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针和康复治疗脑卒中83例疗效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2287 日期:2025-08-15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电针 康复疗法 脑卒中

  2002-2005年,笔者运用电针和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83例,并与内科常规治疗的80例作对照,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63例均为本院门诊或住院患者,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诊断标准[1],并具备下列条件:①经颅脑CT或MRI确诊脑出血或脑梗死;②神志清晰或哥拉斯哥昏迷评分(GCS)&>9分;③病情稳定,生命体征正常;④年龄为32~75周岁;⑤无严重心、肝、肾疾病,无结核、恶性肿瘤及严重失语,依从性较好。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基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1 2组基本情况比较(略)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和康复治疗。

  2.1 内科常规治疗

  脑梗死患者应维持呼吸道通畅,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保证营养,控制血压、血糖,脱水控制脑水肿以及溶栓、抗凝等;脑出血患者应保持安静,保持呼吸道畅通,吸氧,保证营养,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控制血压,脱水控制脑水肿,必要时应用止血药物及抗感染药物;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酌情使用降压药物、脱水药物、抗纤溶药物及钙通道阻滞剂。

  2.2 运动疗法

  早期:良肢位摆放、体位变换及被动关节运动。恢复期:主要是床上翻身训练、桥式运动、坐位平衡训练、坐-卧位转换训练、坐-站位转换训练、站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及上下楼梯训练,上肢的功能训练、下肢在不同体位下的控制能力训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酌情加以选用。每天上、下午各1次,每次40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

  2.3 作业疗法

  早期:主要是体位的变换和良肢位的摆放。恢复期: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如砂磨板和桌上游戏,制作并佩带分指板、拧龙头、拧螺帽;保持正确的轮椅坐姿和椅坐姿;功能性运动训练,如患肢负重训练、桌上推球活动、桌上推动圆柱体活动、地上推动巴氏球活动、水平面及垂直面下的木钉盘活动、简易印刷作业、利手交换训练和文字书写能力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如穿衣、进食、个人卫生训练;手指精细活动训练,如捡豆、和面、编织刺绣、拼图、打字等;协调平衡训练,如踏缝纫机、拉锯、打保龄球;认知功能训练,如提高记忆力、表达力、计算力、理解力的作业训练,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酌情加以选用。每天上、下午各1次,每次40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

  2.4 电针

  取穴: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口角歪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曲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足内翻加绝骨、纠内翻、丘墟透照海;足下垂加解溪、胫上(经外奇穴,位于解溪上1寸处);手握固不开加外劳宫、中渚、合谷透后溪;言语不利加廉泉、哑门、通里。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取1~3寸26~28号毫针直刺。其中内关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1~3 min;足三里、三阴交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余穴采用常规刺法,平补平泻。针刺得气后,主穴接通G-6805型电针治疗仪,电流强度以患者轻松耐受为度,治疗20~30 min,余穴每5 min行针1次。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

  3 疗效评定方法

  治疗前后分别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中国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此项工作由不参与治疗的康复评定人员负责完成。

  4 结果

  (见表2~表4)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略) 注:2组治疗后比较,t=2.41,P&<0.05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略)注:2组治疗后比较,t=2.88,P&<0.01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略)注:2组治疗后比较,t=2.80,P&<0.01
  
  由表2可以看出,治疗后治疗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电针和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ADL。从表3可以看出,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显示出电针和康复治疗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的作用。从表4可以看出,治疗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电针和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5 讨论

  中医学认为,中风(脑卒中)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各种原因引起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时,则发生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随着医学的发展,其病死率大大降低,但不可忽视的是,存活者中约75%致残,大多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电针治疗中风效果较好,尤其对于神经功能的康复,如肢体运动、语言、吞咽功能等有促进作用[2],这可能与电针能促进相关脑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有关[3]。运动疗法可以有效地维持与改善关节活动范围,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增强平衡能力。作业疗法则将患者在运动锻炼中学得的功能在比较接近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加以应用,改善运动障碍,以逐步适应由病态到常态生活的过渡,帮助其恢复或取得正常的、健康的、独立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能力,减轻苦闷情绪,增强信心,提高生活质量,为回归社会做好准备。本观察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29(6):379-383.

  [2]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9.

  [3] 刘 喆,赖新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成年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3):218.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