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前列腺素El治疗老年糖尿病脑梗塞85例的临床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6278 日期:2025-06-16 来源:论文网
代写论文网: 【摘要】目的 通过前列腺素E1治疗85例老年人糖尿病脑梗塞的观察,分析老年人糖尿病脑梗塞的疾病特点,探讨应用前列腺素E1治疗前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和凝血功能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脑梗塞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凝固时间(FIC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和由二磷酸腺苷(ADP)、胶原(Coll)、花生四烯酸(AA) 诱导的MAR显著降低;而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和由凝血酶诱导的MAR无明显变化。结论 前列腺素El是治疗糖尿病脑梗塞的一种安全有效药物。
【关键词】前列腺素El 脑梗塞 血小板聚集 凝血机制 老年人 糖尿病
  我科2005-2009年收治住院老年糖尿病并脑梗塞85例,全部给予前列腺素E1治疗,效果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85例均为2型糖尿病者,年龄60-91岁,平均68岁,男45例,女40例。糖尿病诊断符合1985年WHO标准,且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脑梗塞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标准,全部病例行CT或MRI检查。所有病例分为轻型60例、中型15例、重型为10例。
  1.2临床表现 缓慢起病逐渐加重55例,急性起病30例,全部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无力,伴有言语不清14例,眩晕3例,口角歪斜3例,肢体抽搐、继发癫痫发作3例,强哭强笑呛咳3例。偏瘫80例,四肢瘫5例。
  1.3合并症及并发症 伴高血压病58例,糖尿病肾病5例,老年性痴呆7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例,冠心病13例。并发肺炎14例,泌尿系感染6例,心力衰竭1例。
  1.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头颅CT或MRI所见:CT阴性14例,再行MRI检查11例。梗塞部位:基底节区39例,脑叶34例,内囊16例,放射冠8例,小脑、脑干各2例,半卵圆中心3例,丘脑1例。多发梗塞53例,大面积脑梗塞5例,血脂、血糖检查:高甘油三酯58例,高胆固醇42例。空腹血糖在6.1mmol/L以下6例,6.1~6.9mmol/L8例,7.0~11.1mmol/L28例,高于11.1mmol/L43例。
  1.5治疗 所有病人均未行溶栓治疗,以控制血糖、血压,抗血小板,降血脂,改善循环等治疗为主,全部给予前列腺素El治疗(商品名:凯时),凯时注射液10ug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点滴,每日一次,连续应用10-14日。恢复期辅以康复治疗。各种并发症对症处理。
  1.6转归 基本痊愈50例,显著进步20例,进步9例,无变化3例,自动出院3例。
  1.7不良反应 除4例病人有注射部位静脉炎表现外,无其余不良反应。
  2 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功能的检测及结果      2.1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 以二磷酸腺苷(ADP)、凝血酶、胶原(Col)和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用比浊法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
  2.2凝血功能全套测定 以凝固法测定。
  2.3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均数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
  2.4结果
  2.4.1前列腺素E1对脑梗塞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影响 经前列腺素E1治疗后,脑梗塞患者由ADP、Col和AA诱导的MAR显著降低,而由凝血酶诱导的MAR则无显著变化。
  2.4.2前列腺素E1对脑梗塞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经前列腺素E1治疗后,脑梗塞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FIB)显著降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I)和纤维蛋白原凝固时间(FICT)显著延长,而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则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3.1 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特点 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塞者约比无糖尿病者多2-3倍,老年人的发病率高,患者多数合并高血压、高血脂。
  3.2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机制 (1)糖尿病促进颅内动脉粥样硬化。(2)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微循环障碍有关。(3)糖尿病血小板功能和凝血机制增强,高凝/低纤溶,缩血管物质释放,局部血管收缩。(4)糖尿病患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抵抗。(5)糖尿病患者易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发生大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6)脑梗塞后的产物花生四烯酸在酸性环境中转换成血栓烷使血管收缩而加重脑梗塞。
  3.3前列腺素El在老年人糖尿病治疗中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 考 文 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2]梁振辉,蒋亚斌.血糖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探讨[J].广东医学,1999,20(5):38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