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非稳定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高龄股骨转子间非稳定粉碎性骨折患者110例,其中采用内固定治疗5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55例。评价两组疗效差异。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粉碎性骨折,手术中消耗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开始下床负重活动时间相对较快,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85%,相对较高。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对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粉碎性骨折,术后疗效优于内固定术。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内固定
由于老人普遍存在中重度骨质疏松, 且身体耐受性及身体协调性差等因素,不太大的外力就可导致老年人股骨转子间发生非稳定粉碎性骨折。我院骨科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非稳定粉碎性骨折,取得较好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①纳入标准:a. 术前X线确诊为股骨转子间不稳定粉碎性骨折b. 术前X线片检查结果确诊中重度骨质疏松c. 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内固定术治疗d.年龄68岁以上;性别不限;②剔除标准:a.临床资料不完整者b.伤前无下床行走活动功能c.术前已存在着合并症能够对术后髋关节活动功能造成影响。
1.2治疗方法:高龄股骨转子间非稳定粉碎性骨折患者110例,其中采用内固定治疗5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55例。
2 结果
本研究统计11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及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开始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率、术后髋功能恢复优良率、共计5项。
2.1两组手术术中耗时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86,P&<0.05),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较长;
2.2两组手术术术中失血量之间的差别(t=3.06,P&<0.05)有统计学意义,内固定组的手术术中失血量较多;
2.3两组手术术后开始下床负重活动时间之间的差别(t=3.48,P&<0.05)有统计学意义,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开始下床早;
2.4两组手术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状态优良率之间的差别(χ2=4.80 ,P&<0.05)有统计学意义,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状态优良率较高:
2.5两组术后并发症率,在统计学上(χ2=3.162,P&<0.0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人工股骨头置换组较内固定组术后并发症率低。 3讨论
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目的,在如何能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而不在于骨折如何复位固定。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粉碎性骨折手术治疗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恢复肢体的功能,避免卧床时间过长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和原伴发疾病的恶化。
临床证明,采用传统的牵引或有限的内固定治疗,对于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的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粉碎性骨折患者,可能在骨折未愈合之前,就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被并发症或加重的并存病夺走了生命,而对于这部分患者如果采取不适当的内固定治疗则失败率极高,采用钉及非滑动式内固定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失败率超过50%,再手术率达68%[1]。
这主要是因为股骨转子间不稳定粉碎性骨折多伴有重度骨质疏松,骨质高度疏松的老年患者,内固定术后患肢一般无法早期行部分负重。内固定术后早期,无骨性愈合便强行负重地行走,或长期卧床制动等待骨性愈合,都将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明显优势,既允许完全负重又不存在骨折塌陷问题。人工股骨头置换不涉及骨愈合,患肢不短缩,避免骨折局部的过度塌陷,有效防治髋内翻,术后患侧髋关节功能恢复快[2]。
因此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病人功能恢复快和允许术后即日恢复负重,减少长期卧床所致全身性并发症,并可以立即负重, 缩短住院时间,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血栓性静脉炎、肺栓塞、褥疮及肺炎的发病率明显降低等优点。
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说明内固定组,对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没有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好。人工股骨头置换对于治疗伴重度骨质疏松的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粉碎性骨折,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chan kc, Gill GS . Ce mented he miarthroplasties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clin orthop, 2002,371;206-215 .
[2]索鹏,石亚萍,梅汉尧,等.人工假体置换手术治疗8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03,9(3):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