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整理床单位 细菌数 菌落数监测 消毒工作
病房晨护是基础护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给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晨护内容可分为整理床单位和整理病房两个部分,其中,整理床单位是护理人员预防与减少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是每一个护理人员的职责。为此,通过对整理床单位前后的10例次空气中细菌菌数的监测及对比,分析整理床单位对病房空气细菌数的影响,来说明整理床单位后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条件
2011年6月份对我科监护室10例次整理床单位前后空气细菌数进行监测,病房东西朝向,通风条件良好,调节室内温度范围在20~24℃之间,湿度为50%~60%,实验前只对病房进行常规消毒,不做特殊处理。
1.2 整理方法
我们采取大整理的方法:对每一病床,如被褥有明显污染时,给与更换;无污染时则从床头至床尾整理一遍,使床单位清洁、无屑、平整,然后再将周围各物品摆放整齐。
1.3 空气的沉降检验法
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采用平皿沉降法,在整理床单位前5min和后30min的两个时间点,每次将5个平皿分别放于病房4个角和中间,距离墙面1m,距离地面高度1m处,于空气中暴露5min后,然后及时送细菌室,最终每次的细菌数菌落数结果取5份标本平均数[1]。
2 结果
通过对整理床单位前5min和后30min的数据分析(表1):整理前5min的空气中菌落数和整理后30min的菌落数数据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的菌落数范围在78.5~201.5cfu/m3之间,整理床单位前的病房空气细菌菌落数绝大部分低于200cfu/m3(除样品4);而后者的菌落数范围为134.5~388.4cfu/m3,空气中80%的菌落数超过200cfu/m3;两者菌落数的数据差范围在29.8~252.3cfu/m3。结果表明,后者的菌落数明显大于前者,病房空气细菌数菌落数在整理床单位后明显上升。
表1 病房整理床单位前后空气中细菌菌落数监测数据 (单位:cfu/m3)
序号 整理前5min 整理后30min 数据差
1 104.7 357.0 252.3
2 157.0 278.5 121.5
3 146.7 366.1 219.4
4 201.5 376.4 174.9
5 78.5 209.3 130.8
6 104.7 134.5 29.8
7 160.0 251.2 91.2
8 80.7 250.6 169.9
9 137.3 180.6 43.3
10 181.5 388.4 196.9 3 讨论
从监测结果来看,整理床单位明显增加病床的空气中细菌数。分析认为:整理床单位时工作人员相对较多,窗户关闭,人员活动度增加,床单位上的细菌会随之漂浮到空气中,直接导致整理后空气中细菌数大量增加。黄民主等[2]认为室内空气中细菌超标的因素主要与室内人员活动,通风采光等因素有关。就样品4而言,样品4所放位置为一名入住时间较长的患者周围环境,当时患者因为床单位被尿液污染,更换的东西较多,患者体重超过中等,管路较多,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需多人一起更换。
按照院内感染管理标准(Ⅱ类环境≤200cfu/m3),整理前空气细菌菌落数监测结果均达标,整理后的达标率只有20%。作为护理人员,必须采取措施在整理床单位时尽量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数,为此,需要注意以下方面:①应该加强整理后的消毒工作,包括空气,物品表面,地面等消毒隔离工作;②整理过程中提倡湿式扫床,动作轻柔,操作规范,避免动作幅度过大而引起尘土飞扬[3];③避免整理床单位后立即进行一些需按无菌技术进行的治疗操作;④尽量减少人员流动;⑤保持患者个人清洁卫生;⑥加强开窗通风,保持室内适宜光照、温度及湿度,空气新鲜;⑦加强对病房整理床单位后空气细菌菌落数的定期监测。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减少空气污染是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课题,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首要工作。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应该从点滴做起,从基础工作开始,规范操作流程,采取有效手段,最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廖晚珍. 空气微生物与医院感染[J].江西医学检验,2000,18(3):192.
[2] 黄民主,罗传华,关岚.某大学图书馆空气中细菌总数的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1,8(4):257
[3] 夏纯,何小艳,王强.不同方法扫床对病房细菌数量变化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4,9(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