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资料
例1,患者女性,56岁,在我院作结肠钡透,肥皂水作清洁灌肠时,病人出现剧烈下腹痛,大汗淋漓,即停止操作,送外科病房,急诊剖腹探查,术中证实为直肠腹膜后穿孔,予以穿孔修补,乙状结肠双腔造瘘,腹膜后盆腔冲洗引流。术后高热不退,于一周后再次手术,见直肠后间隙大块坏死组织,予直肠后间隙、盆底彻底清创,双套管冲洗引流,同时直肠上段横断,近端单腔造瘘,远段关闭。治疗4周后好转出院,约6月予造瘘回纳。
例2,患者男性,54岁,因血便在门诊作肠镜检查,进镜约15cm病人难以忍受,燥动不合作。操作医生在安抚病人时觉镜子有突破感,并见出血,病人诉腹痛剧烈,考虑直肠穿孔,立即结束操作,转外科剖腹探查,见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前壁一直经0.5cm穿孔,予修补,腹腔冲洗,盆腔引流,术后2周痊愈出院。
例3,患者男性,67岁,因稀便一月,门诊经口服甘露醇肠道准备后作肠镜检查,由低年资医生操作,进镜约15cm,病人改变体位时诉腹痛剧,立即退镜停止检查,很快病人腹痛腹胀扩散至全腹,作腹部平片示两侧膈下大量游离气体,立即送外科急诊手术,探查见直肠上段前壁一直径1cm穿孔,予修补。腹盆腔冲洗,盆腔置引流。术后一周体温降而复升,经CT检查示两膈下积液,双侧胸腔反应性积液,予加强抗炎治疗,痊愈出院。
例4,患者女性,76岁,因胃癌入院待术。由于有便秘史,予以灌肠,灌入约100ml生理盐水后,病人诉下腹胀痛难忍,即停止灌肠。第三天病人腹部胀痛无缓解,体温上升达39.5℃,作CT检查示盆腔腹膜后大片低密度影及少许气体影,诊断直肠腹膜后穿孔,手术探查,直肠后间隙软组织坏死,直肠壁水肿明显,但穿孔处无法找到。予直肠上段离断,远端关闭,近端作单腔造瘘,盆底及降结肠旁沟冲洗引流。术后因盆底引流不畅,病人持续高热,于术后二周死亡。
2 讨论
2.1诊断
2.1.1肠镜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肠穿孔,可能来自肠镜对肠壁的机械损伤,气压伤或直接由于治疗所至。故在肠镜检查过程中结直肠穿孔时,患者多有下腹部剧痛,随即向全腹扩散,这与一般肠镜检查后腹部不适迥然不同。随着无痛内镜的广泛开展,腹痛症状有可能被掩盖,操作者须重视显示器上的异常图像。对可疑结直肠损伤病人,术后须严密观察,因损伤平面大多位于腹腔内,故很快形成弥漫性腹膜炎,腹部平片示膈下游离气体,诊断并不困难。 2.1.2灌肠是一项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灌肠导致的直肠穿孔大多位于腹膜后,病人可出现剧烈下腹痛,此时需高度怀疑直肠损伤,必须严密观察病情,直肠指检和盆腔CT有助诊断。而有些病人则表现为短阵胀痛,过后略缓解,要到腹膜后软组织炎或脓肿等并发症时才被发现。
2.2治疗
2.2.1手术指征 直肠穿孔的治疗效果与手术时机的延误有直接关系。直肠穿孔诊断一经确定,应尽早手术处理,因肠镜检查前已清洁肠道,若能及时处理,一般均能作一期修补穿孔,预后较好。若延误手术,则腹腔污染严重,穿孔周围肠壁炎症水肿,则宜作直肠造瘘,穿孔处同期或二期修补。有专家建议对疑有直肠腹膜后穿孔者应适当放宽剖腹探查指征,一般剖腹阴性,不致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后果,而一旦漏诊或延误治疗,其后果严重[1]。
2.2.2手术方法 腹腔内直肠穿孔作一期修补,腹盆腔冲洗及盆腔引流,笔者体会注重两侧膈下的冲洗,因肠镜检查时,向结肠内冲气,穿孔后肠内容物被带至两膈下,如没有充分冲洗干净致使术后发生膈下感染。盆腔引流宜用双套管,一旦引流液混浊,可持续冲洗引流,减轻腹盆腔残余感染的并发症。腹膜后直肠穿孔的治疗原则是直肠穿孔处缝合修补,近端结肠去功能性造瘘合直肠后间隙引流[2]。但术中往往无法找到穿孔部位,有学者报导采用腹腔注水,直肠内注气的方法找穿孔点。多数学者认为,不必强求非找到穿孔点不可,而直肠后间隙充分游离,清除坏死组织,通畅引流更为重要。直肠上段切断后,远端冲洗后关闭,近端造瘘。理由是: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病例,并非修补漏口,大多在通畅冲洗引流后愈合,如双腔造瘘,仍有少量粪便进入远端直肠,不利于直肠后间隙感染的控制及穿孔的愈合。
2.3预防
灌肠及肠镜检查在临床上很普遍,一般无不良后果,但对年老体弱、顽固性便秘的患者,笔者不主张盲目灌肠,可于口服缓泻剂如石蜡油等,使大便排空。肠镜检查前需说明可能的并发症,并签署同意书,操作轻柔,如遇病人难忍不合作检查时,立即停止检查,不要强求完成检查。一旦发现有可疑直肠穿孔,必须及时汇报上级医生,组织外科骨干力量,全力处置,不可有侥幸心理,延误诊治后果更严重。
参考文献
[1]孙传兴.腹部创伤学.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82:11.
[2]吴介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上册)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253. 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