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表留置针导致静脉炎原因对比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7370 日期:2025-06-27 来源:论文网
论文代写网:

【摘要】 目的 探讨体表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一些原因。方法 对因体表留置针的638例病人中发生静脉炎的110例进行多方位原因记录分析。结果 发生静脉炎,可能和留置针型号、穿刺部位、输注药物的刺激性、输入液体量、留置时间、封管液的不同、病种等有关。结论 用留置体表针时,应根据上述不同的,导致静脉炎的因素进行针对性的防范。
【关键词】 体表留置针 静脉炎
  体表留置针(以下简称“体表针”)是比头皮针更适合护理工作的一种注射针型。今日已在基层医院普及应用。体表针若应用不当,可导致穿刺静脉炎症。为此,我院护理人员对此进行了总结、分析,企图找到一些导致这一不良结果的原因,现报道于下:
  1 临床资料
  1.1 638例中,男411例,女227例。年龄5~86岁,中位数年龄41.8岁,全部为在本院内科小儿科住院病人。638例中,发生静脉炎110例,占总体表针病例的17.24%
  1.2 我们对凡接受体表针的病人,记录了下面的观察内容:针的型号、穿刺部位、输注药物对静脉有否刺激性、输入液体量、留置时间、不同的封管液以及病种等。一旦其中的病例出现静脉炎则详细记录上述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留置针的型号与发生静脉炎的关系,见表1。


  3 讨论
  3.1 静脉炎是体表针后主要的、常见的并发症。但我们的总发生率,17.24%比武继萍等报道的发生率27.57%明显要低,发生静脉炎的因素不止1个,是多因素的。因此,预防体表针引发静脉炎的措施,显然也应是多方位的,有针对性的。
  3.2 留置针号大小与静脉炎发生,可能有关,武继萍与彭翠香的报道与本文结果均相似。22号针比20号针粗大,对静脉壁内皮和内皮下的损失性机会较多。因此针型选择要恰当。
  3.3 不同药物,对静脉穿刺部位静脉的刺激性不同,刺激性强的若浓度太高,本身就又造成无菌性静脉炎,因而对刺激(穿刺静脉)性高的药物,药物浓度一定要适当,不能过浓。
  3.4 穿刺部位不同,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不同,高心脏越远的小静脉穿刺,发生静脉炎的比率越高。这是由于血管越小,管壁越薄,受损愈合率越差,针头与血管壁摩擦机会越大的原因造成的。
  3.5 输注液体量的多少,与留置时间成正变关系。也和针头与穿刺部位静脉血管壁摩擦、损伤机会越大有关。所以,留置时间长短与静脉炎发生率关系最密切。相比之下,与输液量多少关系稍次些。
  3.6 主要病种的存在和静脉炎发生率关系,首推糖尿病。这和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感染有关,而慢性肺心病人接受体表针后发生静脉炎率高,显然与血氧浓度低,抵抗力下降有关。
  3.7 体表针堵塞与血液成块堵塞有一定关系,肝素钠稀释液是抗凝性稀释液,抗凝液防止血液凝集,所以堵塞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封管液仍有抗凝液引起的堵塞,这中间的原因,可能和封管方法不当有关。正确的方法是边退肝素钠稀释液针,推注完后拔针(针头插入的肝素帽内3-5mm)。
参 考 文 献
[1]武继萍,李菊萍,屠翠芬.体表留置针对致静脉炎原因及预防[J].中国医药论坛.2009,7(6):79-80.
[2]彭翠香.两种型号留在普外科转液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0,15(5):300-30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