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瘘病患者术后出血是痔瘘科常见并发症,按术后出血时间分为即时性出血(即术后24h内出血者)和继发性出血(指术后5~13d出血者)。这是目前临床采用的一些手术疗法中尚难完全避免。我院2007年6月~2010年5月收治痔瘘、肛裂等患者共802例,术后出血6例。现将出血原因及护理体验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802例患者中肛裂146例,术后未发生继发性及即时性出血;混合痔501例,术后继发性出血4例;内痔23例,术后即时性出血1例;肛瘘132例,术后继发性出血1例;出血量200~300ml;年龄19~46岁;男性4例,女性2例;肛裂、肛周脓肿、外痔术后无出血。
2 原因分析
2.1 手术中对创面活动性出血点结扎不彻底,或痔核结扎线过松、过紧。前者引起结扎线过早滑落,后者则因痔核脱落过早,创面基底部毛细血管尚未修复而致继发性出血。
2.2 术后注射消痔灵时,药量或浓度过大,部位过深腐蚀基层血管,而 痔核脱落时因痔组织坏死严重,伤及深部血管导致出血。
2.3 手术方式不当。切除范围广,创伤面积大,损伤组织多而深,或因手术中应用肾上腺素致使小血管暂时收缩出血不明显而未引起重视。
2.4 内痔结扎或注射后继发感染,致使痔核坏死期脱落时下方动脉血管未闭导致出血。
2.5 痔核脱落期患者活动剧烈,骑自行车摩擦,便秘临厕久蹲等可致肛门受损而出血。
2.6 妇女月经期低凝状态、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等凝血机制障碍者易于出血。
3 预防及护理措施
3.1 术前详细询问病史、月经史。做好术前各种检查,如心电图、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等,以排除手术禁忌,预防手术并发症。
3.2 术中密切配合医生,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使手术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效果。
3.3 术后应用抗生素、止血药5~7d以控制刀口出血和感染。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注重体温变、化,如体温稍高,但不超过38℃多为吸收热,1~2d可恢复正常,无需处理。如超过38℃,且持续发热超过7d,应查看伤口有无感染,并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3.4 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一旦发现出血现象,如面色苍白,脉速,皮肤湿冷,便血等应迅速止血。嘱患者平卧,建立静脉通道,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局部填塞,压迫止血或“8”字形缝扎止血,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及神志变化,补充血容量,防止发生休克。
3.5 术后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特别是术后3d内痔核脱落期(即术后5~12d),尤应注意,以防出血。
3.6 加强饮食营养,以促进伤口愈合。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等清淡易消化食物,忌辛辣厚味之品。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便秘而诱发出血。必要时口服通便灵、番泻叶泡茶饮。
3.7 便后及时予荆芥剂坐浴和生肌玉红油纱换药。前者可清热解毒、抗炎消肿,后者能生肌、止痛、止血,促进刀口愈合,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既能减轻患者痛苦,又可提高疗效。
术后15~20d或于出院时应对患者进行指诊及肛门镜检查。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治疗效果。查看痔核是否完全脱落,伤口是否完全愈合及肛门收缩功能是否正常等以防止其他合并症存在。
痔瘘病患者术后出血的原因浅析与护理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