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胆管先天性疾病超声诊断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2847 日期:2025-05-13 来源:论文网
论文代写网: 【关键词】胆管先天性疾病 超声诊断
胆道闭锁
【病理与临床概要】
  先天性胆道闭锁是胆道先天性发育障碍导致的胆道梗阻,是新生儿持续黄疸的常见原因,是小儿外科领域中最重要的消化外科疾病之一,也是小儿肝移植中最常见的适应征。其发生率在东南亚国家为1-9000,高于欧美国家的1:12-15000[1,2]。后者约有10%的患儿合并有其他器官先天性疾患如多脾症、器官转位、心血管缺陷和门静脉十二指肠前位等。至今明确的病因,有一些假说如:胚胎期发生异常、原始胆管重塑过程异常、病毒感染或其他的肝脏炎性反应。但上述的假说都无法获得普遍认同。可分为两种类型。①肝内型:较常见。肝内胆管完全闭锁,肝外胆道(包括胆囊)可全部闭锁或部分闭锁,也可以完全正常,此型手术难以矫正。②肝外型:少见。肝外胆道部分或全部闭锁,肝内胆管继发性扩张或正常,此型手术效果较好。
  在病理上,肉眼可见肝外胆管壁部分呈炎性增厚,管腔阻塞不通,部分可消失仅残留一纤维样胆管痕迹。5%的病例可出现囊性结构,内衬粘膜,可含胆汁,但囊壁薄,与未扩张的肝内胆管连接不通畅。在出生后这一疾病通常进行性加重。这可以由葛西氏手术愈早开愈容易好的胆管得到证明。根据肝外胆管官腔的阻塞程度,临床病理上分为3型:1型(约5%),阻塞发生在胆总管,胆囊内含胆汁;2型(约3%),阻塞部位在肝总管,胆囊不含胆汁但近端胆管腔内含胆汁;3型(90%以上),肝门部胆管阻塞,近端肝管腔内无胆汁。
  胆道闭锁可引起梗阻性黄疸,导致肝细胞肿大、变硬,呈暗绿色,并可进展为胆汁性肝硬化。
  本病的临床特点是新生儿出生后l~2周后出现进行性的阻塞性黄疸、陶土色大便,2~3个月可发生胆汁性肝硬化及门脉高压症,出现食欲缺乏、肝脾大、腹水,最终常因肝衰竭、肝性脑病而死亡。
  【超声表现】
  大多数患儿肝内、外胆管及胆囊均不显示,少数可看到缩小的胆囊或胆囊大小正常,但进食后胆囊不缩小。部分肝内型患儿在肝门部肝门静脉左、右分支前方可见条索状高回声,两端较窄,中间稍膨大,边界清楚,可能为肝门部胆管闭锁后形成的纤维块。肝外型胆道闭锁者,闭锁上方的胆道扩张。晚期病例伴有肝脾大、腹水等肝硬化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的超声表现无特异性,确诊需借助胆道造影及肝穿刺活检。对于显示肝门部胆管及缩小的胆囊可采用高频探头,提高分辨力。胆道闭锁主要需与新生儿肝炎鉴别,后者肝外胆管系统一般无异常,胆囊在进食后多能缩小,肝门部肝门静脉前方无纤维块形成的高回声。少数肝外型者还需与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鉴别。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
  【病理与临床概要】
  本病病因与胆管壁先天性薄弱有关,多为胆管原始发育过程中,胆管近侧及远侧的细胞增殖速度和管道化速度不一致所致。好发于胆总管上部及中部,也可发生于肝内胆管或肝内、外胆管同时累及。本病常合并胆管结石或胆囊结石,癌变的发生率亦较高。
  根据病变发生部位、范围及形态的不同,临床上把本病分为5型。①I型:为肝外胆管囊状扩张,此型最常见(约占90%),可累及肝总管、胆总管的全部或部分肝管,胆总管梭形或葫芦状扩张,最大直径可达25cm,累及长度一般&>2 cm。扩张部远端胆管严重狭窄。②Ⅱ型:胆总管憩室样扩张,起自胆总管侧壁。此型罕见。③Ⅲ型:胆总管末端局限性囊状扩张并向十二指肠内膨出。较少见。④Ⅳ型:肝内及肝外胆管囊状扩张。⑤V型:肝内胆管多发性囊状扩张,即0aroli病。肝外胆管无明显扩张。
  也可将上述分型归纳为三类:发生于肝外胆管者,称先天性胆总管囊状扩张症;发生在肝内胆管者,称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Caroli病);复合型即肝内胆管及肝外胆管同时出现囊状扩张。其中以先天性胆总管囊状扩张症多见。
  Caroli病可分为两种类型。①单纯型:胆管囊状扩张,但肝胆组织结构正常。②肝纤维化型:胆管囊状扩张,伴胆小管增生,肝小叶周围及肝IN静脉间隙弥漫纤维化。
  临床上先天性胆总管囊状扩张症以女性多见,多以腹部肿块、腹痛、黄疸就诊,常合并胆管炎及胆管结石。可合并癌变。以成年人多见。
  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多见于儿童及年轻人,80%在30岁前发病,有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病史,常继发肝胆管结石、感染和黄疸,可并存肾囊性疾病和海绵肾。肝纤维化型者可出现肝硬化、肝门静脉高压症、脾大等表现。7%~l0%的病例合并胆管癌。
