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医院静脉用药的合理性调查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1323 日期:2025-04-27 来源:论文网
【摘要】目的 调查某医院静脉用药的使用情况,分析其合理性,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方法 调查住院病历300份,收集与静脉用药相关信息,依据药物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对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106份病历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占调查病历的35.3%。溶媒选择不当(72份)、超剂量用药(68份)、无适应证用药(23份)、药物稀释浓度过高(16份)、疗程过长(12份)、给药次数不当(5份)、重复用药(5份)、滴注速度不当(1份)、序贯接瓶出现异常现象(1份)。结论 存在不合理现象,影响用药的安全和疗效,应及时纠正。
【关键词】静脉输液 合理用药 用药分析
  静脉用药因具有奏效快、疗效好的特点,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但由于药物直接进入体内血液,易发生各种不良反应,且发生率较其它给药方式高。如药物选择不当、使用错误、输液操作不规范等,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还可能导致医疗事故,药物资源的浪费和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为使静脉用药安全、有效,现特对某医院住院患者静脉用药过程中,在药物选择、药物使用、输液操作等方面情况做一调查研究,了解静脉用药的情况,促进临床合理、规范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抽取医院有代表性的临床科室(呼吸内科、胃肠腺体外科、脑病科、心血管内科、五官科)2010年9月~2010年10月的在架病历300份,其中男性患者168例,女性患者132例。
  1.2方法
  根据静脉用药的要求及操作要点,设计《临床静脉用药合理性调查分析表》,主要内容有:患者基本信息、中西医诊断、实际用药总数、适应证、用药次数、溶媒、剂量、用法、联合用药、药物稀释浓度、药物配伍、滴注速度、疗程、序贯接瓶后的现象、用药点评等。调查过程中,认真逐一查阅每一份病历,将每份病历中患者的基本信息、辨证诊断、实际用药情况等进行调查并记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用药后的病情变化,参照药品说明书、《400种中西药注射液临床配伍应用检索表》[1] 和《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新编药物学》[3]以及公开发表的医药学文献,分析判断用药是否合理,查看护士配制药物,特别注意配制药物的浓度,深入病房查看患者输液情况、滴注的速度、序贯接瓶后是否出现异常现象等。
  2 结果
  2.1抽查结果概况
  300份住院病历中有194份用药合理,106份病历存在静脉用药不合理现象,占调查病历的35.3%。有些病历同时存在多个不合理、不规范项目。106份病历中共存在11个静脉用药不合理现象。其中,溶媒选择不当(72份)、超剂量用药(68份)、无适应证用药(23份)、药物稀释浓度过高(16份)、疗程过长(12份)、用药次数不当(5份)、重复用药(5份)、滴注速度不当(1份)、上下瓶序贯出现异常现象(1份)。溶媒选择不当和超剂量用药是病历中最常见的不合理用药现象。
  表1 不合理用药现象统计分析
  
  2.2 不合理用药具体表现
  3 不合理用药现象分析及讨论
  3.1溶媒选择不当
  未按说明书规定选用溶媒,病历中也未见到使用其他溶媒的原因说明。如生脉注射液,说明书规定用5%葡萄糖250~500ml稀释后使用,但实际用0.9%氯化钠1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说明书中溶媒的选择是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工艺要求决定的,若随意改变,可能会出现混浊、沉淀、变色或降效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3.2超剂量用药
  多种药物用量超过说明书规定,如盐酸川芎嗪说明书用量为80~120mg/次,但实际用量为160mg/次;氨溴索说明书用量为15~30mg/次,但实际为60~90mg/次;环磷腺苷说明书用量为40~80mg/次,但实际为120mg/次;胸腺肽规定为80mg/次,但实际为160mg/次。药物的使用剂量是在药品研究过程中就已确定,该剂量是安全、有效的。超剂量使用可导致体内血液和组织内浓度过高,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造成药物资源的浪费或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并不是剂量越大疗效越好,因此须严格控制最大单次用量[4]。
  3.3无适应证用药
  没有按说明书中的适应证用药。如环磷腺苷葡胺用于营养脑神经,而说明书规定该药用于心力衰竭、心肌炎、病窦综合征、冠心病及心肌病,也可用于心律失常的辅助治疗,属无适应证用药。这样用药,不但治疗无效,还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3.4药物浓度过高
