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开展中药归经理论实质的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1181 日期:2025-08-04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中药;归经;蛋白质组学

中药归经是用来表示药物作用定位的药性理论。归经理论源于《内经》,成于金元时代,再经后人的不断补充和发展,至明清时代已发展成系统理论,成为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用来指导临床用药。

  目前对中药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处于停滞状态。由于至今对归经理论的认识不尽一致,无统一规范的客观判断标准,加之受到实验技术的限制,所以为从现代实验方法来探求归经的本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笔者在回顾和总结分析了中药归经理论研究方法的现状后,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

  1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方法的现状

  1.1 以药理作用来认识药物的归经

  有人用数理统计分析法分析其药物作用与归经之间的关系,发现中药的归经与它的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1-2]。

  1.2 以有效成分来探索药物的归经
  
  利用有效成分探索中药归经,应用较多的是借助同位素示踪和放射性自显影来观察中药中的某种活性成分在体内脏器的分布特点,以此说明中药活性成分的体内分布与中药归经的关系[3-4]。根据这种研究的结果来推论,中药归经的实质是指药物活性成分在体内某些脏器的高浓度分布。但以成分的脏器分布说明归经的实质则混淆了中医脏腑与解剖脏器在概念与内容上的差别,同时活性成分分布较多的器官,不一定就是该药作用最明显的靶器官。但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值得进一步探索。

  1.3 用中药微量元素研究药物的归经

  微量元素分析法是通过剖析中药中某些特异性元素的浓度,并结合这些微量元素在人体脏腑组织中的分布特点,来实现“归经”,从而发挥疗效,以推测微量元素是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5-7]。

  1.4 从受体学说判断药物的归经受体为首先与药物结合并能传递信息、引起效应的细胞成分,是存在于细胞膜上或胞浆内的大分子蛋白质。最初由Langleg[8]用来描述细胞上可与药物和其它化学信使物质结合并介导效应的化学成分。有人从分子药理的角度理解,认为归经理论可以从现代的受体学说来认识[9]。叶氏[10]也认为,归经与受体学说在强调药物对人体的特殊选择方面是一致的。只是归经主要从药物特性的角度出发,说明它对脏腑经络具有选择性的性能;而受体学说则是从人体组织器官的角度出发,说明它对药物具有特殊的敏感作用。这两种认识方法可谓“异曲同工”。

  1.5 用环核苷酸检测法认识药物的归经
  
  郑氏[11]报道,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是细胞内调节代谢的重要物质,两者具有相互拮抗、相互制约的生物学效应。正常情况下,二者必需维持一定的比例,若比例发生改变(偏高或降低)就会引起机体功能失调而导致疾病,这与中医的阴阳学说非常相似。有人用五味子、鱼腥草、汉防己3味药的水煎剂分别给大白鼠灌胃后,用放射免疫测定技术测定动物脑、肺、心、肝、脾、胃、肾、膀胱8个脏器组织中cAMP、cGMP的水平。实验结果发现,每一种药物对不同脏器组织中cAMP、cGMP水平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这表明cAMP、cGMP的浓度变化能在一定程度反映药物对某脏器组织的选择性作用。经统计分析还发现,cAMP、cGMP浓度以及cAMP/cGMP值有显著变化者之相关脏器,与各药归经的关系非常密切[12]。
   
  最近,王氏[13]将麻黄、丹参、葛根、大黄给动物分别灌胃,通过测定动物心脏、肝脏等10种组织脏器中环核苷酸水平的变化,观察比较中药对组织选择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给动物连续灌服麻黄等中药后,动物各组织脏器环核苷酸含量明显不同;在所测定的10种组织中,有9种组织受到麻黄的明显影响而出现cAMP/cGMP比值显著升高或者降低;而受丹参影响的组织仅有3种;葛根和大黄对组织环核苷酸的影响介于两者之间。

  2 目前研究方法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

  综观以上各种研究和实验方法,其思路可概括为两大类:一是根据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及其作用部位研究中药的归经,主要从归经与作用部位、归经与有效成分、归经与微量元素、归经与体内代谢等方面着手,运用同位素示踪、放射自显影、微量元素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二是根据药理效应,选定某些特异性的药理观察指标研究中药的归经,主要从归经与药理药效、归经与受体、归经与环核苷酸等方面着手进行。这些研究方法和思路各有所长,有可取之处,但也有不足之处。