  【超声表现】
  1.二维超声
  (1)先天性胆总管囊状扩张症
  ①胆总管:胆总管部位可见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无回声区(图1;图2),直径常超过3cm,壁薄,后方回声增强。囊肿上段可见与近段肝管相通(图1;图2)。部分病例仅表现为胆总管轻度梭形扩张或全程均匀扩张,较难诊断。
  ②胆囊及远端胆管:胆囊大小正常,偶见受推压往腹前壁移位。肝内胆管一般正常,也可轻度扩张。
  ③合并症:合并结石或胆泥时,扩张的胆总管内可见强回声团伴声影,或不均质中等一高回声不伴声影;如合并癌变,则表现为管腔内不规则团块状低一中等回声,与胆管壁分界欠清,但有时较难与胆泥鉴别。
  (2)先天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
  ①肝内胆管:可发生于一个肝段、肝叶或弥漫分布于全肝。表现为沿左、右肝管及肝内胆管分布,单发或多发性的圆形、梭形或不规则形无回声区,囊肿直径一般为3~10cm,囊壁清楚。多个囊腔可相互连通,并与邻近胆管相通。在较大的囊内可见细弱回声沉积,为胆汁淤积所致。邻近胆管可不扩张或轻度扩张。
  ②合并症:1/3~1/2病例合并海绵肾、肾囊肿。合并结石时,扩张的胆管内可见团状强回声伴声影;合并癌变时,胆管内可见不规则团块状低一中等回声。
  ③肝脏及其他:若为肝纤维化型,则可出现肝实质回声不均匀增粗、脾大、腹水等肝硬化及门脉高压症的表现。   2.彩色多普勒超声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胆管内无血流信号显示,胆管扩张明显者可推压周围血管(图1,图2)。CDFI还可鉴别扩张的胆管与血管(图1,图2)。
  3.超声造影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合并癌变时,肿瘤内部血流微弱,CDFI无血流信号显示时,超声造影仍可显示肿瘤内部的微血流灌注,有利于与胆泥或泥沙样结石的鉴别。
  
  图1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I型)
  
  图2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IV型)
  【诊断与鉴别诊断】
  当声像图表现为胆总管呈球形或纺锤形扩张,或肝内球形或串珠状囊性病变与相邻的胆管连通,诊断较易明确。除Ⅳ型及V型外,超声尚难以进行准确分型诊断。不同部位病变需要鉴别的病变不同。
  1.先天性胆总管囊状扩张症需与肝门部囊肿、小网膜囊肿及胰头囊肿相鉴别。先天胆总管性囊状扩张症可见囊肿与邻近胆管相通。但囊肿较大时周边组织受压移位,较难鉴别,必要时需穿刺鉴定囊液性质来确诊。
  2.先天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需与多囊肝、肝囊肿、多发肝脓肿相鉴别。前者表现为沿胆管分布的囊肿,且囊肿与胆管、囊肿之间均相通。而多囊肝、肝囊肿、多发肝侬肿则散在分布在肝内,各囊肿间及囊肿与担管之间均不相通。
  3.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合并癌变时立与胆泥或泥沙样结石鉴别。运用CDFI特别是超声造影,显示实质回声内的血流信号或血流灌注,是诊断癌变的可靠依据。
  4.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合并结石且担管扩张不明显时,需与胆管结石合并胆管扩张鉴别。Caroli病的特点是青少年即可发,囊状病灶常为多发;而肝内胆管结石伴理管扩张者,以成年人多见,一般不合并海绵肾或肾囊肿,且其他非扩张的胆管内也可育结石。但先天性胆总管囊状扩张症合并结石且胆管扩张不明显时,则与肝总管结石较难鉴别,前者肝内胆管一般不扩张可能有助于鉴别。
参 考 文 献
[1]周侃,杨梦玲.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的超声诊断 [J].临床医药实践,2006年10期.
[2]王琼,李园,易珊林,曹庆艳,余晴.超声诊断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的价值 [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年03期.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