  溶媒加入量不足导致药液浓度过高,容易刺激血管导致输液患者疼痛,或诱发脉管炎;药物浓度过高,可使药液中的微粒增加,导致肉芽肿肿瘤、发热等不良反应[5]。如参麦注射液60ml加入5%葡萄糖100ml中静脉滴注(说明书规定参麦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 250ml中)。
  3.5疗程过长
  实际用药时间超过规定的疗程。如脑蛋白水解物,一疗程为10~14天,但实际已连用16天。注射时间过长,容易使机体对药物不敏感,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蓄积。如患者病情需继续用药,中间应间隔一定时间,再继续用药。
  3.6药物配伍数过多
  由于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药物联合应用的普遍化,配置静脉滴注药物时1袋输液同时加入几种药物的现象已成为医疗实践中的发展倾向,目的在于借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但是药源性疾病常因不合理的药物联用而屡见不鲜,导致药物间的联用问题越来越突出。如维生素类、微量元素等。加入输液中的药物越多,不溶性微粒数、热原量的累加越多,配伍禁忌发生的几率越大。若超出人体所能承受最大阈值时,输人体内会发生输液反应,甚至导致静脉炎、肺水肿、血管肉芽肿、血管栓塞、过敏反应、热原样反应等危害。因此,严格控制加入输液药物种类的数量。
  3.7剂型选择不当
  能用其他剂型的药物,往往选择针剂。静脉用药属于创伤性治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因此一些慢性病患者口服用药可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的就没必要使用针剂,这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还增加治疗费用,也给医务人员带来麻烦。
  3.8用药方法错误
  未按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用药。如头孢呋辛,说明书为1.5g/次,Q8h,但实际是3g/次,Qd。这种一日药量,一次给完,血药浓度虽高,但维持时间较短,药物浓度长时间维持在MIC以下,无法达到抗菌要求,疗效难以保障,反而容易引起细菌耐药。
  3.9重复用药
  重复使用同类或相似药物。如血栓患者同时使用血栓通和疏血通,两者均为活血化瘀类药物,属于重复使用同类药物。这样可能会导致出血[6]、过敏等不良反应。
  3.10 滴注速度不当
  一些说明书明确规定了滴速。调查中发现护士随意调节滴速的现象。如痰热清规定“控制滴速每分钟不超过60滴”,但临床上输液速度在80滴/min左右。滴速过快可使瞬间进入静脉的药物过多,对人体造成较强的刺激性,易引起静脉炎、栓塞等一系列不良反应[7]。因此,在输注过程中,要控制好滴速,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3.11 序贯接瓶出现异常现象
  本次调查中,发现1例序贯接瓶时出现异常现象,先滴奥硝唑,然后接入头孢地嗪时出现液体在输液管内变淡红,护士没有观察接瓶后的现象,因没有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导致医患纠纷,还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体外试验已证明,当这两种溶液混在一起,会出现淡红色。像这种药物上下瓶接管时,护士应认真观察几分钟,接管后是否会出现异常,确认输液管内混合的药液无异常且全部进入体内后,才能离开。并且注意排气时,不要把留在管内的上瓶液体挤入刚接入的下一瓶液体中,以免上下序贯的两瓶液体混合时发生化学反应。
  本次调查发现不合理静脉用药的现象较多,这与医生护士对静脉用药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或对规范使用静脉药物不够重视有关,医护管理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静脉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医生、护士都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临床药师应积极提供用药知识及相关信息,严把用药安全关,重视静脉用药的全过程,确保静脉用药的安全、有效。
参 考 文 献
[1]400种中西药注射液临床配伍应用检索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陈新谦.金有豫.汤光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4]李萍,陈智慧,姜艳,等.住院病历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J].哈尔滨医药杂志,2010,30(1):38-39.
[5]石翠斌,吴树鸣,王耿,等.我院静脉输液配伍存在问题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8):718-720.
[6]陈红梅.浅析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的合理使用[J].药品评价2010,7(16):32-33.
[7]许莉.中药注射剂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J].药事组织,2010,4(19).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