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亦称肺部感染或支气管-肺感染),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腹部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3%~17.5%。因此,做好呼吸道护理工作,预防感染是保证腹部手术患者手术成功的关键。本文就腹部手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与护理报告如下:
1 感染原因分析
1.1 某些侵入性操作 如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的气管与外环境直接相通,造成呼吸道清除机制不健全,此时细菌易侵入并致下呼吸道感染,使病情恶化甚至死亡[1]。患者由于患病,机体抵抗力低下,口咽鼻部细菌菌株多,是医源性呼吸道感染细菌的主要来源。侵入性操作可将口咽部细菌带入呼吸道。此外,全身麻醉后咳嗽反射消失,气管套囊周围分泌物淤积和下漏,细菌极易进入支气管肺组织。
1.2 呼吸道分泌物坠积 长期卧床患者和昏迷患者的呼吸道清除分泌物机能下降,分泌物难以排出,沉积于肺底,又由于腹腔手术后患者害怕伤口疼痛,不愿意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使呼吸道分泌物不能排出而沉淀于下呼吸道。麻醉药、镇痛药的使用,抑制了患者的呼吸中枢和咳嗽反射中枢,降低了排痰能力。手术中液体丢失,术后禁食造成痰液粘稠,增加了分泌物排出困难[2]。
1.3 医疗用品污染 雾化吸入装置、吸氧管、湿化瓶及呼吸机管道等消毒不彻底或保存不当致污染带菌,特别是雾化吸入手术插管,吸痰及麻醉机应用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或这些器械未经严格无菌处理的均可导致病菌长驱直入,引起或加重下呼吸道感染。
1.4 抗生素使用不合理 有的医生凭经验用药,未做致病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加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使寄生在口咽部、胃内的正常菌群受到抑制,条件致病菌、耐药菌株大量繁殖。当该类细菌或真菌被吸入下呼吸道时,造成支气管或肺部感染。
2 护理对策
2.1 祛除诱因 腹腔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多发生于老年人,有多种基础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因而术前应积极控制基础病。鼓励患者进食,保证足够的热量和丰富的维生素,以增强机体对手术的耐受力和抗感染能力。要求患者戒烟,对患者进行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教育和指导。
2.2 协助患者排痰
2.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全身麻醉未完全清醒、未完全消除时,患者应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若留有气管插管者,应及时吸痰,吸痰时操作正规,动作轻柔、敏捷。气管切开患者一般给予3-4L/min流量的氧气。吸痰前先加大氧流量(4L/min)。停吸氧2min后给予吸痰,吸痰完毕仍给予5L/min吸氧,平衡后调节氧流量。每次吸痰抽吸时间应小于15秒。
2.2.2 有效地咳嗽咳痰 协助患者坐起拍肩,咳嗽时按压切口和腹部,以减轻刺激性疼痛。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和咳嗽动作。将无效咳嗽变为有效咳嗽,即分2次将痰咳出,首先做深呼吸5-6次,再深呼吸后保持张口,然后浅咳,将痰咳至咽部,再迅速将痰咳出。
2.2.3 湿化呼吸道 术后3天内最易发生术后并发症,此期间可进行肺部理疗。给予超声雾化吸入,2~3次/天,充分湿化呼吸道。术后6天可将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雾化吸入,具有抗菌、湿化气管、稀释痰液的作用。
2.3 严格无菌技术
2.3.1 物品消毒 气管插管、吸痰管、面罩等均采用无菌的一次性物品,并做到一人一物一用。定期消毒呼吸机管道,保持湿化器及雾化器内的液体无菌。定期消毒处理呼吸机。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及氧气管应严格消毒,若暂时不用,应干燥保存,以免细菌滋生。对经鼻插管及留置胃管患者,每班行口腔护理1次,以减少咽部细菌定植及胃肠道细菌逆行入呼吸道引起感染[3]。
2.3.2 手卫生 由于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因此,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一定要养成认真、正确的洗手习惯。认真洗手是防止医护人员因操作而引起外源性医院感染最重要、最简便,也是容易取得良好预防效果的措施之一。
2.3.3 环境监测 应重视环境污染对患者造成下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保持病室内环境清洁,空气新鲜,限制陪护探亲人员,重症监护病房谢绝陪护及探亲。
2.3.4 药物使用 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怀疑有感染存在时应及时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第三抗生素。护士应掌握各种抗生素的药理作用、配伍要求、给药时间,正确执行医嘱,观察用药反应,以缩短用药时间。
参 考 文 献
[1]高德彰.外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01.
[2]王志红,周兰珠.危重症的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70-71.
[3]楼蓉蓉.护理管理面临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8):1347.
关于腹部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护理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