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蝶窦和枕骨斜坡侵袭性垂体瘤(附1例报告)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2397 日期:2025-05-08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垂体腺瘤;蝶窦;枕骨斜坡;磁共振成像;诊断
  垂体腺瘤多数位于鞍内,向上突破鞍隔生长或向下压迫蝶窦骨质者较为多见。而由异位垂体组织发生的垂体瘤较为少见。我院遇到1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人,女,44岁。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关节肿痛,以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无好转,逐渐出现手足及肢体增大、闭经、乳房胀痛、发音渐粗等症状,但未引起重视。后经MRI检查示“斜坡占位性病变”收入院治疗。体格检查:病人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肢端肥大貌,发音低沉。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生长激素51.46 μg/L。影像学检查:CT示蝶鞍无明显扩大,蝶窦内充以软组织密度影,斜坡骨质出现膨胀性破坏,部分区域骨质变薄甚至消失(图1)。MRI检查显示正常斜坡内高信号影消失,蝶窦及枕骨斜坡内出现等T1、等T2异常信号影。垂体可见并与病变分界清楚。增强后蝶窦及斜坡内病变轻度不均匀强化。垂体强化明显并被向上推移,而且与病变分界更加清楚;垂体柄无偏移(图2)。手术所见:显微镜下见肿瘤组织呈髓状,质硬,血供一般,可见少许陈旧性血块。显微镜下切除肿瘤,见肿瘤侵及斜坡。术后病理诊断:生长活跃的垂体腺瘤,混合细胞型,以嗜酸细胞为主(图3)。
  2 讨论
  垂体腺瘤绝大多数位于垂体窝内。肿瘤可呈膨胀性生长,也可呈浸润性生长。一般认为有肉眼可见的硬脑膜浸润就属侵袭性垂体腺瘤,如浸润达硬脑膜之外的骨骼、蝶窦和海绵窦等就更属侵袭性垂体腺瘤[1]。多数肿瘤会首先累及鞍上及两侧的海绵窦,破坏鞍底、鞍结节者占56%,斜坡破坏者只占11%[2]。
  影像学上,CT扫描可见鞍底、鞍结节及枕骨斜坡的骨质破坏,并有相应部位的软组织肿块。MRI检查显示实质性垂体瘤T1WI为中等信号,T2WI为中高信号。病灶内可有坏死囊变和出血,从而会导致MRI信号不均。增强扫描病变出现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2]。侵及斜坡会造成斜坡内高信号影消失。   本例病人病灶主要位于鞍底、蝶窦和枕骨斜坡内,病灶上方可见明显强化的正常垂体组织,因此考虑本例病人的病灶来源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病变起源于垂体内,主要向下生长造成骨质破坏。但一般侵袭性垂体腺瘤主要向上生长,仅向下长入蝶窦及斜坡内者发生概率较低,而且影像学上肿瘤与垂体分界清楚,故这种可能性较小。另一种可能为病变起源于异位的垂体组织。因为据尸检解剖材料证实,90%~100%的成人蝶骨体内存在异位垂体腺组织[3]。结合影像学及手术所见,我们考虑这种可能性较大。
  发生于枕骨斜坡及蝶窦内的垂体腺瘤应与脊索瘤鉴别。侵袭性垂体瘤除了上述影像学表现外,常有垂体功能异常的症状和体征,内分泌学实验室检查常能提示诊断。颅底脊索瘤以较大的软组织肿块为特点,病灶多以斜坡的蝶枕交界区为中心,侵及范围常较广泛。临床症状多为肿瘤压迫周围组织所产生。CT扫描除广泛的骨质破坏和较大的软组织肿块外,其内多呈混杂密度,常可见到不规则的钙化或骨化。MRI检查T1WI呈不均匀的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的等高信号。广泛浸润者其内因常有出血、坏死、囊变、钙化而呈不均匀的混杂信号。增强检查病灶呈显著的不均匀强化。与侵袭性垂体瘤鉴别困难时,可作动态增强扫描,脊索瘤以延迟缓慢持续增强为特征[4]。
【参考文献】
  [1]沈天真,陈星荣. 神经影像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789807.

  [2]梅海英,潘玉萍,沈天真,等.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RI 诊断[J]. 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1998,9(1):1214.

  [3]LANDOLT A M, KLEIHUES P, HEITZ P U. Amyloid deposits in pituitary adenomas: Differentiation of two types[J]. Arch Pathol Lab Med, 1987,111:453458.

  [4]江波,孟悛非,陈应明,等. 颅底脊索瘤的MRI影像研究(论动态增强扫描的意义)[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0,34(2):9597.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