  2.1 可取之处

  在这些方法中,取各组织脏器作为观察材料是可取的,因为归经的“经”并非单纯的经络或经脉之意,而是带有药性理论特色的方向、部位的概念,是部位和功能的综合。正是由于大家知道中医的脏腑不同于解剖学上的脏器,所以才选择各组织脏器作为观察对象,去寻找药物发挥主要作用的部位,因为药物被机体吸收后,总要落实到相关的组织脏器才能发挥其药理作用。

  2.2 不足之处

  已知药物有效成分分布得较多的脏器,不一定就是作用最明显的靶器官,故仅从分布难以阐明药物发挥疗效的部位。

  所检测的药物是主要活性成分,但不是唯一的活性成分,其分布不能代表所有活性成分的分布。

  中药归经是从疾病对药的治疗反应中总结出来的,而大多实验所用都是生理状态下的动物,这就不能准确地反映药物在病理状态动物体内的作用过程。

  最重要的问题是有些实验方法有悖于中医的归经理论。中医传统理论认为:一种药物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经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是为归经;根据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各有偏重,将其归纳总结,使之系统化,便形成归经理论。
   
  很明显,这里讲的应是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效应而不是药物的分布。目前的研究方法大都是从观察药物有效成分的分布着手。从归经理论的定义来看,应从药效学观点出发观察药物的归经问题才符合中医归经理论。在这一点上,其实人们早已认识到了,只是由于研究技术的限制,即使目前有人从药效反应来研究药物归经问题,也只能是观察几个功能指标,而不可能观察药物对机体产生的全部效应。

  3 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如何做到全面地观察中药对机体各部位产生的效应,并从中发现潜在的规律,从而阐明归经理论的科学内涵是中药归经理论研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回顾和总结分析他人所做的有关研究工作之后,根据中药作用机制的特点和归经的定义,笔者提出一个假说,并根据这一假说,结合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设计了新的研究方案,使较全面地观察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效应成为可能。

  3.1 中药的作用特点决定其效应可能发生在机体任何组织脏器中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单味药材就是一个化学分子库,虽然不是所有化学成分都是有效成分,但在发挥作用过程中是一个涉及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过程,因而其效应可能发生在机体任何组织脏器中,所不同的是在有的组织脏器中其效应较强,有的较弱。

  3.2 其药效最终作用结果是影响机体蛋白质表达,且效应越强,蛋白质表达变化越大
  
  从中药治疗疾病的机理来看,中药治疗疾病不是单纯强调以药物去直接对抗致病因子,重点在于调整机体功能状态,发挥机体抗病能力。中药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进入人体发挥作用,必然会引起从遗传信息到整体功能实现中的分子、细胞、器官、整体多个层面的结构与功能状态的改变,调节这些层面的结构与功能的本质是基因,其药效最终作用结果是影响机体蛋白质表达,因此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效应能从蛋白质表达的变化反映出来,药物对机体某组织脏器产生的效应越强,其蛋白质表达应变化越大。

  3.3 根据中药作用机制的特点和归经的定义,提出假说
  
  由此,根据归经的定义和中药作用机制的特点,我们提出假说:归某经的药物对机体产生明显效应的组织脏器应当具有一定的共性,其效应的强度与该组织脏器蛋白质表达差异的数量有关,即效应越强,蛋白质表达差异的数量越多,反之亦然。

  3.4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的出现,使验证这一假说成为可能
  
  蛋白质组学是一门对某一生物或细胞在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表达的所有蛋白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科学。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以其特有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在解决生物学重大问题上已显示出其强大的威力。全世界的科学家正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来解决用传统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14]。同样,将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运用到药物归经理论研究中,可能会发现归经的潜在规律和本质,从而对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带来重大的突破。蛋白质组学集生物技术、分析技术、信息技术和材料技术等的精华,采用大规模、高通量、高速度的技术手段,通过研究基因所表达的所有蛋白质表达谱,可以较全面地观察到机体对药物作用产生的蛋白质表达差异,从而为从药效学观点出发研究药物归经的实质与内涵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实验平台。

  4 根据假说,制定研究方法
  
  根据假说,利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我们只要观察药物对机体作用后各组织脏器蛋白质表达差异变化的程度,即可推断出该药物对机体组织脏器产生效应强度的大小。具有相同归经的药物对机体产生较强效应的那些组织脏器就必然有一定的共性,而产生效应强度较大的那些组织脏器就应与该药物所归经络有关。
  
