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肝脏弥漫性疾病的CT诊断表现特征与诊断价值。方法 综合分析肝硬化、脂肪肝、肝过量铁质沉积症、巴德一基亚里综合征等的CT表现。结论 影像学技术发展迅速,在弥漫性肝脏实质疾病的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价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肝脏弥漫性疾病 CT诊断
肝脏是人体功能最齐全、最复杂,因而也是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肝脏疾病种类繁多,在临床工作中,现代医学影像学对正确诊断肝脏疾病的价值毋庸置疑。白伦琴发现X线和传统放射诊断学创世以来,肝脏疾病的影像诊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CT自发明至今经历了数次里程碑式的发展,这使肝脏疾病的诊断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98例,男78例,女20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17岁,平均55岁。患者均为B超、CT检查有病变,但不能定性的患者,其中肝脏占位性病变在超声检查中能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及周围组织情况。肿块直径最大约17.1cm,最小约2.0cm,肝脏弥漫性病变中,超声显示肝脏肿大,实质回声不均,呈点片状改变,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下面将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分析报告如下。
2 肝硬化
2.1 临床表现:①慢性肝病症状,早期可无明显病症;晚期肝功能不良,黄疸,发烧,腹水,肝昏迷等。②脾大,脾功能亢进症状。③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静脉曲张症状。④合并症症状,如静脉曲张破裂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等。
2.2 CT表现:肝硬化的CT表现可归纳为:
2.2.1肝脏大小的变化:肝硬化时,肝各叶大小的比例关系失常。肝左叶外侧段及尾状叶增大较为常见。Harbin认为,尾状叶的增大是肝硬化的特征性所见,尾状叶与肝右叶的横径比在0.65以上时,可认为是肝硬化征象,晚期时,也可普遍萎缩。
2.2.2肝脏形态及密度变化:肝表面明显凹凸不整,边缘变钝;肝实质密度一般与正常肝无明显改变。有部分脂肪变性时,肝密度不均一。肝硬化再生结节显示为相对高密度,CT动态扫描可见明显增强染色征象。动态观察无增大趋势。
2.2.3门静脉高压表现:脾大、脾静脉及门静脉曲张,扩张,侧支循环形成;胃短静脉、胃冠状静脉及食管静脉曲张。平扫时呈现一堆小球形或扭曲的条虫形软组织影,增强可证实为血管影像。还可显示其他侧支循环径路;腹水形成。
3 脂肪肝
3.1 主要病因有:①肥胖症肝内脂肪浸润。②糖尿病。③囊性纤维性变。④酒精中毒。⑤肝代谢性疾病。⑥营养不良类疾病。⑦肝炎,肝硬化。⑧药物引起等。肝脏因脂肪聚集程度不同而呈不同程度肿大。临床表现有肝大,血胆固醇升高。还可有原发病之临床症状。
3.2 CT表现:脂肪比正常肝实质CT值明显低,肝细胞脂肪变性后,肝实质CT值减低,因而,CT检查可明确脂肪肝之诊断。
3.3 弥漫性脂肪肝:正常情况下,肝实质密度高于脾,高于肝内血管密度。
脂肪肝时,肝实质密度减低。严重者,肝实质密度比血液还低。平扫时,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等在肝实质低密度背景的衬托下,呈现高密度影像。同时,脾脏密度也高于肝脏。即正常下肝实质与肝内血管密度差以及肝与脾之密度差,此时呈现倒置关系。轻度者,可通过肝、脾CT,值测量,比较肝、脾密度变化来确诊。同样,肝脏密度高于脾之正常关系发生变化,呈现等密度或相反密度差。
3.4 限局性脂肪肝:CT平扫表现为境界不鲜明的低密度区域,如地图状。少数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区,易误认为肿瘤或其他病变。于增强扫描后,病变范围及形态不变,无显著增强效果,CT值可轻度升高,但密度均匀一致,无占位效应。也无门静脉、肝静脉等阻塞、移位征象,可作为鉴别诊断依据。还可参考超声波检查特点。
3.5 限局性脂肪肝与弥漫性脂肪肝中残存的限局性正常肝组织之鉴别,如上所述,限局性脂肪肝在CT平扫时,呈边界不鲜明的低密度改变。增强后,病变范围及形态不变,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增强变化相比,仍属低密度;脂肪中残存正常限局性肝组织则与此相反。平扫时,与周围脂肪肝相比,它表现为高密度。增强后,因是正常肝组织比周围脂肪肝有更明显的增强效果,仍表现为高密度,可以鉴别。
4 肝过量铁质沉积症
CT表现:CT平扫显示肝密度普遍性增高,用120kV条件扫描,肝脏CT值为75~132Hu,且病情越重,CT值增高越明显。同时,门静脉及肝静脉则与脂肪肝时相反,呈相应之极低密度样改变。
5 巴德一基亚里综合征
CT检查有如下所见:①肝右静脉明显扩张,并与肝静脉间有异常吻合。②肝静脉入口部或下腔静脉横膈部闭塞,并可伴有钙化。③CT检查还可见走行于椎体周围的奇静脉、半奇静脉扩张。有时,还可见沿椎管走行的脊椎前纵静脉干扩张以及下腔静脉内血栓形成。④肝大、腹水,尾状叶代偿性肥大。晚期因淤血性肝硬化肝叶萎缩,因尾状叶有独立的输入与输出脉管,而代偿性肥大。上述所见,在诊断上有重要意义。当然,血管造影可以直接显示肝部下腔静脉阻塞,得以确诊。上、下腔静脉同时显影,可进一步了解闭塞部位、范围及形态,对治疗方针的确定有重要意义。
另外,关于下腔静脉血栓的CT诊断应注意以下问题:①血栓与瘤栓的鉴别:两者都可造成下腔静脉完全性阻塞,而且,增强扫描同样下腔静脉内无造影剂充盈,呈低密度。但血栓时,一般无下腔静脉扩张征象。而瘤栓可见下腔静脉扩张,并有原发癌之 CT表现。②在Dynamic CT早期时相,下腔静脉内可显示似血栓样征象,注意勿误诊。形成的原因主要为经下肢血流与经腹腔内实质性脏器血流在流人下腔静脉时存在时间差而致。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巨大变化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各地医院先后装备了先进的CT扫描仪,设备的更新速度堪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媲美。CT扫描仪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甚至基层医院也配备了多层螺旋CT机。肝脏疾病从弥漫性到局灶性,从炎症性到肿瘤性,多而复杂;肝脏CT检查技术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随着多层螺旋CT各种技术的进步,肝脏多期增强方案、对比剂的应用和各种后处理重组技术应有所调整和选择,以适应新的要求。肝脏疾病CT诊断一直是放射科临床和科研工作的重点之。规范和优化肝脏CT检查方案,全面认识和掌握肝脏疾病的CT诊断特点,是放射工作者面临的新的挑战和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之一。
参 考 文 献
[1]梁长虹主编.肝脏疾病CT诊断.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王成林等主编.肝脏疾病CT与MRI诊断.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8-16.
[3]阿凤珍,杨振峰.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对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关于肝脏弥漫性疾病的CT诊断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