,对HIV/AIDS患者有改善体质、减少继发感染的作用;并且对肝、肾功能无损害。由于HIV感染一旦进入AIDS阶段,患者体内HIV病毒复制急剧增加,免疫功能极度衰竭,单独采用中药对AIDS患者免疫功能虽有一定稳定作用,但整体疗效尚不显著。中药联合抗病毒药疗法在抑制病毒、改善免疫功能、减缓抗病毒药毒副反应等方面可能实现互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