  根据各味中药的归经情况,我们可以有两种研究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点与缺陷。

  4.1 用正常动物为实验观察对象
  
  用正常动物为实验观察对象,所观察的中药可不考虑它的作用与药性,首先选取那些归单一经络的药物,如青葙子、密蒙花、赤芍、月季花、茜草等单归肝经的药物,浮萍、鱼腥草、挂金灯、马勃、苍耳子等单归肺经的药物,仙茅、巴戟天、海狗肾、阳起石、葫芦巴、蛇床子等单归肾经的药物作为观察对象。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所观察的药物归经单一,便于找出其内在的规律。此方法的缺陷是用正常动物为实验观察对象,与用病理状态下的动物相比可能有所差距。

  4.2 以中医证的动物模型为实验观察对象,观察中药在病理状态动物体内的作用过程
  
  这种方法虽然能准确地反映药物在病理状态动物体内的作用过程,但由于作用相同的药物所归经络过于分散,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类药物中存在5味以上归相同经络的药物,例如,平肝熄风类药中羚羊角、石决明、天麻、白蒺藜、贝齿、全蝎和蜈蚣等7味归肝经,祛风湿类药中豨莶草、海桐皮、石楠叶、松节、五加皮和千年健等6味归肝、肾两经,泽兰、荆三棱、蓬莪术、马鞭草、延胡索、姜黄等6味归脾、肝两经,且这几类药物所治疗的相应证候动物模型也不易制造,因此,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以上方法无论选用哪一种,所观察的具有相同归经的药物至少选取5味。每味药给予一组动物,然后取每只动物的肺脏、肾脏、肝脏、脾脏、胃、心脏、睾丸、大肠、小肠以及脑等组织脏器,提取蛋白质做双向凝胶电泳。其蛋白质表达图谱与给水对照组的各个相应组织脏器蛋白质表达图谱相比较,找出表达差异的蛋白质。然后,以表达差异蛋白质数量的多少排列各组织脏器,最后看给予归相同经络几味药的动物各组织脏器的排列顺序是否一致,而给予不同归经药物的动物各组织脏器的排列顺序是否不一致。如果能得到上述结果的话,那么我们就可能找到了归经理论的内在规律和其科学内涵。同时,我们也可得出排列在前面的几种组织脏器与所归的经络有密切关系的结论,这也可为中医有关经络的实质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当然,我们也可能得不到这样的结果,这无非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假说本身不符合归经理论的真实客观情况,因此得不到预期的结果;二是假说正确,只是由于根据临床经验得来的各味药物的归经所属还不够精确客观,因而得不到预期的结果。
  
  在目前中药归经理论研究停滞不前的状况下,迫切需要有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出现。此方法的思路与设计更加符合归经理论的定义,其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的应用是目前从药效学角度来研究中药归经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应尝试采用这一方法对归经理论进行实验研究。虽然我们不能肯定这种方法就能完全揭示归经理论的实质,但无论其结果如何都会对归经理论的研究有所帮助和推进,因为科学上的任何成就都是在不断总结前人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基础上取得的。

参考文献


  [1] 李仪奎,徐莲英,马建平.中药药理和归经关系的统计分析[J].中药通报,1988,13(7):48-50.

  [2] 高其铭.当归的药理研究与其归经功效关系的探讨[J].中成药研究,1985,(5):13-15.

  [3] 陆光伟.中药归经及其成分在体内的分布[J].中成药研究,1984,(5):38-39.

  [4] 郭顺根,牛建昭,贲长恩.3H-川芎嗪在动物体内分布的放射自显影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89,4(3):17-21.

  [5] 柴 立.从微量元素及其配位化合物对组织器官的富集、亲合探讨“归经”实质[J].微量元素,1984,(试刊号):24.

  [6] 朱梅年,柴 立.试论中医“肾”的物质基础中有关微量元素锌、锰的探讨[J].中医杂志,1983,24(5):66-67.

  [7] 徐径采.明目中药的归经与微量元素的关系[J].微量元素,1987,(2):23-24.

  [8] 王 莉(译).受体与递质:现代概念[J].中国药理学通报,1987,3(6):379-382.

  [9] 王海东.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及受体学说关系的论证[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8):323-326.

  [10] 叶显纯.论“归经”[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4):11-12.

  [11] 郑广华.阴阳学说与环核苷酸[J].自然杂志,1979,2(4):208-209.

  [12] 王树荣,孙 冰,丁国明.中药归经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1994,19(8):500-502.

  [13] 王树荣,翟继伟,盖英臣,等.麻黄等四味中药归经的实验研究[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1(5):388.

  [14] LAU Andy T Y, HE Qing-Yu, CHIU Jen-Fu. Proteomic technology and its biomedical applications[J].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2003,35(11):965-975.

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